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2065萬港元十渡拒馬河高清作品鑑賞


吳冠中:2065萬港元十渡拒馬河高清作品鑑賞

吳冠中 十渡拒馬河 尺寸 83×137cm 成交價2065萬港元

作品鑑賞

吳冠中從1970年中期開拓水墨為創作領域,在1981年就迎來第一個創作高峰,接連創作了《交河故城》、《十渡拒馬河》(Lot 122) 等代表作,他自己如此評論這個時期:「80年代水墨成了我創作的主要手段,數量和質量頗有壓倒油畫之趨勢……四十餘年的油畫功力倒做了水墨畫的墊腳石。」山水風景為吳冠中創作最重要的題材,他對風景畫類的創新和發展,一方面在於從風景提煉、強調形式元素,展示對線條、結構及色彩的純美感受。另一方面,他的突破在於把中國傳統藝術「意境」、「情調」的概念引入現代風景畫,超越單純的客觀再現,自然地把個人感情與客觀風景聯繫一起,多方面結合,達到「形式之中蘊藏著情意」的獨特審美境界。《十渡拒馬河》描繪山巒起伏之生命力度與美感,更是大自然與渺小人物的強烈對比,在形式語言的提煉中展現了自然的崇高與雄渾壯闊的氣勢。

「我愛繪畫中的意境,不過這意境是結合在形式美之中,首先需通過形式才能體現。用繪畫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這就是我藝術生涯的核心……。」

-吳冠中


吳冠中:2065萬港元十渡拒馬河高清作品鑑賞

吳冠中 十渡拒馬河 局部

吳冠中在他長期探索與實踐中,一直試圖將形式構成的理念引入他的繪畫創作,他充分運用點、線、面的造型語言和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裝飾色彩,因而開拓了中國現代藝術的嶄新境界。《十渡拒馬河》的獨特筆墨風格來自彩墨色點及排筆皴擦的色面,藝術家採用各式線條與筆觸描繪出北方嶙峋陡峭的山壁和崇山峻嶺的壯闊氣勢,完整地呈現了雄渾豪邁的北方風光。中國傳統藝術強調藝術家的筆墨形式,認為它代表每一位藝術家的不同風格、情感與精神力量,筆墨形式使客觀風景提升至主觀心境,即藝術之美景,創作之價值。所以中國藝術史中關於山水畫的論述,是以筆墨風格為提綱挈領,從五代荊浩、董源的「斧劈皴」與「披麻皴」,及至宋代米芾之「米點」與元代倪瓚的「折帶皴」,串連為完整的山水美學發展脈絡。吳冠中甚推崇石濤及其所云的「筆墨當隨時代」、「我自用我法」,即在《十渡拒馬河》具體實現了嶄新的筆墨風格,以線條的交錯和豐富張力創造抽象性的風格精神誕生。

「但我倒確乎看到了渡河之美景:羊群擇淺灘處涉水過河,藍灰色的河面襯托出黑白相間的羊群,它們連成了曲曲折折波浪式前進的行列,橫斷了長長的仰臥著的拒馬河:捲起褲腳的牧羊人露出一截裡面穿的大紅絨褲,映在水裡分外醒目,這鏡子似的銀灰水面上跳耀著的小小紅色塊,比之『萬綠叢中一點紅』更生動,意境更深遠!

山勢磅礡,石骨嶙峋,有的呈奔騰之勢,有的具端莊之態,站立河底仰望那黑壓壓的峭壁,像是畫家憤怒中的激情潑墨之作。……五月天,這些樹叢都披上一般的綠色,體型和色調都較單調。等到冬天,或者早春和晚秋,當它們裸露出那尖石屈曲的身段和枝條,其纏綿交錯的線組織同那背景崇山峻嶺的線面結構相呼應,才能呈現出蒼茫渾樸的形象和意境,典型的『駿馬秋風冀北』之美!」

-吳冠中〈十渡無渡〉


吳冠中:2065萬港元十渡拒馬河高清作品鑑賞

吳冠中 十渡拒馬河 局部

十渡位於北京市房山區西南,是拒馬河切割太行山脈北端而形成的一條河谷,全程約20公里。由於在歷史上這條河谷中共有十個渡過拒馬河的擺渡渡口,故而得名「十渡」。北魏著名文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就有對十渡風光的詳細描述:「淶水(拒馬河舊稱)又南徑藏刀山下,層巖壁立,直上千霄,遠望崖側,有若積刀,繯繯相比,鹹悉四首」。《十渡拒馬河》採取不連續的短線條勾勒出山稜線的起伏,線條的頓挫與不連貫呈現出崎嶇的岩石表面,多樣的皴法描繪出山石歷經千百年來的滄桑和風沙磨礪,垂直線條的頻繁出現突顯了直立山壁的陡峭,吳冠中以淡墨、淺褐和赭色強調岩石的轉折變化,間以紅、黃、綠暗示著蒼茫景色中的點點生機。此外,構圖明顯可見石濤的影響,如藝術家曾說的:「石濤衝出樊籠,往往突出中景,以最吸引視覺的生動形象組成畫面的主體,可說都是寫生的形象,是山水的肖像。」《十渡拒馬河》中雄偉的山勢彷彿頂天立地,背景遠山的淡墨渲染與中景點、線的交織產生了強烈對比,前景的河流以排筆刷出長方灰色塊的倒影,刷痕彷彿隨著山勢與流水產生變化,鱗次櫛比的不同色面組合畫面,因此造成了一種跌宕起伏的節奏和韻律感,傳達了吳冠中所追尋「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的色面層次及結構美感。

如吳冠中所言,《十渡拒馬河》以人文景觀「更生動,意境更深遠!」,畫面左下方描繪了羊群與牧羊人,因而在自然景緻的呈現外,增添了豐富的敘事性與情節張力。同時,此處的構圖令人聯想起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畫面巧妙藉助遠山再拉近中景,突顯近景渺小的行旅人物與巍峨、崇高的主山。此般對比的手法展現如臨實境的壯偉景象,山的比例遠遠超過人物,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大自然生生不息、亙古不滅,人類則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暫停留的過客。在自然景觀與人文活動的描繪中,《十渡拒馬河》因而交錯了多重的意象與象徵意義:山水的靜態與牧羊人與羊群創造出行進間的動態情節,巍然聳立的山峰與渺小人物之間的對比,隱含著中國人剛健篤實的生命精神,牽動觀眾多種的感受和美感體驗,作品因而成為吳冠中「風箏不斷線」藝術理念最完滿的示例之一。

作品資料

創作年代 1981年作

《吳冠中全集─第五卷》湖南美術出版社 長沙 中國 2007年(圖版,第170頁)

鈐印:吳冠中印、八十年代

來源:蘇富比 香港 2004年4月26日 編號 515。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