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是外來的"北佬",他們的區別在哪?

在廣東,按照方言的差異,可以將人群分為說粵語的廣府人、說客家話的客家人和說潮汕話的潮汕人。在地域上,客家人與潮汕人都屬於粵東地區,而廣府人則在珠三角地區。

客家人和潮汕人同屬“國角省邊”,彼此惺惺相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小品:潮客一家親》

因此,客家人和潮汕人之間,都基本和諧相處,互相尊重,“既是遠親,也是近鄰”的一種互相認同的關係。 不過,生活中總會有意見不一的時候,戲謔中帶玩笑還是有的,而侮辱貶低幾乎沒有聽說過。客家人喜歡稱潮汕人為“學老古”,潮汕人則愛稱客家人為“客仔”。

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是外來的

從歷史上來看,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經是外來的“北佬”。有研究表明: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時就開始南來。中國史學界歷來認為“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稱客家”。秦始皇征服嶺南百越各族後,“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這五十萬中原人大概就是最早的嶺南客家人了。 秦後還有數次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至贛粵閩三省交界地區,形成今天的客家族群。 潮汕人祖先也是秦始皇時候中原漢族遷來的,不過他們先是遷到了福建,後來就有一些遷到了潮汕。因此潮汕人跟閩南人是有著血緣關係的。

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是外來的

雖然同是來源於中原地區,由於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俗。潮汕人來源於閩南那些已學會以捕漁為生的中原人後裔。來到廣東後,他們繼續以打魚為業。在茫茫的大海上,漁民必須以生命為代價與大自然的驚濤駭浪抗爭才能有所收穫,這也鍛造出潮汕人敢闖敢於鬥狠的性格。

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是外來的

客家人在戰亂中逃生到廣東後,仍以農耕為生。當時較平坦地帶的土地早就被當地族人開墾,為了生存只能蝸居較為偏遠的山林。作為“少數民族”的客家人,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發生衝突,他們不得不選擇忍讓和順從,從而形成了逆來順受、隨遇而安、不與人爭強的族群性格。

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是外來的

大海是潮汕人的生活出路。在他們眼裡,生活技能比虛無的文化更重要。在船上,所有的人同舟共濟,心要齊是必然的。即使是賭博,輸的人必須要認賬的,等上岸分魚時一併結算。萬一哪位運氣不好把自己的分成全輸光了,贏者也不能讓人家全家沒飯吃,可以讓你賒著等下季漁期的收穫再還,但要記利息。這樣長期以來,形成了潮汕人之間的對外心齊、對內講信譽、錢財處理分明的族群特點。這個特點也給現今潮汕人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潮汕人做生意缺錢時,可以僅憑著自己是潮汕人的身份向同宗人免抵押借貸,雖然是高息的也是必然要還的。相比那些有能力、有好的項目卻苦於找不到資金的外省人,潮汕人憑著從小懂得經商的天賦和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的秉性,再借助於比較容易的內部融資渠道,因而成功的機率就非常大了。所以潮汕人從商的多,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他們典型的代表人物。

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是外來的

而對於客家人,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科舉作官。所以,客家人重視文化、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希望男孩子能學以至仕,那樣不僅把自己家族帶出山林,也會相互提攜,幫助族群裡更多人的發展。因而就有了“天下客家一家人,見面就有三分親”的說法,在官場上,客家人很講究這種同宗關係,而客家人忍讓和順從的性格也非常適合官場文化。 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則是客家人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

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是外來的

現代客家人和潮汕人的秉性與生活習俗都是歷經了不是十三次而是不止十三代的演變而留下的,族群傳統的文化理念早已根深蒂固,想要在一夜間改變過來是很困難的事情。 客家人多繼承了祖先“智”的一面,善於結幫鬥智而勇不足; 潮汕人多繼承了祖先“勇”的一面,擅長抱團鬥狠而智不豐。但是歷史總是在不斷地進步中,我們看到現在的潮汕人也開始重視子女的教育了,而在商場上也可以看到敢於鬥狠的客家籍企業家們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