鄭和航海而中國不富,葡西荷英航海殖民世界,為什麼?

樓外斜月


鄭和為宣揚國威(引萬國來朝)、尋建文行蹤;葡西荷英為掠奪財富進行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積累(極少部分可能為傳教)。


何真81931510


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還有一個目的是尋找建文帝的行蹤。當時明朝相對於西歐和周邊國家來說很發達,為了宣揚明朝的繁榮明成祖才讓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力富強,與海外各國交流。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西方開闢新航線的目的不同,西方新航線主要是殖民擴張和掠奪,鄭和下西洋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將我國的文化和技術傳到海外,取得了很少的經濟效益,主要是“面子工程”最大的船長138米寬56米公元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600年前,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估計,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的全部船舶,應不少於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今天的西方學者專家們也承認,對於當時的世界各國來說,鄭和所率領的艦隊,從規模到實力,都是無可比擬的。

中國自古奉行和平共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並沒有西方國家的野心,也許這也是鄭和下西洋沒有殖民他國的原因吧。


鳥瞰象


誰告訴你中國不富的?中國才是大航海時代最大的受益者,看到晚清落後難道就否定了整個古代中國?

新航海開闢後,新大陸的金銀礦被大量開採,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富了起來。儘管中國海禁頻繁,幾乎沒有遠洋貿易,可仍然也阻擋不了西方人對中國商品的渴望。他們千里迢迢來到中國,主動尋求貿易,用新大陸的金銀換取中國的茶,瓷器等貨物。

而中國因為自給自足,地大物博,對西方商品基本沒有什麼需求。這就使得中國長期處於貿易順差,西方大老遠從美洲開採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而且只進不出。中國國內原先比較稀有的白銀大量囤積,白銀由此取代之前的紙幣和銅錢成為交易的直接貨幣,中國國內商品經濟也在這些的刺激下取得長足的發展。

這種繁榮的貿易順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道光年間,也就是鴉片戰爭之前。到這個時候,西方85%的白銀都在中國,西方人辛辛苦苦的忙上忙下,最後好處都給了中國,自己反倒成了白銀的搬運工。這讓西方人,尤其是新興的英國既眼紅,又不爽。中國人不是對我們西方的貨物不感興趣,我們就給他創造一個“感興趣”的貨物。於是,英國殖民者製造了大量鴉片,傾銷到中國,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法來扭轉自己在對華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最後,隨著鴉片走私,以及對華戰爭的一系列賠款,流入中國的白銀又還是流了出去。


百勝軍節度使


題主的意思大概是問,同樣是對外的航海活動,為什麼鄭和七次出海並沒有像西方那樣進行殖民活動和使明朝增加財富吧。叮噹貓遊歷史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總體來說,因為雙方出海的背景、目的、性質都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15世紀對於人類發展的歷史而言是屬於海洋的。在這一世紀中, 東西方先後出現了三次歷史上空前的航海活動。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跨南海、渡印度, 遠航西亞直至東非海岸。1415年, 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於1498年抵印度。1492年哥倫布橫越大西洋, 直航美洲。這三次大航海, 都極大地擴大了世界各民族之間的聯繫,但因不同的出海背景和目的, 其性質和結果也迥異。

從目的和性質上來分析:1409年 (永樂七年),明成祖朱棣交給鄭和一封敕書,讓鄭和向四方海外宣佈明朝決定同各地“共享太平之福”。因此,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揚國威、羈縻四方, 展開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活動。至於說,派鄭和趁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本人,有可能,不過這乃順便之舉,不是主要目的。而當時西方國家航海的目的和性質與鄭和航海完全不同。例如哥倫布與西班牙國王簽訂的聖大非協定約定:哥倫布“發現”的所有島嶼和陸地均為西班牙領土。哥倫布將獲得“發現”各地中的黃金、白銀、珍珠、寶石及其他財物的1/10, 並全部免稅。可以看出,他們航海的目的有二:一是搜求黃金財富,二是侵佔新領土,開拓殖民地。其活動性質主要是進行殖民掠奪和資本原始積累。

所以結果上來看, 必然是迥然有別的:鄭和28年的下西洋全過程中, 雖帶有近3萬人的部下, 但從未搶掠任何財物、未侵佔各地的一寸土地, 在外也未駐有一兵一卒。航海者抵達目的地時, 中國送去的是絲、瓷和友誼, 西方殖民者帶去的是火和劍以及掠奪——到16世紀中葉,印第安人被屠殺1500萬人。從1545年——1560年,西班牙每年運回黃金5500公斤,白銀246000公斤。同哥倫布相反,鄭和航海不僅未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反而成為國家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政府要支付近3萬人的經年費用。沿途大量賞賜,對於來貢的使者,明政府為了“澤被四方”而“厚往薄來”,賞賜甚豐,所費不少。對明朝來說是一項政治上得虛名,經濟上吃虧的蝕本生意。

