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

洞庭一苇1188


蔡锷将军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曲折返回云南,勇敢的反对袁世凯称帝,发动护国战争,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

蔡锷将军

但蔡锷将军因护国战争,操劳过度,护国战争胜利的当年,1916年11月8日,即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国家痛失英才。

如果蔡锷将军不英年早逝,他今后会有什么发展?

蔡锷逝世时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云南的唐继尧为其兄弟,论实力蔡锷自雄一方应毫无问题。但蔡锷是有政治理想的,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蔡锷投身护国运动,也是与梁启超多次密谋的结果。本来梁启超支持袁世凯,但袁世凯称帝后,梁启超凭借如椽之笔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反对复辟帝制,正告袁世凯不要“无风鼓浪,兴妖作怪,徒淆民视听而贻国家以无穷之戚“。在护国运动期间,梁启超与蔡锷等人函电往来,帮助护国军拟定计划,起草文告,积极筹划,在护国军的军务院任抚军兼政务委员长。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及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又促使蔡锷与北洋政府和解,取消军务院。可以说梁启超、蔡锷一文一武促成了护国运动的胜利。

梁启超

当其时,梁启超为宪法研究会领袖人物,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与孙中的国民党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两党制轮流执政也极有可能。而蔡锷凭借护国之功,领衔政务院总理或者副总理,至少担任部长应该不成问题,长期以往,担任国家元首也极有可能。应能成为政坛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特别是蔡锷将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其为国为民之心至今读起来仍会让人动容,远非后期满口仁义道德实则争权夺利的军阀可比。

特别是在南方国民党实力较为强大,北方北洋军阀实力强劲,而蔡锷在云南、四川作为独立势力,同时蔡锷既与北洋交好,护国时又与国民党密切合作,是南北都可以接受的人物。有蔡锷在,则南可以牵制国民党,北可以牵制北洋军阀,使几方都不能撕破脸皮大打出手,有利于国家稳定。

而蔡锷死后,梁启超力挺北洋政府,唐继尧则转投孙中山,由于缺少制衡力量,南方成立了广州政府,与北洋政府分庭抗礼,导致国家实质上南北分裂。最终导致南北兵戎相见,国之不幸。


郑说豫见


蔡锷作为再造共和之人,在完成护国运动后就去世了,年仅34岁。可以说蔡锷是英年早逝,如果蔡锷可以继续活下去,那么他以后会有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蔡锷的品性和能力来分析,蔡锷一生戎马,主持了云南反封建运动。蔡锷在当时的云南十分有声望,加上蔡锷当年打响反袁第一枪,可以看出蔡锷有很明锐的时局洞察能力,并且富有正义和民主精神,也是个心中有民族的人,那蔡锷的大致发展轨迹有可能是这样的。

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各个反对军阀开始了割据。蔡锷势力在云南,看到北洋军阀各个都坐大,完全背离了共和。蔡锷鉴于实力只好回到云南,然后蔡锷会选择出兵控制四川,避免四川成为其他军阀的地盘。蔡锷拥有这些地盘后,就有了可以发展的空间,期间无论是那个军阀当家做主,蔡锷都不会在意,蔡锷会花时间把云南和四川作为再造共和的基地。并且蔡锷会选择支持当时的国民党,支持孙中山。

北伐战争的时候,蔡锷是一定会出兵的,为了实现民主共和,蔡锷绝不会袖手旁观。但是随着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宣告破灭。蔡锷会提兵回到云南和四川,也开始割据。目的就是看蒋介石会怎么做,当蒋介石同各大军阀不断进行战争的时候,蔡锷注定是不会帮助任何一方的。军阀混战中的蔡锷,势必是各大军阀拉拢的对象,但保持中立才是蔡锷的想法。随着东北易帜,蒋介石稳定了时局,蔡锷为了国家统一,注定也会宣布归附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着强烈民族精神的蔡锷会坚决要求抗日,会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爆发极大的不满。随着统一战线的形成,蔡锷将提兵出云南和四川,奔赴各大抗日战场。依照蒋介石的一贯做法,一定会让蔡锷的军队参加各种战役,目的就是削弱蔡锷的兵力。到最后抗日战争结束后,蔡锷不会选择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其结果可能是宣布起义,走向新中国的建立。


小司马迁论史


倘若说到蔡锷这个名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他在云南四川一带的名气非常高的,只不过这个人英年早逝,在34岁的时候因得了咽喉癌而去世。

他是民国初期一个不可取代的风云人物,倘若他活着的话,可能天下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通俗的来讲,日本在侵华战争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会打到中国腹地,不会有蒋介石的北伐故事,更不会让蒋介石轻易发动军变。

那么蔡锷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如果他要是没有死的话,天下格局又会可能出现哪些现象呢?

