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過度解讀的“原生家庭”

“我一輩子都不會結婚的,即使結婚了,我也會離婚!”

這是多年前一位女性朋友跟我聊天時說出的話,當時的我並不理解她,那時我們都正青春,我正談著一場甜蜜的戀愛,對婚姻還充滿著期待。而我的這位朋友,對同齡的同學並不感興趣,她喜歡的是三四十歲的大叔。所以我並不理解,一個女孩在她最好的年紀,為什麼就給自己的婚姻定下了這樣悲觀的基調。

後來我們的交情深了,我才瞭解到,她的父母已經離婚多年了,在她還小的時候,父親出軌,母親帶著她獨立生活。這時候我才明白,家庭對一個人的心理會造成這麼深刻的影響。

被過度解讀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真的那麼可怕嗎?

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的討論度頗高,“原生家庭”的第一波熱度,來源於2016年4月播出的《歡樂頌》中樊勝美這個角色。樊勝美不僅給哥哥付首付、還房貸,還要幫著哥哥養孩子,樊媽媽是典型的重男輕女,哥哥一遇到困難,媽媽的求助電話就來了。樊勝美的遭遇,在網上引起了大量的共鳴。隨著2019年3月《都挺好》播出,蘇明玉的遭遇讓大家對“原生家庭”的討論達到了頂峰。最近播出電視劇《安家》中的房似錦,又讓“原生家庭”迴歸了大家的視線。

然而原生家庭真的這麼可怕嗎?

在某網絡平臺上,有一個10萬多成員的“父母皆禍害”討論小組,向大家傾訴自己的遭遇。我們不得不承認,生活中確實有很多像樊勝美、蘇明玉媽媽這種重男輕女的媽媽,但是真的像電視劇中那般吃女兒肉喝女兒血的黑心母親,現實中實則少之又少。

對於“原生家庭”的過度解讀,慢慢讓這個詞語變成了負面詞彙。電視劇這麼誇張地寫,無非是因為大家更喜歡看老巫婆和白雪公主的故事罷了。更有甚者,

一些公眾號寫著“從來就沒有好的原生家庭”這樣的文章,來博取大家的眼球,讓大家對家庭失去最基本的信心。

被過度解讀的“原生家庭”

而我們最常見到“原生家庭”中的問題,主要是父母不和、爭吵不斷、分家離異,或者是父母控制慾太強,對自己要求太多。但是我們大部分的孩子,也還是在家庭的吵吵鬧鬧中長大的。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我們的家庭環境還是和睦的、溫馨的。尤其是我們最新成長起來的這一代80後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培養,也有了新的認識,也在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所以說,我們不要被網絡帶節奏,不要被“原生家庭”這個詞嚇到。


被過度解讀的“原生家庭”

當你覺得原生家庭還在困擾著你時,你還沒有真正地走向獨立

我們常說“破繭成蝶”,原生家庭對我們來說,就是那張繭。我們成長的過程,無論是處在幸福的還是不幸的環境,我們都是在不斷地尋找自我。我們從原生家庭長大,獲得最初對情感、對世界、對他人的認識,在我們真正獨立之前,我們通過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家庭來獲得對自己的認識。

對於我們來說,原生家庭的影響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但對於步入成年的人來說,應該有能力、有很多方法做到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剝離出來,做到自我的獨立。

孫儷就在採訪中說過,自己曾經一度認為自己不會結婚,就打算和母親兩個人過一輩子。而碰到鄧超之後,看到鄧超的家庭幸福的樣子,才慢慢卸下心防,組成幸福的家庭。

被過度解讀的“原生家庭”

曾經堅持不婚的孫儷,也步入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父母皆禍害”討論小組,其最初創建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發洩情緒,而是通過傾訴找到與父母關係的出路。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接受社會各方面的信息,應該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對自己都有一個清晰的判斷。我們每個人,無論和父母關係好壞,都是要從原始家庭獨立出來的,我們應該對自己擁有更多的認識。

如果你還在為父母子女關係感到絕望,不知所措,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真正的做到獨立。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美國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所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的宗旨不在於控訴差勁的父母雙親,重點是教給大家怎麼對待這樣的親子關係,怎麼從和父母的負面關係中剝離出來,找到自信、自由和幸福。

別什麼事都讓“原生家庭”來背鍋

近幾年對“原生家庭”這個現象的討論,也慢慢地讓很多人找到了藉口。自己過得不好,怪“原生家庭”,自己情商不高工作不順利,也怪“原生家庭”。

慢慢地這些人一個個的變成了放大鏡,開始細數那些年父母對自己的種種,並從這些細節中,彷彿找到了自己一事無成的原因

被過度解讀的“原生家庭”

我們從一開始就認為,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深遠,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就把責任推到“原生家庭”的身上,這種行為也讓我們為恥。父母優秀,我們不依賴;父母差勁,我們不拖沓。腳踏實地,走向獨立,才是成年人的正確思維!

被過度解讀的“原生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