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饿死的猫


李斯当然是一个聪明人,他饱览群书,学富五车,在其很小的时候便将一些帝王之术铭记于心,读的烂透,最终在其不懈的努力下,一路扶摇直上当上了秦朝的宰相一职。

李斯是一个拥护法家学派的学者,他对于治国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和见解。李斯为了帮助秦王夺得天下,实现他的梦想,不断为他进行建言献策;为了防止六国统一对秦国构成一定的威胁,李斯不断的派出自己的谋士去离间各国君王的关系,去防止他们有联合的可能,因为李斯清楚的知道,只要将这些国家的君王们保持一个独立的状态,秦国一定能够将他们一一击破。

在李斯的建议下、实施下,嬴政终于将其他六国进行横扫,并完成了大一统的丰功伟绩。在其完成了大一统后,李斯又趁机献言,将秦国以及秦王的称呼废除,改为秦朝和皇帝来称呼嬴政和他一手建立的帝国。就这样,在李斯的步步计划下,嬴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皇帝。

为了帝国的发展李斯做了很多的贡献,他先是建议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原因便是有利于更好的统治和管理,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央权力,防止了地方做大威胁中央的可能。

而在文化的统一上,他鼓励秦始皇采取焚书的政策,禁止秦朝的子民读不被要求的读物,必须读已经规定了的读物和教材。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防止在秦王朝统治下,会有其他的新思想出现,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这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和政权。

总之李斯对于大秦王朝的贡献是极大的。

李斯帮助赵高其实另有隐情

可能因为秦朝赵高的出现,才会导致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都有一个祖制,而这个祖制便是“宦官不得干政”。赵高也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权倾一时的太监了,据说当时的他和胡亥的关系极好,为了取悦这个纨绔子弟,赵高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后来在秦始皇驾崩后,赵高为了能够将这个胡亥捧上去,他亲自找到当时秦王的丞相李斯,当时的李斯其实是不愿意和赵高同流合污的,因为李斯是一个读书人,对于赵高这个宦官,他是从心底里看不起的,再加上胡亥的为人他也清楚,是典型的“吃啥啥不行,干啥啥不剩”的,所以在他心中,觉得扶苏才是能够担起秦王朝重任的人。可是善于攻心的赵高,对于这个老迂腐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去对付,他对李斯只是说了一句“功高孰与蒙恬?”

就论功劳来说,李斯的功劳一定比蒙恬的大,但这是对秦王朝,对秦始皇来说。要知道扶苏最为信任的便是蒙恬,蒙恬可以说是扶苏的心腹,而赵高的这句话就是为了点醒李斯,别看你现在是大秦朝的丞相,这一切都是秦始皇给的,可现在秦始皇去世了,能给你这些的只有胡亥,只有他赵高。如果扶苏顺利的当上了秦始皇,扶苏一定会选择蒙恬作为丞相的不二人选,所以扶苏的去世,代表了李斯的下台。

而且,李斯是法家集大成者的代言人,而公子扶苏明显是亲儒思想,政治理念,政治主张完全相悖,所以于公于私李斯都不可能去支持公子扶苏。一旦扶苏顺利登基,那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政治主张必然会被撇弃,而李斯也肯定不可能会有什么未来可言。所以,恋栈权位也好,为了让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改弦更张也罢,李斯都没有任何理由,去支持扶苏。

只可惜,秦二世登位以后,李斯在和赵高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落得一个家破人亡,自己也被腰斩于市的下场,而就在李斯死后不足七年,汉朝建立,在汉初遵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到了汉武一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就彻底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而李斯,则是法家最后的一个完全执行者,后世之中,大都是法儒皆用了。


木剑温不胜


李斯害死同学韩非,最终没有一个好下场。鼠目寸光,爱官如命,心胸狭窄,贪图富贵。听了赵高的话,赵高对他说,立胡亥为帝,李斯继续做丞相,享受荣华富贵。赵高对李斯说,对如果立公子扶苏为帝,扶苏不会让李斯为丞相,一定会让蒙恬做丞相,李斯从此_一定不会在被重用。李斯心胸狭窄,嫉妒蒙恬的才能,怕蒙恬将来取代了自己。赵高和李斯秘密的计划,假传秦始皇的旨意,对公子扶苏和蒙恬,在对匈奴的军事作战大为不满,让扶苏和蒙恬自杀。公子扶苏太傻了,看了做假的书信,就信以为真,真的自杀了。蒙恬不想死,被抓进牢房,上书对胡亥说,自己对秦国忠心,决不会造反,最后还是服毒自杀了。弟弟蒙毅也是一样,无奈自杀。左丞相冯劫,大将军冯去疾不想受辱,先后在牢房自杀。胡亥做了大王,杀死了秦始皇所有的儿子和女儿,只有一个在看陵墓,没被杀害。后来,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将丞斯李斯和儿子李由腰斩,李斯最终没有一个好下场。赵高又杀了胡亥,立子婴为帝。子婴用计除掉赵高,刘邦带领农民军占领咸阳,子婴投降。项羽又来到咸阳,杀了子婴,活埋章邯手下二十多万秦军,秦国灭亡。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茶山文哥