一、蔡锷是个怎样的人?

蔡锷老家是湖南的,家里面特别穷困,他特别的聪明好学,在十三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后来被梁启超看中收为徒弟。

在1902年的时候被清政府派到了日本陆军学校学习,在毕业之后回到国内在各大军校之中担任老师。

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刚爆发的时候,他由于受到了梁启超的新民主思想,所以和同盟会走的特别的近。

清朝灭亡之前他被派到了云南,后来的云南王唐继尧就在他手下干活。

蔡锷真正对于中国造成影响的时候是1911年底,蔡锷响应了武昌起义,推动了辛亥革命革命成功之后。

清朝灭亡之后他被升任为云南都督,当时云南被蔡锷实际控制在了手中。

袁世凯担任民国总统之后,为了控制云南就将蔡锷骗到了北京,并且将其幽禁。蔡锷的军政大权也就落到了他的手下唐继尧的手中。

后来在日本和袁世凯密谋签订21条的时候,蔡锷也就从北京再次逃回了云南。

袁世凯称帝之后,蔡锷作为唐继尧的手下便派兵攻打四川反对袁世凯称帝,历史上称之为护国战争。

正是因为蔡锷带兵获得大胜,给袁世凯称帝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袁世凯被迫下台,当时黎元洪胜任民国大总统,蔡锷也顺势升级为四川督军。

当时蔡锷刚34岁,正值年轻气盛,可惜的是他却得上了咽喉癌,最后在日本福冈抢救无效去世。

二、若蔡锷没死,历史走向

如果蔡锷没有死的话,以他的性格特点还有思想水准来说,在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推进共和统一的时候,蔡锷应该会积极响应。

因为当时虽然是民国的名号,但是却被各地力量所割据,整体还是处于一种4分5裂之中。

如果蔡锷当时加入北伐军的话,国民政府整体的北伐会更加的顺利,因为唐继尧当时虽然割据了云南,但是毕竟曾经也是蔡锷的手下,二人也算是合伙关系,唐继尧自然也明白蔡锷的能力,再加上当时唐继尧又处于蔡锷和国民军队的包围之中,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做出对抗。

北伐过程中有了云南,还有四川的支持,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军队根本不会做出太多的抵抗,整体的北伐战争会更加顺利。

如果蔡锷没有去世的话,那么蒋介石也不敢发动革命政变,当时的国民政府也不会出现动荡和分裂,从而让中国的基础工农业可以发展的更完善。

如果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在1931年日军准备侵占东北的时候,蔡锷也会第1个不答应。

在东北就与日本展开斗争的话,中原地区可能也会借此机会迅速发展进入战备状态,也不至于在抗日战争中输得那么惨。


夏目历史君



我觉得蔡锷是近代史少数几个“死得其时”的历史人物,他没有得罪之后华夏政治舞台上唱主角的各大势力,在迫使袁世凯废除帝制后死去,真的太恰当了;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那么他可能就会有后来两个主角打交道了,但是从蔡锷之前表现出来的保守主义倾向以及对暴力革命的厌恶,他很有可能同时得罪后面两位主角,那么他的评价可能还不如陈炯明。


我看有人说蔡锷是军事天才,此言大谬,蔡锷确实是近代极少数从日本士官学校正经毕业成绩还不错的中国人,但是在他整个军事生涯中,他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军事才华。


首先,蔡锷并不是从小立志从军的,他最开始是拿着袁世凯的留学经费去日本读商业的,只是因为回国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不得已改名换姓读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其次,蔡锷这个人性格比较“不宽和”,尤其是对待军人下属,有点明朝士大夫对待武官的架势,可以说他得民心,但不得军心。


