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甲兵让诸葛亮大败,为何后来诸葛亮自己不用?

朱维妙


诸葛武候用兵,侧重于战略,轻战术。具体到某一具体的战场,诸葛武候,看重计谋而轻技艺!

诸葛武候之所以后来不使用藤甲兵,主要原因是:

1,武候用兵有重韬略而轻技艺的习惯。其实武候用将,也是看重将领的学识、韬略,轻视将领的武艺与勇猛。因而造成了蜀将打硬战的能力低下,多为战五渣的水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

2,藤甲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很长。因此大量制造藤甲,成本太高。

3,藤甲虽轻便坚韧,但是怕遇火攻。因此藤甲的使用范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所以诸葛武候对于使用藤甲兵,缺乏兴趣。


鬼影147951010


藤甲兵的优势明显:

密度小,背负身上,不觉得累。金属制造的铠甲,重得太多,制铠甲的金战国时期是青铜,铜的密度8900千克/米³,汉朝的是铁,密度7800千克/米³。而藤甲遇水不沉,水密度1000千克/米³,说明藤甲密度比水还小,大约如同酒精,汽油,密度仅800千克/米³。既然藤甲的密度低很

这么多,非常轻巧。

矛刺不入,刀砍不进,反而弹回来。箭射弹到地下。

士兵有藤甲护身,无所畏惧,奋勇向前,一直杀向前去。敌人见其刀枪不入,一时慌神,手足无措。急忙退走还有性命,迟疑片刻,藤甲兵的大方已经砍入头颅了!

若敌人势大,一时难以取胜,藤甲兵退走,仍然不慌不忙,敌人追到近身,仍然无计可施。若遇河流,藤甲盾牌放到水面,遇水不沉,士兵坐上,如乘船一般,轻松自如。敌人无可奈何,望洋兴叹。

藤甲优势巨大,为何没有推广?

藤甲出产自西南热带气候区,和中原隔得远了,信息不通。藤甲产量少,无法大规模供应。

藤甲本身就是木质纤维,用桐油浸泡入骨,晒干。如此循环,覆盖的桐油不少。桐油又是易燃物。一旦点燃,迅猛燃烧,桐油粘附身上继续燃烧,疼痛非常。急切之间,根本来不及褪下,只能被活活烧死,旁边人欲救,只能是引火烧身,自取灭亡,只能听之任之了。

诸葛亮对藤甲了解洞彻,自然避之不及。中国人古代打仗,将不在勇而在谋,即使诸葛亮使用藤甲兵,敌人也不难破解。这是诸葛亮不得不防的,自然不会再用藤甲兵了。


青山不掩


诸葛亮南征时,曾做过一件让他损害阳寿的事——火烧藤甲兵。

在那个蛇虫遍地、瘴气弥漫的南蛮之地,乌戈国的藤甲兵是极少数能让蜀汉南征部队吃大亏的。


在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为什么不重建这支部队呢?

第一:藤甲兵局限太大。他们强大的作战能力是来源于横穿乌戈国境的桃花水,乌戈国人喝了就精神抖擞,和打了兴奋剂一样,而别的地方人喝了就立马毙命。

乌戈国人由于地域原因,身体已经完全适应桃花水的毒性,所以他们喝了水不但不会有事,反而是很有帮助。但这东西可不是一劳永逸的,兴奋剂也是只能有效那么几个小时,诸葛亮能搬走人,却搬不走桃花水。

万事有利就有弊,乌戈人适应了桃花水,却未必就能适应其他地方的水源,如果像无当飞军一起迁移去参与北伐的话,乌戈士兵很难发挥出在南中时的战力,还可能给己方弄出不小的麻烦,别的不说,集体闹个肚子都够呛的。


第二:藤甲的弱点太大。这藤甲是采自国内特有的藤蔓,在油中浸了半年之久,晒干再浸达十几次才能制成一副刀枪不入、渡江不沉、经水不湿的铠甲,这样算下来,一次制作铠甲的时间需要五年以上。而原先的铠甲大多都在盘蛇谷被诸葛亮烧光了,再制作的话时间太久了。

而且这副铠甲的主要特点就是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如果用于北伐,关中地区多山地,河流不多,藤甲根本就发挥不出那“渡江不沉”的作用。要是用于东征孙权,别忘了玩火可是江东的标配,比起江东的火,诸葛亮玩火最多只能算是玩火苗而已。

所以藤甲兵对于北伐无用武之地,用于东征又只是再来一场热热闹闹的BBQ而已,光放在后方又不划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打造出的藤甲兵根本就不适合这些战场。藤甲兵只能自守,不善于进攻,要不然兀突骨有这么厉害的藤甲兵,为什么没有控制整个南中呢?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藤甲兵之劣势诸葛亮能不知,他既已破,别人不能破他?以诸葛亮的韬略他是不会干这傻事的。


用户9610265037192


诸葛亮的神技基本上都是和快餐盒一样:一次性使用,例如:借东风,用过一次后这技能就消失了!木牛流马,也是只用一次!算到庞统入川会死,但后来这技能也没有了!正因为这原因,所以他看着刘备去死,身边的亲人,包括赵云等等,就是不用:七星续命灯!到自己不行了才用!自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