李斯帮助胡亥继位并不是他主动愿意的。他是受宦官赵高的胁迫,最后才答应和赵高、胡亥一起密谋篡改秦始皇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着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附玺令赵高巡视到沙丘,病的很厉害感觉自己要死了,就命令赵高给公子扶苏写诏书,大意是:“将军队交给蒙恬管理,你赶快回到咸阳参加我的葬礼,把我安葬好。”诏书还没来得及发出始皇帝就驾崩了。诏书和印玺都在赵高手中,只有赵高、李斯、胡亥以及始皇帝身边几个亲近的宦官知道始皇帝驾崩,其他人都不知道。长幼有序,按照惯例公子扶苏回到咸阳以后,就会立即继位成为皇帝。然而这时候赵高蛊惑胡亥,想让胡亥继承皇位,最后赵高终于说服了胡亥。

接下来赵高就找丞相李斯商量这件事,李斯立即回绝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赵高充分调动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为李斯分析利弊:“假如扶苏继位必定拜蒙恬为相,然而被罢免丞相没有能太平的活下去,最后的结局都是被杀,还有可能连累子孙后代。况且胡亥在我的教育下,为人诚实厚道,明辨是非,礼贤下士,轻视钱财,这么多年来没有出现什么过错,可以立为继承人。”

李斯内心有点犹豫,但还是没有答应。这时李斯开始威胁了,说到圣人都会顺应时势的变化,顺从时代的发展。现在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的手里。更何况下属不听从君主的就是叛乱。上下齐心、内外配合就能成就大事,基业就能万世长久。现在你要是舍弃这个机会,不听我的计谋,就一定会殃及子孙。李斯仰天长叹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李斯终于妥协了,这也为他后来的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壹柜坊


李斯有一个理论,叫做“仓中鼠”,意思就是人这一生,要像仓中老鼠那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李斯想要的生活便是建功立业,留名青史,他是一个既有野心,也有能力的人。

所以,李斯能够离开故乡,而去敌对的秦国效力,显然并不是因为忠诚或者爱之类的理由。

第一点:李斯追求的是名利

李斯是一个聪明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是不会选择扶苏的。

1、比起李斯而言,扶苏显然和蒙恬蒙毅的关系更好。选择扶苏,他所得到的能够和蒙毅同为丞相就到头了。

但是,胡亥这支潜力股,一旦计划成功,这就是从龙之功,不仅他受益,连自己的家族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2、李斯主张法家学说,而扶苏更喜欢儒家学说,显然李斯的理念对于提倡百姓休养生息观点的扶苏来说并不适合。

3、胡亥公子自身沉迷享乐、缺乏主见等等特色,跟扶苏公子比起来,很明显前者更适合野心家相处。

第二点:赵高的语言艺术

赵高在这件事情上,绝对的全场MVP,他说服李斯的话很精彩,总结起来是这么几个意思:

1、你比不上蒙恬;(镇住李斯,由他求李斯变成他帮助李斯)

2、扶苏上位后你的家族要衰落;(进一步造成李斯的恐慌,然后给出自己是为了你好的感觉)

3、抛出诱惑,始皇的指令只有赵高和李斯可知,即便在上面改写内容,别人也无从得知。(这一招很妙,进可攻,退可守。李斯便有了条件诏书、目标权势)

每日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有温度,历史有诗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间。

期待您的关注。


脑洞趣味历史


也许正是因为李斯太聪明,他才选择了“纨绔子弟”胡亥,而不是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苏。《史记·李斯列传》开篇便以仓鼠厕鼠之事表现了李斯的志向,他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即李斯有着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当他在荀子处学了帝王之术,辞别荀子的时候,又说道:“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对权力、富贵哟这么大欲望的一个人,其控制欲势必更强。所以,他选择了更易于控制的胡亥当秦二世,而没有选择有能力、有主见并且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苏。

