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看不起《挪威的森林》?

  我支持這種對《挪威的森林》乃至於村上春樹的看法,原因主要有兩點:

  文學乃是世界上最為不支持不贊同不服從權威的東西

  村上春樹算不上什麼權威,他遠沒有達到那個層次

  1

  文學是一種極端去中心化的東西:天底下不會有“第二個魯迅”、“第二個托爾斯泰”、“第二個曹雪芹”這種東西,一個人一旦聲稱自己是“第二個XXX”,他就不但遠遠達不到XXX的水平,而且遠遠達不到“稍有建樹”這麼一個入門標準。

  倘若有人自稱“第三個”乃至於第n個,那就純屬是他喝醉了在自嗨了。同樣也沒有人敢說,我的作品就是權威,以後都要按照我的這個樣子來寫。魔幻小說就得是《西遊記》,就得有孫悟空,誰要這麼說那就是“兩開花”了。

  所有有建樹的人,都絕不會找個權威和偶像去模仿的。

  也不會把任何人放到神壇上面去,總是千方百計的尋找這些權威的缺陷,只有如此,才能完善缺陷,把自己推到更為完善的境界,不這樣怎麼可能取得什麼進步呢?

  唯有看客、起鬨的還有裝X犯才需要一個神壇。

  他們總是把某人放到神壇上面去,跪下來或者手舞足蹈的做禮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間或還要發瘋,吐沫星子飛出去老遠,披頭散髮的魔怔了一樣。這樣顯得他們懂,他們彷彿具有了某種解釋權,擁有了某種權利,得到了某種認證,從此可以打倒人,批判人,羞辱人,指教人,讓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顯得有意義起來。

  普通人和真正的從業者都不這麼幹的,犯不著。

  根據我的日常經驗來看,簇擁著把什麼人往神壇上面放的,多半都是這些以打倒人、批判人、羞辱人、指教人為目的的外圍看客,無論誰都是,無論他準備放到神壇上的是什麼,都是。題主大可不必搭理這樣的人,他們只是想要彰顯自己的存在感而已。

  2

  說回到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上面。

  簡而言之,村上春樹拼盡全力蹦了個高,跟腱撕裂、腰肌拉傷、掉下去的時候還半月板撕裂了,伸老長的胳膊往上抽,勉強抽了真正的巨匠小腿一巴掌。

  儘管他也挺拼的,但是受限於日本列島狹窄的世界觀和文化歷史,受限於他自己的天分,受限於力不從心帶來的憋屈感,他能夠達到的高度極其有限。也正因為如此,他把自己抻得老長老長的,比例都失調了。也就是題主說的,“三觀”不對勁。

  他的寫作手法,你無論怎麼去吹,總是在日本列島狹隘的文化洞窟裡。

  對的,日本文化就是洞窟文化,是憋屈的,是不伸展的,是受限並且以受限為美的。洞窟本身是不會以居住在洞窟裡的人的意志而變化的,洞窟總是被別的東西決定,洞窟裡的人總是在夾縫裡生存。身為大開大合的中國人,以這種文化為欣賞對象,未免是不合格的。日本人精神上離不開洞穴,洞穴給他們約束也給他們安全感,突然給一個日本人廣闊無垠的空間簡直是一種殘酷的行為,他們會突然不知所措,陷入徹底的瘋癲。

  小到個人,一個日本人如果沒有約束,是不知道自己該幹嘛的,日本人總是處於監控之中,彷彿生活在隱藏的攝像頭下面,需要監督,需要規範,無法獨處。大到民族,日本文明自古以來就在中華文明營造的洞穴裡面,心安理得、得其所也。清末民初的時候突然失去了這個洞穴,日本人徹底瘋癲了一把,直到捱了兩顆核彈,才著急忙慌給自己另外找了個洞穴,從此安居樂業也。這是民族歷史決定的東西,不是一個天才作家能夠抵抗的。