至於為什麼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是因為中西方當時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背景不同:

中國古代對外思想是“守在四夷”,對海外諸番國, 大力開展和平外交, 以德服人。物質上“厚往薄來”——所換來的是屬國對天朝地位的承認和安定的周邊環境。

明朝封建君主專制政權,其社會經濟基礎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是立國的根本。統治者深知必須保證有足夠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並使廣大農村人口維持著半飢半飽的生活狀態,才能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如果放任工商業發展並滲入農村,農民就會離開土地棄農經商,統治者的根基就會動搖,因此他們和歷代封建王朝一樣,奉行著“重農抑商”的政策。

而歐洲一些王國的國土比較窄小,經濟上也需要互相補充,沒有中國這樣的封建大國可以自給自足、長期閉關鎖國的經濟條件,從而形成了歐洲文化的開放精神,從而促進航海活動的持續和發展。西方君主專制政權歷來推行“重商主義”,這種政權也鼓勵對外貿易和向外擴張殖民。

鄭和的航海活動,成祖一死,下“西洋”之舉被斥為弊政,基本停止,最後連下西洋的檔案也被焚燬,鄭和航海的壯舉隨著大明帝國鼎盛時期的結束而結束。


叮噹貓遊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鄭和航海的目的。

第一個是宣揚國力。世界知道遙遠的東方有個大國,向世界宣示大明帝國的存在,讓周邊國家以大明為宗主國,這是大國的姿態傲視一下世界。200多艘船,浩浩蕩蕩的進入大洋,無論到哪個國家都是極大的震懾。

第二個是貿易交流。誰都和銀子金子沒有仇,都想讓自己更為富足。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非常暢銷,鄭和為大明帶回來千萬兩白銀。沿海城市,比如南京、太倉、廣州都有很多的貿易往來,商業的發展帶來了城市的繁榮。

第三個是尋找建文帝。眾所周知,朱棣是通過軍事政變奪取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的。一場大火讓建文帝朱允炆不見蹤影。誰也不知道朱允炆的下落,鄭和下西洋也有這樣的一個政治目的。

除了這些目的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奢望。

中國以儒家、道家為代表的文明,並沒有想著去殖民他國,最多是讓那個國家承認自己的宗主國地位。大明像個貴族,非常紳士的貴族。

葡西荷英他們都是國內資源極度匱乏,落魄的貴族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海外,對他們來說,金錢才是他們需要的,金錢才能讓他們得到更高的地位。他們是以野蠻的行徑、殘酷的手段侵佔他國資源的,他們自詡給那些地方帶來了文明,這是多麼可笑而無恥的藉口。就現在來看,他們的發達都和當時的掠奪密不可分。這是流血的殖民,恬不知恥的自嗨,悲劇的永遠是殖民地人的哀嚎。

他們沒有資格跟大明比文明,他們連大明的腳趾頭都比不上。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這也許與航海的目的不同有關。航海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做生意,在這一點上,明朝也做到了一部分,鄭和艦隊到達了東南亞,非洲,促進了中國與這些地區的貿易與交往,但接下來的目的就令人費解了。如果是為了做生意,那麼找對生意夥伴是首要的,而整個大明朝,鄭和的船隊沒有到過當時世界上較富裕的歐洲,反而是在貧窮的地方打轉,不得不令人懷疑鄭和艦隊的目的。而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尋找新航線,與東方自己直接做生意,發現新大陸之後,西班牙人發現了美洲土著落後,就改為了掠奪,所以歐洲人航海與獲得財富沒有背離。





秋葉翁


鄭和下西洋的初衷並不是去殖民。大規模船隊遠航的目的有二,一是奉皇帝朱棣之命到南方(現在的東南亞、南亞)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二是加強國家間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鄭和遠航帶給到訪國家是先進的思想理念、種養殖技術和精美的瓷器、手工藝品等,並沒有殺戮當地人,更沒有殖民的想法和行動。這與西方國家遠航殖民的鮮明目的有著本質的區別。西方國家所到之處都是血腥的屠殺和殘酷的統治佔領。鄭和實為和平發展而來,他們卻是為了征服殖民而來。


我們的統一戰線


西班牙最強的時候照樣被奧斯曼帝國打的稱臣納貢,其強盛的時候就很憋屈,法蘭西大革命後更憋屈,純航海興國論可以休矣。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共和國。法國是歐洲革命的領導者,英國引領議會制度,工業革命。都是制度強而國強