大臣挑选皇帝的事在后世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可能就是陈平、周勃等人荡平诸吕之后,最先组织各路诸侯起兵,在起兵过程中立功最大的齐王刘襄令人意外地被排出在皇位继承人的候选人之中,反而是平时最低调的代王刘恒成了新皇帝。这不是因为刘襄不适合当皇帝,而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大臣们可能就没有好日子了。毕竟皇帝的权利与大臣的权利本身就存在这冲突啊,此消才能彼长。

所以,公子扶苏没有被李斯和赵高选中,也是因为公子扶苏太适合当秦国的皇帝了,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与他有过节的奸臣赵高肯定要被清算,而控制欲极强的李斯也会逐渐因皇权的限制而难以把自己的欲望发挥到极致。


国史通论


李斯为什么要帮胡亥其实原因有很多。

第一点,当时的李斯是属于秦始皇的大臣,如果要说心腹的话也是属于嬴政的,和扶苏并没有过多的交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当然如果扶苏当权了,那么可能就不会有李斯的位置了。他可能也有自己心腹要委以重任。

第二点,当时的扶苏可以说是已经被内定储君。那么这么优秀的他身边已经围了一圈的人了,还不乏有能力和李斯相当的,可能那样的人还是和扶苏年龄相同性格相同的。那么相对来说李斯就不会被重视了,就算是投靠扶苏也不一定会重用。

第三点,李斯是有野心的,相比于扶苏来说,当时的胡亥实在太弱了。他身边既没有权,也没有人,更加没有光环。那么李斯帮他就等于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而且既然胡亥没有人,那么李斯就可以在其面前有很大话语权,更有可能有决定权。那么如果帮胡亥成功登上大位,李斯就可以比现在更上一层楼。

所以说李斯选择胡亥只能说他很有眼观,很有想法,事实也证明了他后来成功了。





我诺随风


聪明的人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李斯的选择决定了大秦帝国的命运,当然也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

关于秦始皇死后传位于谁的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都有非常可靠的考古证据为凭的,一种说法是《史记》记载,李斯、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把原本传位于公子扶苏改为传位于公子胡亥;另一种说法是《西汉竹书》里面的《赵正书》里面记载秦始皇遗诏里本就直接传位于胡亥的。

现在我们无法来考证这两种说法的真伪,但无论是哪种说法,秦始皇的丞相李斯都会起到重大的作用的,李斯和赵高陪同秦始皇出巡,这本身就是对李、赵二人绝对的信任,在临死之前托付帝国继承人之事,甚至讨论此事都会与此二人商议的。

秦始皇不是暴毙而亡,那么就决定了秦始皇是有一段时间来清醒的考虑接班人的人选的,甚至可能提前颁发相关的旨意来做相关的安排。李斯和赵高是没有办法阻止这种旨意和安排的。

那么最后胡亥继承大统,登基称帝,我觉得更应该是合法的手段,不应该是李斯和赵高阴谋的结果,至于后期胡亥逼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也只是政治的需要而已,毕竟胡亥还逼着他众多的兄弟姐妹给秦始皇殉葬。


至于李斯为什么会支持胡亥登基为秦二世,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1、他无法改变秦始皇的继承人旨意,谁能继承大位,自古以来都是皇帝自己的事。

2、李斯对权力的欲望非常大,胡亥近在眼前,他的登基是能确保自己丞相之位的,而公子扶苏更器重与他走得更近的老秦人贵族和军方人士,扶苏登基后是很有可能更换丞相,清算赵高的。

3、扶苏和李斯的治国理论不同,扶苏倾向于儒家治国之道,而李斯却是法家的代表,继承的是商鞅的衣钵,扶苏的登基后在治国之道选择上肯定是会和李斯相冲突的,李斯不愿意看到他在大秦的法家法统被废除。

所有,李斯会更支持相对单纯且平庸的胡亥继承秦始皇之位的。


沉墨I方之城


前210年,十月,始皇帝嬴政出游,左宰相李斯陪同,右宰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少子胡亥要求随行,嬴政很喜欢这个儿子,就答应了。

衣赐履说:《史记》里原文是“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不少学者将“少子”翻译成小儿子,也即嬴政最小的儿子,我觉得不妥。本年,胡亥二十岁,嬴政四十九岁,生胡亥时二十九岁,而嬴政有二十多个儿子,难不成都是二十九岁以前生的,二十九岁之后再无一个子嗣?不大可能。所以,我感觉此处“少子”可能是相对于长子扶苏而言的,毕竟,除扶苏和胡亥之外,其他公子所述甚少,非要给胡亥安一个“老十三”、“老十五”的排行,意思不大。

