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

身死道消阿悟


林黛玉身上的标签有两个是非常鲜明的,第一多愁善感,第二聪明清秀;多愁善感算是她性格上的缺点,包括林黛玉小心眼,爱使小性子。我看到有很多黛玉粉为林黛玉的“多心”辩解,说什么只给贾宝玉使小性子。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想笑,如果林黛玉只在贾宝玉面前使小性子,那么林黛玉肯定不算是小心眼。可是在贾府从主子到奴才,都知道林黛玉是“爱使小性子”,难道这些人全部是眼瞎?还是心术不正?连贾宝玉自己都承认,林黛玉小心眼。贾宝玉算是最维护林黛玉的人,难道他也说瞎话吗。

我想说的是在红楼梦中,美玉微疵,是作者对人物最好最真实的描写,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缺点,如果林黛玉没有多心,她还有其它缺点吗?应该是没有,没有缺点就是一个完美的人,当然在很多黛玉粉眼中,林黛玉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然而这样的“林黛玉”绝非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人,一个会对宝玉说“放屁!外头不是枕头?”这样带有粗话语气的女人,我倒是觉得很多读者分不清林黛玉与绛珠仙子的关系,总是把林黛玉看成仙子,而不是看成已经下凡历劫的女子,在人间林黛玉就是人,她有着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所以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对于林黛玉的缺点,她本人也承认,如黛玉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当然如果黛玉粉,为了维护黛玉的完美形象,也可以说黛玉说这一番话,只是自谦。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善良的一个女性,为什么要用最呢,除了在贾宝玉的问题上,她会主动出招,攻击薛宝钗史湘云外,林黛玉对任何人都没有敌意,无论贾府上下多少人,中伤黛玉诋毁黛玉,林黛玉全然不在意,也绝不会伺机报复,这是林黛玉最大的优点,也是黛玉最大的善良,整部红楼梦中能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也只有贾宝玉一人而已。


青埂峰下的鬼话


疫情期间刚看完87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是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及众多红学家的分析来拍的,个人觉得比续写的红楼梦要略胜一筹。

100个人的眼中有100个林妹妹,我在看视频的时候,弹幕也都在刷不同的看法,多人是把林妹妹和薛宝钗相比。有人说谈恋爱和林妹妹谈,结婚和薛宝钗结婚;林妹妹和贾宝玉是纯粹的爱情,你妹妹不会劝贾宝玉考取功名,但是宝钗会劝贾宝玉考取功名;林妹妹心里从始至终只有宝哥哥一个人,但是宝哥哥却只是宝钗宫中选秀落选后的第二选择。

作为一个女生,我佩服宝钗与人相处的圆滑、说话的周全以及管理能力,这个黛玉是比不上的,但是宝钗有时候会为了自己做出一些“卑鄙”的事情,比如听到丫鬟在说一些秘密的事情,她在外面偷听被发现了,就大叫“颦儿在哪”,让丫鬟误以为之前是黛玉在这偷听……所以我更敬仰黛玉的真性情。下面是原文、黛玉自评和他评:

1.原文评价

正册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自评

(1)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2)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3.他评

(1)贾雨村: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2)贾母:①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里孽障?偏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②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她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3)贾宝玉: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此为宝钗劝宝玉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4)妙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5)薛宝钗: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也快。

(6)凤姐:①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②(林丫头)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

(7)兴儿:(林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她“多病西施”……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4.评点者评价

(1)脂砚斋:

黛玉之心机眼力。(甲戌本第3回)

可惜这样才情学术却只一耗耳。(甲戌本第19回)

黛玉情情。(戚序本第19回)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

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庚辰本第22回)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甲戌本第25回)

(2)张汝执:

宝玉之痴,痴得正;黛玉之痴,痴得偏。宝玉之痴,痴得真;黛玉之痴,痴得诈。宝玉之痴,痴得浑厚;黛玉之痴,痴得乖张。同一痴也,大有天渊之隔。

宝玉为人,尚可规正。其奈与黛玉日相亲密,所以将性灵锢蔽住了,甚为可惜!

书中每写黛玉处,其性情何等乖张,何等猜忌。惟此一回,写探春之因抄而动气,写宝钗之未抄而尚且回家。若黛玉亦在被抄之列,而乃默无一言甘伤颜面,而忍受,何也?

(3)梦觉主人:

林黛玉之仙草临胎,逆料良缘会合,岂意摧残兰蕙,惜乎《摽梅》之叹犹存。似而不似,恍然若梦,斯情幻之变互矣。(甲辰本卷首)

(4)王希廉:

黛玉一味痴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护花主人总评)

黛玉《哭花词》极叹红颜薄命,是黛玉一生因果,与《红楼梦曲》遥相关照。(第27回)[74]

(5)周璇饰林黛玉(1944电影剧照)

黛玉之哭只哭得自己,贾宝玉之恸直恸到一家,深浅不同,是两人分别处关键。(第28回)

(6)涂瀛:

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于是乎黛玉死矣。

薛宝钗善柔,黛玉善刚;薛宝钗用屈,黛玉用直;薛宝钗徇情,黛玉任性;薛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薛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7)姚燮:

还泪之说甚奇。然天下之情,至不可解处,即还泪亦不足以极其缠绵固结之情也。书中林黛玉,自是可人。泪一日不还,黛玉尚在;泪既枯,黛玉亦物化矣。

神瑛与绛珠,一草一石,所谓木石缘也。人皆重金玉而贱木石,岂天意亦与为转移耶?(第1回)

黛玉自云近.日少泪,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为更深。(第49回)

雪芹先生不欲以暧昧之事遭蹋闺房,故于黛玉临终时标出“身子干净”四宇,使人默喻其意。黛玉气断之时,即薛宝钗婚成之候。新房热闹,满堂合奏笙箫;旧院凄凉,半空亦有音乐。夫笙箫者,生所同也。音乐者,死所独也。黛玉亦何慊乎钗!(第98回)

(8)张新之:

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竟不觉。(《红楼梦读法》)

(9)周春:

黛玉幼居母丧,克尽孝道,其心地极明白者。故其死也,既悲双亲之早世,又愤外婆之炎凉,因而呕血数升,奄奄垂绝。若专以为相思病,亦不谅其苦心也。此书发于情,止乎礼义,颇得风人之旨。(《红楼梦约评》)

(10)文学史评价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语言“比刀子还利害”,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她在宝玉面前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贾宝玉才是她的“知己”。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11)王文娟饰林黛玉(1962版越剧电影剧照)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其它评价

(13)鲁迅:你们看,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

(14)王国维:贾母爱薛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贾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贾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遍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15)俞平伯:①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②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鲜明的。

(16)王蒙: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17)吕启祥: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不懒却爱吃的梅子酱


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整点小料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  ?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总括

  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gds耶和华的仆人


自己看得起自己就好了。内心强大,不在于他人目光和评价,又不生活在别人眼光和口中,有气质也能把地摊货穿出名牌感


方乐乐


林黛玉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








我是大敏儿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民族四大名著之一。著中林黛玉美若天仙相貌青秀,明眉皓齿秀眼柳腰,琴棋书画无所不会。由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寄身外婆家中。所以导致了她性格孤独遇事忍让,为人懦弱与人无争的悲惨结局,最后丢掉了自己的生命。她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也是一个在爱情上的赔葬品。


桑榆晚华静


林黛玉性格复杂多变,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


老陈的电影往事


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

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大益茶



心性高洁,但有些过于自怜自哀,肚量一般。大小姐脾气。

说她小心谨慎嘛,初入贾府时,提醒自己不肯多走一步路,不肯多说一句话。她又总是搞新闻,试问贾府上下谁人不知她和宝玉剪不断理还乱。

说她情不情,对落花等没有感情的事物都尚存怜惜之心。但却看不起刘姥姥,当着姐妹的面取笑刘姥姥是个母蝗虫。

至情至性是她,对爱的人(宝玉……)掏心掏肺的好,对不爱的人一点情面也不留。

难怪抑郁寡欢,是冷场王。

周瑞家的捎来宫花给她,她直言,莫不是别人拣剩的才给她,当场给人难堪。反观宝钗,与人相交融洽的多,宫花而已,不争闲气。

黛玉没有安全感,哀怜自己是风中飘萍,无依无靠,其实谁不是呢,当小姐的,不比丫鬟仆妇们幸福?她怨叹自己不被众人所喜,那是因为她也不喜众人呀。人生何其艰,谁愿意热脸贴冷屁股?

其实她不必如此惋惜自己的身世的,父母虽早已离世,但均是人中龙凤,光明磊落。比起有个总是招惹祸端的哥哥的宝钗而言,这样的先天条件不知道要优渥多少倍。她和妙玉倒真是一路人,可惜至察则无徒,然妙玉心胸更为开阔,你们不爱我也没有关系,毕竟我也不爱你们。

妙玉也避俗唯恐不及,刘姥姥用过的茶杯,原意是想要给它砸了,宝玉言送给刘姥姥贴补家用是好事一桩,遂交由宝玉处理。刘姥姥待过的院子,务必用大水冲洗一遍。

独木不成林。宝钗明白这个道理,但黛玉不明白。无怪乎最后渐失人心,连一向感情要好的湘云都倒戈相向,更偏好宝钗了。

宝钗和湘云相交时日亦无多,然她能体谅湘云在史家生活不易,帮湘云出谋划策甚至赞助湘云圆满一次设宴的雅兴。

宝钗亦能为黛玉送来至好的燕窝,体贴关怀黛玉的身体。甚至点醒黛玉自己亦喜爱《西厢记》,但为避免徒惹祸端,少与大环境做不必要的抗争,免折损自己。宝钗的处事方法是否可取难言,但她很多时候能急人所急这很大气。

然宝钗有个很大的矛盾,她过于识时务,保全自己。她可以奉扬贵妃,可以取悦王夫人等。她甚至可以在偷听小红秘密讲被发现之时,为掩盖自己的小人行径,急中生智,自导自演一出“不是我,也许是黛玉”的戏码。

黛玉是不屑害人,但黛玉也是没能力保全自己。

其实没能力保全自己又如何,“是非功过转眼成空”,黛玉和宝钗来人间一趟,肆意活过,已是幸事。

人谁无过,推己及人,我们也并非完人,黛玉的错,可能我们也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