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樓的建築特色以及分類

戲樓,又叫戲臺,是供演戲使用的建築。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場地,種類繁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樣式、特點、建造規模。最原始的演出場所是廣場、廳堂、露臺,進而有廟宇樂樓、瓦市勾欄、宅第舞臺、酒樓茶樓、戲園及近代劇場和眾多的流動戲臺。

中國的戲樓,是固態的戲劇文化。它們沉默地展示著傳統的劇場形態,含蓄地呈現出不同階段不同種類戲曲的藝術特徵,也聯繫著古往今來東南西北的戲俗。這些古戲樓見證過中國戲曲昔日的繁榮,也目睹過當年古人最鮮活的民俗生態。一座座戲樓如同一座座博物館,記錄著中國戲曲數百年來的興衰沉浮,是往日輝煌演劇活動的凝固華章。

在中國漫長的戲劇發展史上,戲樓起著重要的傳播和傳承作用。古老的戲樓,顯示著中國戲曲的昔日輝煌。而根據地域、氣候、文化、物產、民俗、心理等各種因素的不同,各地的戲樓也呈現出不同的形式。根據功用,戲樓又可分為神廟戲樓、宗祠戲樓、宮廷戲樓、私宅府邸戲樓、會館戲樓等。

中國古代戲樓的建築特色以及分類

神廟戲樓

幾乎世界上所有的藝術形式,都起源於上古的宗教祭祀活動,中國戲曲也不例外。在中國古代,供奉神靈、紀念先祖、祭祀鬼異有著久遠的傳統。歷朝歷代,各地都有國立、官立的宮觀神廟以及不可勝數的民間祠廟,所祭祀的對象按照功利原則,因人因地而異,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明清之後,戲樓是神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所謂“無戲樓則廟貌不稱,無戲樓則觀瞻不雅”,我國曾出現過處處有神廟、有神廟必有戲樓的現象。即使清中葉之後以酒館戲園、茶樓戲園為代表的專門化、封閉性戲院漸漸興盛,城市鄉村的廟臺廣場仍佔很大比重。

古代神廟戲樓的發展演變基本遵循的脈絡是:由高出平地、上無頂蓋的露臺(主要在宋金時期),到上加頂蓋可四面圍觀的舞廳(宋金時期),再到由四面觀—三面觀—一面觀的舞庭(廳)、樂廳(金元時期),進而發展到明清時期豐富多彩的神廟戲臺、戲樓;建築格局由金元時期的一間,到元末明初出現的三開間以及後來的五開間,到明清時期“雙幢豎聯式”(前臺與後臺為兩座建築,前後連為一體)、“三幢並聯式”(戲臺兩側再建耳房)、“臺口前突式”(雙幢並聯式變體,前臺變窄)、山門舞樓等。

宗祠戲樓

宗祠又稱祖祠、祠堂。宗祠是同一祖先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群體與地域組織統一構成的宗族,在居室以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的建築,它是供奉祖先、傳遞親情、延續門風、聚會議事的重要場所。而戲樓(戲臺)是祠堂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無(戲)臺不祠”的說法。

就戲樓本身而言,宗祠戲樓的演區、藻井、後場、廂房、左右看樓、戲坪與神廟戲樓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神廟戲樓面對的是社稷神,宗祠戲樓面對的是祖宗牌位。南方的宗祠戲樓不同於京城和城市的戲樓,也不同於北方農村的戲樓,有著獨特的個性,表現在它聯繫著宗族的血緣關係與法治地位。

宗祠戲樓多建在宗族領地的祠堂中,一般位於祠堂的門廳內,與享堂、寢堂相對。祭祖之時,打開享堂的隔門,請來戲班在戲臺上演一些讀書做官、榮祖耀宗、衣錦還鄉、懲惡除奸、孝子賢孫的劇目。全族長幼與祖宗同樂,使晚輩們浸潤到宗族的榮耀和威嚴。不僅維繫了宗族的血緣關係,宣揚了長幼有序等傳統觀念,而且側面教育全族支丁,起到激勵與警示的作用。

宗祠是祭祖的神聖場所,無論是宗族總祠還是分祠,宗族一般都會極盡財力物力,用上好的木料、石料等為之。因此,祠堂往往是村落中規模最宏闊、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所建戲樓也多用材考究、建制別緻。


中國古代戲樓的建築特色以及分類

宮廷戲樓

從先秦時起,我國就已經有了宮廷演劇活動,之後各朝都有為統治者提供聲色之娛的優伶。戲曲形成之後,聽戲、看戲不僅是很多朝代封建帝王平時的宴飲娛樂方式,更是節慶大典的必備演出。

戲曲表演對場地的要求較為隨意,因此,在清代之前,宮廷演劇場所一直停留在漢代廳堂庭院式的狀態。據考證,元代曾經在宮殿裡興建過一座永久性的戲臺。該臺在厚載門前,兩側有飛橋把舞臺和厚載門相連接,飛橋上設有欄杆,在舞臺上演出的人可以沿飛橋從兩側走上厚載門,具體形制不詳。

