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樣的石頭才稱之謂“奇石”?

老石頭2016


這個問題不知被問了多少遍了,說明它很具代表性和普遍性。估計很多圈外人或剛入石圈不久的新人,只要看一看石友群裡發的圖片或今日頭條所有奇石文章之評論區中的圖片,也會禁不住發出同樣的疑問來。正如題主所補充說明的那樣“許多人隨手撿一塊石頭就拍照、發文,稱之謂‘奇石’”。那些果真都是奇石嗎?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滿地皆“奇石”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人們對“奇石”概念的泛化理解。奇者異也、怪也,不同尋常,出人意料。據此,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是奇怪的、與眾不同的石頭便可稱之為奇石。由此,便抱著獵奇甚至是湊奇的心態去認識和賞玩奇石,並常常以“奇”當道、以“奇”制勝,甚至為“奇”之馬首是瞻。要知道奇石的定義是:自然天成,不同尋常,給人以美感(自然美、工藝美、意念美),能夠符合人們審美習性的石頭。(有人說奇石沒有定義,即便是專家也莫衷一是。這樣不負責任、不嚴謹的話,會讓中石協和那些參與制定奇石定義的專家跳腳罵孃的!)

誠然,奇石從屬於奇怪的、與眾不同的石頭,但除了奇怪和不同尋常,還需滿足其他條件且缺一不可:天然形成的,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習性,具有一定觀賞性和價值(諸如收藏價值、經濟價值、美學價值)。因此,必須明確這樣一個結論:並非所有奇怪的石頭都是奇石。真正的奇石除了在形、質、色、紋諸方面與眾不同外,還要具備一定的觀賞性,值得把玩或收藏。因此,衡量或比較奇石有無價值,主要看奇石的天然性、稀缺性、完整性及形、質、色三要素和底、線、面、肌四條件,簡單來說就是既要美觀養眼又要玩味十足。

不得不說,奇石與奇石之間的差異化遠遠大於人與人、樹與樹、鳥與鳥等之間的差異,即便是某個石種之間的相似性也是屈指可數的。但每個人種、樹種、鳥種間的共同特徵還是比較多的,可以描述出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雖同為自然之造化,石頭的隨意性和不可捉摸性要大得多!石頭的這種隨意性和不可捉摸性是自然所賦予的,是天地所造化的,也是人們去發現、欣賞和收藏的樂趣所在。但賞石不是今天才有的,賞石文化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雖然還未形成理論體系,但對於奇石的定義確已形成共識。不容不學無術者隨意發揮。即便有人拒絕學習和進步而一味意淫,其結果只能是不入流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