  3

  村上春樹也並不具備很高的天分

  一個作家的天分,基礎是敏銳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上部則是歸納和編排,把感知到的材料歸納為一個準則,一個主題,並且編排出一個場景。這個基礎和上部之間的連接部分,就是三觀,被這個問題下面大部分答主貶低到毫無用處的三觀。村上的感知力還是可以的,至少是及格的,在其個人的感悟上面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問題。

  然而歸納出來的東西就乏善可陳了,總是離正常的目標相去甚遠。就像你拿著白麵做饅頭,出來的卻是高粱稀飯,你上哪說理去?村上君拿著白麵,鼓搗出來一碗高粱米稀飯,基於高粱米稀飯再編排場景,怎麼看都是怪異的,這就是題主覺得欣賞不來的原因。

  《挪威的森林》、《1Q84》都是這種貨色,好好的白麵就是成了高粱米稀飯,人物的心理流變是扭曲而不自然的,故事情節的推動也就怪異,像極了皇軍在二戰戰場上的表演,對,表演。莫名其妙的,暴躁不理智而且極端,非正常人。老老實實的在戰壕裡蹲著,衝鋒號一響請你抱起步槍掙工資去,這是正常的士兵;村上君或者他筆下的人物或者昭和勇士們偏不,太太平平的嗷的一嗓子就板載衝鋒了,衝鋒號響了卻抽出一把刀切肚子。

  這種怪異,來自於日本文化根深蒂固的怪異,扭曲,不自然。

  是洞窟文化留下來的深深的憋屈的烙印,是壓抑而得不到釋放的民族性的烙印,是日本文化的原罪,也是日本作家必須要想辦法突破的禁錮。村上春樹不但談不上什麼突破,更沒有辦法擺脫影響,甚至連稍有反抗都做不到,這叫抱殘守缺或者說不思進取,也可以叫做力有不逮。

  所以我說他沒什麼天分。

  而作為一箇中國人,本身沒有這種殘破扭曲不自然病態的文化觀和世界觀,沒有這種洞窟文化的烙印,三觀是自然的伸展的博大的。看不起《挪威的森林》,簡直是正確得不能再正確的事情。

為什麼會有人看不起《挪威的森林》?

  4

  這就是文化自信

  自二戰以來,整個世界的文化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各種文化形態至少都可以坦然的存在了。

  然而有個愈演愈烈、過猶不及的問題。

  並不是病態的扭曲的文化我們就不能接受,而是病態的扭曲的文化偏要把自己樹成正宗,反過來打壓健康的自然的文化,把主流文化打成異端,丟進冷宮,甚至恨不得人人啃一塊肉,你要是支持認同主流文化,反倒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

  此就是所謂“白左”。

  欣賞不來《挪威的森林》怎麼了?它本身就是變態而扭曲的,它有它的文學價值,但是也只限於日本文化內部開出來的一朵花而已,絕不是什麼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更不值得我們每個人都要認同。

  正是看懂了《挪威的森林》,看懂了《1Q84》,看懂了村上春樹本人,透過他以及其他日本作家、藝術家,看懂了日本文化本身,看透了這幫人的侷限性,才能在這幫人裡面分出了高低好歹來,才能看明白究竟誰才是日本民族裡面的佼佼者。當然你可以欣賞這種獨特的美,沒有任何人攔著你,辜鴻銘還喜歡聞裹腳布呢,這個世界是自由而包容的,只要你不犯著我就是了。

  你喜歡聞裹腳布,卻跑過來把我的腳綁起來,或者罵我不綁裹腳布,那是不可以的。

  一縷陽光從洞口照進來,投在洞穴巖壁上,照亮了一小塊青苔。泉水流過苔蘚,化成露珠從苔蘚上面滴下來,聲音叮咚動聽。你說這個很美,我可以不置可否的,我也可以認同你,我也可以說你這算個鳥毛的美:你自己愛住在洞裡你自己住去,我喜歡大樹和草原

為什麼會有人看不起《挪威的森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