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采撷」历史壮举,锡伯族西迁驻防新疆守西陲,功勋卓越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锡伯族总人口近19万人,其中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人口2万余人。新疆锡伯族在历史上曾有30多个姓,到清朝中、后期或民国年间,锡伯族姓氏逐步演变为单姓。比如"赫叶尔"译成贺或何,"乌扎拉"译成吴,"胡斯哈里"译成胡,佟丽娅的"佟"姓则来自于"图木尔齐" (或音译为"托和尔秦),历史上也有满族人以此为姓。

明末清初,锡伯族聚居于我国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流域, 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正式编入清朝八旗组织,后调防辽宁、北京等地。如今新疆的锡伯族是清朝乾隆年间由东北迁徙至新疆伊犁地区的。1759年,乾隆统一新疆之初,北疆伊犁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边防空虚。自176 2年起,清政府陆续从内地抽调满、汉、蒙古、索伦兵驻防伊犁各地,但是仍感兵力不足。因此,清政府决定从东北抽调锡伯族官兵,西迁驻防新疆。

「丝路采撷」历史壮举,锡伯族西迁驻防新疆守西陲,功勋卓越

清朝锡伯族西迁新疆路线图

1764 年春,清政府从盛京(今沈阳)、辽阳、开原等17城抽调了锡伯族官兵1020名,连同家属共3275人,分为两队西迁新疆。第一队于农历四月十日起程,第二队于四月十九日起程。

1764年四月十八日,西迁官兵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里,举行盛大宴会,为远赴新疆的亲人送行。后来,新疆锡伯族民众便把这一天定为“西迁节"。

「丝路采撷」历史壮举,锡伯族西迁驻防新疆守西陲,功勋卓越

佟丽娅盛装骑射纪念"西迁节 "

西迁民众从沈阳出发,经过通辽等地 进入蒙古高原,取道车臣汗旗、乌兰巴托西行。车臣汗旗即为今天的温都尔汗。锡伯族民众越过杭爱山、抵达乌里雅苏台时,已经是176 4年农历八月下句。当时,蒙古高原初雪降临,加上长途跋涉和畜疫流行,出发时带的3000头牛己剩不足400头,所带的2000匹马中300余匹已经消瘦不堪。于是决定在乌里雅苏台休整过冬。1765年三月过冬后,乌里雅苏台将军为西迁队伍补充了500匹马和500峰骆驼,他们继续上路,经过科布多,越过阿尔泰山,进入新疆,取道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博尔塔拉等地,于七月二十日和二十二日,两队人马先后到达伊犁。

在一年多的西迁途中,妇女老幼坐牛车,青壮年男人骑马或步行。缺少粮食,他们采集木耳、野菜充饥。缺少布匹,产妇便用野草包裹婴儿。锡伯族民众以顽强毅力完成了西迁这一壮举。

盛京出发时登记在册3275人,实际到达伊犁的人数为 4030人。除了出发时新加入的官兵家眷 405人外,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西迁路上,竟然又出生婴儿 350人之多。

「丝路采撷」历史壮举,锡伯族西迁驻防新疆守西陲,功勋卓越

嘉庆朝 时的伊犁地区

锡伯族官兵在伊犁休整训练后,1766年春,根据伊犁将军安排,越过冰封的伊犁河,迁驻今察布查尔一带,在伊犁河南岸定居下来。1767年,正式组编为八旗,他们携带武器"撒袋1080副,战箭23770枝,弓1082张,腰刀1018 把", 驻守在伊犁河南岸的18 处卡伦(类似于边境哨所),戍守西障。

清代,锡伯族官兵除驻防18处卡伦外 ,还定期到南、北疆的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换防。在清中期的平定张格尔之乱、七和卓之乱等军事行动中,锡伯族官兵冲锋陷阵,忠诚为国,立下卓越功勋。

嘉庆七年至十三年( 1802-1808)间,锡伯族民众在伊犁河流域开挖了察布查尔大渠,南引伊犁河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78600多亩。"察布",为喇嘛经语,含有供品和肴馔的意思;"查尔",是锡伯语"查鲁"的口语,意为仓库。"察布"和"查尔"合一, 锡伯语有肴馔之库的意思,实为粮仓的形象说法。为纪念嘉庆年间开挖的察布查尔大渠,感念水渠哺育之恩,"察布查尔"后来成为该地地名。

今天,察布查尔县是我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因为锡伯语类似于满语,这里也是当今我国懂满语的人才最集中的地区。多种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信仰、多种语言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新疆",东来的锡伯族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