清代開始,宮廷裡興建了大量的固定性戲臺,分別設在紫禁城和北京周圍幾個行宮裡。既有專門性的戲樓、戲殿、戲臺,又有隨機性的園圃、庭院和亭閣迴廊。專門性宮廷戲樓和戲臺的建造主要在乾隆時期,到了慈禧、光緒朝又形成一個高峰。清宮戲樓在傳統戲樓的基礎上形成,來源於民間的神廟戲臺,又借鑑了當時城市戲園劇場的構造,而根據皇室演出的需要,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此外,有一些戲樓還受到了歐洲劇場構造的明顯影響,如建築在圓明園裡的大戲臺,就充分體現了中西建築風格的結合。

幾乎所有的宮廷戲樓都建構精緻、各有特色,一般來說可分為三類:一、在建築規模和形制上接近一般民間的普通戲臺,如故宮重華宮漱芳齋庭院戲臺。二、有著特殊構造的三層大戲臺,如故宮寧壽宮暢音閣戲臺、頤和園內德和園戲臺。三、小戲臺,如永壽宮景祺閣戲臺、長春宮怡情書史室內戲臺等。

而這些宮廷戲樓,多數已在八國聯軍侵華和之後戰爭中被損毀、夷平。少部分保存到今天,使我們能夠看到宮廷戲臺的實際樣式。

私宅府邸戲樓

堂會演劇是中國戲曲史上的一種貫穿現象。在戲臺還沒有正式出現的時候,私宅性質的堂會演劇就已經開始了,而且當戲曲走上正式的舞臺之後,堂會演出的傳統也沒有中斷過。

最早的堂會演出文獻記載是漢代,唐代也有為私人祝壽而進行伶倫演出的記錄。明清時期堂會演出成為城鄉富家喜愛並藉以誇飾的娛樂活動,到清末北京各部官僚唱堂會相互宴請達到極盛。堂會戲的演出一般較為隨意,由於戲曲表演的虛擬性和時空自由性,它不需要專門的佈景和舞臺裝置,因而對演出場所沒有特別的要求,根據觀賞者的條件和要求,安排演出的場面可大可小、可繁可簡。它可以是在民家普通的廳堂裡或者庭院裡,也可以是在衙門、酒樓、飯館和一切公共場所。當然,為了追求氣派和聲勢,也為了擺設更多桌椅以廣泛接納客人,還有在大門口搭戲臺、庭院裡扎綵棚作為臨時的舞臺來演出的。

明中葉以後,戲曲演出越來越受到上流階層的喜愛。一些豪商巨賈、士大夫等照神廟戲樓和茶園劇場的樣式在四家宅邸中建築堂會戲臺或小戲場。但與神廟戲樓和城市戲園相比,私家戲樓由於主人的興趣愛好不同,其格局也變化多樣,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有的建於門廳室內或庭院府宅之中,有的於園囿池第連成一體,有的則置於船舫中,其大小、高低、形制,千姿百態、變化不拘。大致說來有這麼幾類:露天庭院式戲臺、園亭式戲臺、室內戲臺、樓軒式戲臺、官邸衙門戲臺。

中國古代戲樓的建築特色以及分類

會館戲樓

中國最早的會館出現在京城,是京城的官吏為家鄉來京考試的舉子和在京候任官員而設的館舍,後來又出現了行業會館。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全國一些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的城鎮也建起同鄉或行業會館,成為舊時中國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

戲樓是會館中的重要建築,是會館的形象代言。會館戲樓一般位於一進院的中軸線上,多與山門一體,大多坐南朝北,呈“凸”字形,與兩側廂房、正殿圍合成一個相對封閉的觀戲院落。一般規模的戲樓分上下兩層,底層為大門通道,二層為戲臺,大式戲樓、室內戲場除外。多為歇山頂,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戲樓建重簷或多簷頂,內設藻井,雕刻華麗。

由於使用功能的需要、地域文化的交融,眾商審美品位的不同,會館戲樓在藝術風貌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造型風格、裝飾趣味、色彩運用。戲樓頂部儀態萬千,南北有變、內外有別;樓頂構件與雕刻風格迥異、取材多變;色彩分佈或平淡素樸,或五彩繽紛。

隨著會館文化、社會風習的發展,戲樓在會館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逐漸演化成會館節慶、儀典的中心。會館戲樓也從庭院式(甚至是露天式)逐漸發展,開始在庭院式的冠巖上加蓋遮風避雨的屋頂,漸次發展到光緒三十三年落成的天津廣東會館中戲樓的樣子:在多進四合院單層建築的空間序列中,戲樓已儼然為一個龐然大物,在佔地2333平方米的會館裡,戲樓、觀劇場所等建築面積佔整個會館的三分之二了。

會館戲樓三面外凸的構造,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功能上,都敢於和當今世界上的著名劇場相媲美,這一建築藝術的進步也促進了戲曲藝術的競爭。

戲臺不僅僅是戲劇傳播的載體,更是用凝固的建築記錄、展示、傳承著流動的文化。一座座戲樓如同一座座博物館,記錄著中國戲曲數百年來的興衰沉浮,是往日輝煌演劇活動的凝固華章,是當年風光佔盡的場上人生的無言訴說,也是古代能工巧匠盡展聰明才智的地方。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