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心力交瘁?四個方法培養抗壓能力

季羨林老先生曾說,生老病死苦,苦就是壓力。可見人生處處皆壓力。在“重壓”之下,越來越多的人成了壓力的俘虜,而非朋友。失敗之後,陷入消極情緒無法自拔,一旦失敗體驗過多,就會對無力感習以為常,“心理健康”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壓力大,心力交瘁?四個方法培養抗壓能力

亞健康的心理就像一個長滿雜草的花園,想要正確的抵抗壓力,就要去除雜草,去除那些一直在惡性循環的消極情緒、思維定勢。不斷打理花園,修剪、施肥、栽培新花,即督促自己維持良好的抗壓力習慣。

失敗→消極情緒→不愉快體驗→迴避會引起不愉快體驗的行為,這是“行為迴避”的消極情緒的形成過程。


壓力大,心力交瘁?四個方法培養抗壓能力

“行為迴避”形成過程


出現消極情緒是很正常的,可問題是消極情緒的反覆出現,就好比用手舉著一公斤的重物,一小時和十個小時,差別可想而知。一句別人侮辱自己人格的話,開始只是憤怒,如果一直被它籠罩,憤怒就會變成恨,自己痛苦不堪。所以,出現消極情緒,儘可能快地消除!

法一:學會控制情緒;發現自己開始有壓力情緒時,如憤怒、悲傷、沮喪、失望、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以冷靜、勇氣以及苦中作樂的快樂等替代,用詼諧幽默的態度面對困境,儘管這與環境不協調。

法二:運動與傾訴;有助於減輕壓力、消除不安情緒,運動使人分泌號稱“天然靈藥”的腦內荷爾蒙,使人心情愉悅。傾訴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日記之類的寫作,良好的傾訴有利於把消極情緒從自己大腦和身體中排解出來,起到冷靜凝神的效果。

法三: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

除了工作,愛好對人生的幸福快樂至關重要。沒有愛好,空閒的時間就會很無聊空洞,此時大腦對消極情緒就毫無抵抗力了。

法四:跟自己的消極思維進行辯論;

開發認知行為療法的阿爾伯特·艾利斯命名“ABC模式”,A(adversity困境)表示出現困難的狀況;B(belief觀念)表示自己對該困難狀況的認知;C(consequence結果)表示我們作為反應的感受或行為;A→B→C。

設想這個月的績效很難完成了,你感到很焦慮。

A:困境:績效將要不達標

C:焦慮,鬱悶,壓力山大

你感到焦慮(C),不是因為(A)這個月的績效將要不達標,而是因為你認為自己必須完美達成績效指標且擔心不達標的後果(B)。此時典型的焦慮觀念包括:“我必須得到領導讚賞。如果我不達標,會讓大家很失望,會很丟面子。完不成指標,那可就有大麻煩了”等等。

面對無益的想法和觀念,此時引入小D與之進行辯論。這就產生了質疑我們固有的思維方式的過程。例如,面對即將完不成業績的焦慮觀念,對自己說:“雖然即將不達標,可是我盡全力了,也不算辜負大家;這個月差一點,總結經驗,下個月就會進步很多了;即使我沒有達標,也不會是世界末日到來啦”。辯論的過程就是恢復消極焦慮情緒的過程,使情緒更加冷靜,行為更加恰當。

最後,正確抵抗壓力的同時,一定不要忘了“把握現在”這條準則。我們唯一能夠改變的時刻就是現在,它是我們擁有快樂的唯一時刻。不要讓自己一直生活在過去的時刻與未來的夢想中,否則,你將拋棄唯一有價值的現在。做好當下的事是到達美好未來的最捷徑!


壓力大,心力交瘁?四個方法培養抗壓能力

好的抗壓能力都是培養出來的,大家有什麼養成抗壓能力的好習慣呢?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