十一月,嬴政一行到达云梦(湖北省安陆市南。据说哈,西汉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子虚赋》,把云梦的自然美景描绘得有如仙境,五百多年后,诗仙李白读了《子虚赋》,如痴如醉,跑到云梦住了十年,呵呵),在附近云梦大泽,遥祭死在九嶷山(湖南省宁远县南。嶷读如疑)的舜帝。然后,乘船顺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本句柏杨先生解释为“观察漂流的木材”,新浪博友随鱼欢游解释为“体察民风,关注沿途农事”,我倾向于后者。毕竟,一统中国的始皇帝,体察民风,关注农事,更符合其身份。关注点如果是“木材”,岂不是成了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了吗?),渡经海渚(安徽省枞阳县),过丹阳(安徽省当涂县西北),抵钱塘(浙江省杭州市)。因钱塘江潮波涛汹涌,便向西行一百二十里,从陿中(浙江省富阳县。陿读如侠)渡富春江,登会稽山,祭祀大禹。面对南方大海,建颂德碑。然后起驾返回,归途中经过吴地(江苏省苏州市),从江乘县(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渡过长江,沿海北上,抵达琅邪(山东省胶南市)、之罘(山东省烟台市北芝罘岛。罘读如服)。在海上看见大鱼,即发箭将鱼射杀。接着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津(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古黄河渡口),嬴政忽然得病,卧床不起。


嬴政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于提关于死的事。待到他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宫门守卫官兼御印管理官)赵高写诏书给身在上郡的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


衣赐履说:读到此处,有一疑问。这个诏书是嬴政未发出,还是赵高未发出?这一点很关键,如果是赵高未发,则说明他早就预谋杀害扶苏。倘真如此,赵高的胆子未免太大了一点,毕竟嬴政还没死啊。于是,参阅《史记·李斯列传》,载“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这才合理,是嬴政还没来得及发出去就死了,这才给了赵高、胡亥矫诏的机会。《资治通鉴》载,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虽然只改了几个字,却意思完全不同。司马光看来对赵高十分愤怒,不惜对其构陷。史家的笔,重如泰山啊!

秋季,一行人来到沙丘宫平台(沙丘,河北省平乡县。赵武灵王即被饿死在此)。七月二十日,嬴政驾崩。左宰相李斯因皇帝在外病逝,怕消息扩散后引起诸皇子和其他地方发生变故,于是秘不发丧,将棺材放入寝车中,由嬴政生前宠信的宦官驾车。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由最宠信的宦官传话批准。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信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当初,嬴政非常喜欢蒙恬、蒙毅兄弟,甚为信任。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兄弟二人,忠心耿耿,朝中大臣,甚至宰相,也不敢冒犯他们。赵高生而隐宫。嬴政听说他办事利索,通晓刑律,便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并让他教胡亥学习审理判决诉讼案。哥儿俩关系相当不错。赵高曾经犯下大罪,嬴政指派蒙毅审理。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被处死,但嬴政却找个由头儿赦免了赵高,并恢复了他的官职。

衣赐履说:通鉴上说,赵高者,生而隐宫。绝大多数史家把隐宫译为太监、宦官,柏杨先生译为,天生生殖器不健全,所谓“天阉”是也。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感觉这么译可能有误,许多事情解释不清。比如,赵高有一女婿,又比如,胡亥后来任赵高为宰相,这都是天大的笑话,另外,蒙毅是上卿,并非法官,嬴政偏偏让蒙毅审赵高,嬴政本人是法律专家,他当然知道赵高应判死罪,待蒙毅审理后,他又特赦赵高,这里面似乎也有故事。关于赵高的具体情况,我们专门撰文探讨。此处就算他是个嬴政身边比较受宠的官员吧。

赵高既然素来得到胡亥的宠幸,恰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公子,皇上驾崩,现在谁都不知道,你大哥扶苏现在跟蒙恬在一起,他要一回咸阳,当然是他的皇上,你就完了,现在是个天赐良机,赶紧下一道诏书,让扶苏自杀,立你为太子,这个天下就是你的了!

胡亥一听,又惊又喜,说,这个这个嘛,能成功吗?

赵高说,怎么不能成功?诏书玉玺都在咱手上,谁知真假!不过嘛,还得拉一个人过来帮咱。

胡亥说,拉谁?

赵高说,丞相李斯。他不帮咱,这事儿搞不成。

胡亥说,他会帮咱吗?

赵高说,你放心,只要你下了决心,李斯那个上蔡小吏,包在我身上。

胡亥说,行。

于是,赵高会见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公子胡亥那里。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和我的一句话罢了。您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李斯大惊失色,说,赵高,这种亡国的话你也敢说!这是我们做臣子的该议论的吗?!

