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唐朝如何管理“留学生”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再加上实行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与外国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各国仰慕大唐繁盛,不断派遣留学生前来学习,最多时唐朝有留学生近5000人。那么唐朝是如何管理这些留学生的?

一、限制名额

由于唐朝对外开放,所以人们会认为唐朝是不限制留学生名额的,不管多少通通接收。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唐朝对留学生的名额有严格限制,并不是想来就能来的。

我们以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最多的两个国家新罗和日本为例。新罗、日本两国的留学生在来唐朝前已经经过国内严格的筛选,而后必须经官方向唐朝礼部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获准,而他们基本上是随使节团一道前来的,所以向唐朝派遣留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外交礼仪。


人口流动:唐朝如何管理“留学生”


不过在唐朝末期,由于国家管理趋于混乱,无力顾及这一方面,有一部分新罗留学生则搭乘商船入境,比如有名的崔致远。

而唐朝给他们的名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从国子监六学生额的变化便可以看出。据《旧唐书》记载,在贞观时期,国子监六学学生共有8000余人,其中唐朝本国学生为3260人,外国留学生接近5000人,占比为60%左右,这是唐朝最高的时期。

但随着唐朝国力的衰退,国子监六学的名额随之急剧减少。据《唐会要》记载,到元和年间,总数只有650人,这一数字基本维持到唐朝灭亡,与贞观时期相比大幅度缩水。而这650人中还包括唐朝本国学生,所以留学生名额自然受到严格的限制。

二、食宿全包,但其余费用自理。

留学生绝大部分在唐朝国子监六学中学习,而按照唐代规定,凡是国子监的学生,他们的食宿费用全部由政府提供,还向他们免费提供四季服饰,留学生也不例外。

但另外的费用,则由他们和本国一同承担,其中支出最多的是购书费用。据朝鲜《东史纲目》记载,新罗留学生的购书费用自己承担。而按照惯例,新罗政府向每名留学生资助购书费用的数额为300两,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日本的情况和新罗类似。由于日本留学生全部跟随遣唐使节团前来,所以日本政府也给予留学生相应的资助,用于其留学期间的生活开支,其待遇仅次于使节团正使和副使,可见日本政府对于遣唐留学生的重视。

这些留学生的主要生活开支有三项。

人口流动:唐朝如何管理“留学生”


第一为“束修之礼”,也就是拜师礼。按唐朝惯例,国子监所有学生在入学前都必须向老师行礼,以示尊敬。礼品主要为绢丝布匹,留学生还可以带一些本国的特产以示敬意。

第二为购书费用。唐朝时期的书籍采用雕版印刷方式制作,效率不比宋朝时期的活字印刷,因此唐朝印制书籍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价格也相对不菲,对于外国来说更是“奢侈品”。所以书籍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说非常珍贵的物品,买书自然成了其主要开支。

第三为交际费用。这些留学生除了要学好知识外,还要争取融入唐朝士人官僚的圈子内,拓宽自己的视野,而这自然需要一定的费用。

但这一切都是自理的,唐朝政府并不承担。

三、唐朝对留学生严格管理,与本国学生一视同仁,没有伴读

唐朝留学生主要由鸿胪寺负责接收和管理,鸿胪寺对他们和中国学生一视同仁,没有伴读一说。

这些留学生来唐朝之前就必须有一定的中文基础,即便没有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他们来唐朝后将和中国学生一同学习,使用的教材也一样。比如必修课为《论语》和《孝经》,选修课为《礼记》、《春秋》、《左传》等儒家经典,而且老师上课全程中文教学。

如果听不懂怎么办?那只能自己加倍努力了。当然,国子监和鸿胪寺也不会为他们提提供学伴,在生活和学习上的一切困难都必须由自己来面对克服,比如找前辈学长、找使节团成员,和中国同学请教经验。如果一段时间内连语言关都过不了,那么就只能被劝退回国了。

另外,他们所学的教材都是儒家经典,所以这些留学生必须身体力行地践行。如果在行为上违背了唐朝道德礼法,他们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劝退回国。

人口流动:唐朝如何管理“留学生”

但是在考试录取上,唐朝还是对他们有所照顾的。他们同唐朝学生采用相同的试题,但评卷标准略有放宽,高中进士科的留学生被称为“宾贡进士”,可以获得在唐朝做官的机会,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在放榜的时候,则在榜单的最后单独注明。

一般来讲,高中“宾贡进士”之人都会选择回国发展,毕竟国家为培养他们耗费了大量的财力,所以唐朝即使在录取时给他们一些特殊照顾,也很少挤占唐朝本国学子的发展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