超哥侃古今


這個問題我們初中老師說的,我現在還記憶猶新首先鄭和七次下西洋,使大明帝國的聲威遠播海外,可謂“遠邁漢唐,卓乎盛矣”。可是就是這樣進一步耗光了明朝的國力。



鄭和下西洋雖然去的國家很多,卻是一路賠本賺吆喝,死要面子活受罪。中國大量的陶瓷、絲綢出售給了南洋各國,卻只換來香料、象牙、蘇木等不能作為硬通貨的奢侈品,這與明末隆慶開關以後用這些商品換來大量白銀有著天壤之別。
再來看看其他的西方國家,他們航海那就是赤裸裸的搶劫啊,英國女王招安當時的海盜為皇家艦隊,出去“光明正大”的搶劫,最著名的一個例子,一個窮光蛋(名字記不清了)迫於生計上了航海的皇家艦隊到了印度,回來就變成了億萬富翁,可以看出搶奪的財富有多少,這還只是一個例子!

一個“廣散家財”一個“強取豪奪”差距一目瞭然啊


木偶戲8956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

第一點,鄭和航海而中國不富。首先,這個觀點站不住腳。鄭和七次下西洋,明王朝並沒有因此而引發財政危機。要知道,永樂年間,朱棣乾的大事可不止讓鄭和下西洋一件。遷都,從南京到北京。六徵蒙古,把蒙古打成了游擊隊,見到明軍就躲。佔領安南(今天越南),將安南從新納入中原的統治。修書,修了一部《永樂大典》。在現在,大家可能修書不算啥大事。但你要知道,古代沒有計算機,沒有印刷機,更沒有激光打印,也沒有我們今天這麼高的識字率,能讀得起書的基本上至少要是個小地主家庭。所以中國古代有句話,盛世修書。這個是大實話,不是盛世,誰會有那個錢,有那個閒,耗費大量國力修一部書。幹了這麼多件大事,明朝不但沒垮,還搞出來一個仁宣之治。

第二點,為啥今天會有一種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空耗國力呢?這裡面的原因必然是很複雜的。我們只從利益的角度出發來看一下,鄭和下西洋,給哪些人帶來了好處,又阻礙了哪些人?首先,毫無疑問,鄭和的行為對皇帝有利。其次,鄭和下西洋,以一個宦官的身份。那麼,對於宦官這個群體也是有好處的。最後,對誰不利,首當其衝就是文官群體。整個明朝都貫穿了文官與宦官的鬥爭。而歷史的記錄,恰恰也是由文官來記錄。宦官相對來說,他們文化層次較低,在話語權上,他們無法同文官抗衡。當然,我這裡並不是說,文官故意黑宦官,所以貶低鄭和。只是單純從利益角度,做一個推測。

第二點,脫離時代背景評價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事件,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準。西班牙和萄牙興起航海的時代與鄭和下西洋大致接近,但英國和荷蘭,隔的就有些遠了。我們先來說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帶著大量的政治目的。追尋建文帝的下落,這是其一。宣揚國威,這是其二。每每說到宣揚國威時,有人就會認為這是好大喜功。實際上,宣揚國威也有出於實際層面上的考量。長期以來,東亞地區,包括東南亞地區的秩序,都是由中國來維持的。這一個秩序就是朝貢體系,採用朝貢體系來維持這一地區的靜態和平。維持這一個和平,對於中國來說,毫無疑問是有很大好處的。大家要相信一個原則,歷朝歷代都堅持的一個國策,在他們的那個時代,必然是一個適合他們的國策。要維持這種秩序,宣揚國威就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同理,為了不破壞這種秩序,在那個是時代,像西方人一樣去殖民掠奪,對中國好處不大。說白了,西方人之所以去殖民掠奪,因為那個時候他們生產力是低下的,當強盜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最快的方式致富。而中國,放眼四周,沒有哪裡比中國還富裕。有錢的人掙錢不需要明目張膽的去搶。有西方歷史學家估算,整個美洲殖民時期,西方從美洲掠奪了大約13萬噸的白銀。而這些白銀最後有二分之一,通過貿易,流入中國。

西方人靠殖民掠奪發家,本身就是一種罪惡。自古以來,西方人便有當強盜的傳統,拜占庭帝國富饒,他們洗劫了拜占庭。全然忘了,拜占庭帝國也是基督國家,按照教義,他們本應該是兄弟。阿拉伯有錢,他們以聖戰的名義,發動了七次東征,瘋狂洗劫阿拉伯人。後來,他們發現了美洲,印第安人大滅絕。之後是非洲,是亞洲。強盜終究是強盜,同強盜比誰更沒有下限,這種人不是壞就是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