赵高冷笑一声,说,干不干由您,不过我倒要问问,您觉得自己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公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与蒙恬相比,您行不行?

李斯沉吟一下,说,都比不上他。

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那丞相就是蒙恬的,还有您什么事儿啊?话又说回来,到时您想拿着封侯的印鉴告老还乡,都不一定能实现哦。

李斯脑海里想必回闪出一串自己的所作所为,特别是那些可能得罪过扶苏和蒙氏兄弟的行为,还有这些年捞的好处,想了半天,沉默不语。

赵高说,公子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

李斯想来想去,决定参与同谋。

衣赐履说:这个决定是很难下的。李斯的功劳自然不在蒙恬之下,只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扶苏上台,李斯罢相,这是很正常的事。奈何李斯年已古稀,还是没勘破人的一生,一个贪字,毁其三族。另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赵高心思极密,矫诏是诛九族的事,他直接找李斯商议,自然想到了李斯如果不同意,一定当场格杀,然后宣称李斯暴毙。在所有人中,他和胡亥地位最高,想要篡位,想来多了些枝节,但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于是,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密谋迅速布置实施,诈称接受了嬴政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篡改嬴政给扶苏的诏书,指斥他和蒙恬诸多不是,命令两人自杀。


衣赐履和金大妞


很简单 为了权力 正是因为他是聪明人 才更不会帮英明的扶苏 扶苏是长子 其实是楚国公主女儿生的 这个可见李归元教授的书 秦迷 而这个楚国公主就是秦始皇的皇后 所以 扶苏作为嫡长子虽然没有太子名分 但是 他其实有太子的事实 但是秦始皇猜忌他 把他派到了蒙毅军中 我觉得既把扶苏排挤出了朝堂 也是变相的历练和接班准备 因为如果要完全打击扶苏 干嘛要把他派到帝国最大的军事集团掌握军权呢 但是秦始皇一死 我们不知道遗诏到底是谁接班 但是经过密议 以及事后的格局看 代表内庭的赵高 和代表外朝的李斯 扶持胡亥继位了 为什么是胡亥呢 因为他弱势 年纪小 没有政治经验 便于控制 李斯赵高可以联手控制帝国 因为帝国没有分封 皇族势力薄弱 李斯作为外朝官员代表 觉得自己在和内庭赵高的合作中可以处于主导地位 这样不就是事实上的皇帝了吗 所以胡亥继位后 李斯和赵高为了防止皇族叛乱 杀光了秦始皇的子女 所以 李斯正是因为聪明 才不会扶持扶苏 英明的扶苏上位 李斯作为前任皇帝的人 虽然不会说一定不会有很好的下场 但最少不会像扶持胡亥这样获得巨大权势 只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久后被代表内庭的赵高干掉了


祸水往哪跑


权力,除了对于权力的追逐,大概也没有别的原因了。

李斯是一个有本事的大臣,他的《谏逐客书》、在秦王政灭六国中起的作用、秦统一天下后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等都表明他的能力和远见卓识。在秦,他身为丞相,伴秦始皇左右。

李斯算不上一个君子,一个实用主义者而已。他有一段很出名的“老鼠理论”,看到舍厕之鼠与仓中之鼠因为环境不同,一个饥饿恐惧,一个不惧人来。因而,李斯就要做“仓中鼠”。他被后人诟病的最大的事就是韩非之死和参与了沙丘之谋。

《史记》记载的见证秦始皇最后时刻的就三个人,赵高、李斯和胡亥。这三个人共同酝酿了巨大的阴谋:伪造遗诏、杀掉长子扶苏,让胡亥成为秦二世。这个阴谋中,赵高是主谋,胡亥是既得利益者,虽然开始时惊愕和迟疑,但经不住权力的诱惑。

李斯不管是被逼迫还是半推半就,没有他点头,那事成事的可能性都会降低。一生励志做“仓中鼠”的李斯,是政治动物,对于权力的渴望是无以复加的。

但扶苏在蒙恬的长城 军 团中做监军,自然和蒙恬关系不错。蒙家不不止蒙恬一个人,还有一位蒙毅也是超级了得的人物。他们不仅是兄弟,而且一文一武。如果扶苏上位,重用蒙氏兄弟是顺理成章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李斯很可能靠边站。对于新君有了拥立之功就不一样了,还会受到新君的倚重,他是这么想的。

但他想多了。赵高根本没给他机会。他不仅被杀,而且是被虐杀。《史记》中记载到“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他是不是为当初的行为肠子都悔青了,留下了东门黄狗的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