因为他对待军人下属酷烈,曾经两次被驱逐。


第一次是在广西,当时蔡锷的恩主,李鸿章的儿子李经羲担任广西巡抚,让蔡锷当广西干部学堂担任总办,蔡锷对于军校学生“诸生好辩者,

常恶语怒斥之,甚或掴之以掌,其严烈如此”,直接导致1910年学校爆发了“驱蔡风潮”。


虽然当时蔡锷已经受恩主李经羲奏调去云南任职,他从总办任上离职也不是因为学校的“驱蔡风波”,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他在广西五年,并不得广西预备军官们的爱戴。


第二次是在云南,当然,说蔡锷被驱逐是有点夸张,但是但是云南军界上下更认可唐继尧也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因为蔡锷“律部下严,触刑章,必治以应得之咎。”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从蔡游者恒贫乏无以为生,稍失检,且陷法网焉。人谓蔡之冷峭,有威可畏而无德可怀……”


一个不得军心的人,说他是军事天才恐怕有点勉强。



最为重要的是即使是护国运动中蔡锷也没有体现出什么具体的指挥才华,护国军之战与其说是军事战,不如说是政治战;滇军是一直等到冯国璋幕府发出赞同起兵的“华密”电文,才正式宣布独立的,而且蔡锷所面对的陈宦和刘存厚都是蔡锷的朋友,护国军和北洋军并没有真正进行什么作战;事实上在苏联人培训以前,华夏大地上各方交战都是很“文明”的,第一次直皖大战,几十万军队鏖战一个月,伤亡不过2000人已经被外国军事观察员评价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血战了,更何况护国军这种战斗。


还有,蔡锷这个人“黑点”其实不少,只是因为蔡锷“死得其时”,后来的史学家们把“黑点”推给蔡锷的副手唐继尧身上,但是如果蔡锷没有英年早逝,并且得罪了后面两位主角其中任意一位,那么“黑点”可能就会回到蔡锷本人身上了。


说了那么多,蔡锷最大的“黑点”是什么呢?他本人是民国时期鸦片横行的始作俑者。


现在大家看蔡锷的传记或者正面歌颂蔡锷的文章,都会谈到辛亥革命后蔡锷恢复云南经济做的特别好,把云南从晚清每年需要清廷贴补一百多万到辛亥后每年岁入2、300万。只要大家稍微看一下晚清云南省收入和清政府禁烟计划就可以看出来,云南财政特别困难的时候恰好是晚清禁烟的时候,而蔡锷治下云南岁入和云南在前清没有禁烟时相差不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蔡锷治下云南收入究竟是怎么增加的。


反正现在历史资料把这一切都推给了唐继尧,“为解决军费不足的困境,云南都督唐继尧在云南采取了开放烟禁的权宜之策,‘设烟厘金,每百两收滇币五元,使鸦片运销和吸食合法化’。此为民国西南鸦片开禁之始。至此之后,西南烟毒重新泛滥,直接影响到整个西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


唐继尧


甚至在护国军运动时,滇军也借着护国军进攻四川的时机,向四川大量输送“烟土”,滇军“屡运大批云土入川”,以济军饷,“滇省烟贩恃滇军包庇,结队而来,所过烟馆林立”,导致“滇省大宗鸦片充斥各地”。


这些可都发生在蔡锷眼皮子底下的。如果他在活的长一点,和后来两位主角打交道,那么十有八九,他会得一个“近代鸦片泛滥之元凶”的名头。


回到问题本身,“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我觉得他很难有什么发展,


因为如果他是一个政治家,那么他在当时远离了政治三大中心:北京、上海、广州;如果他是一个军人,那么他又有一个致命缺陷,他既不是云南人也不是四川人,他是湖南人,他没有自己的基本盘。


有人说蔡锷不死,唐继尧不会坐大,这真的太高看蔡锷了,蔡锷自己在给友人的信中都说了,滇军骄横跋扈,他指挥不动“滇军兵骄将悍,纪律气质远非数年前之比,已不复可用。……他们目下几乎要不听我的命令了。我本意要保荐殷叔桓(殷承瓛)来接替我,而罗榕轩(罗佩金)手握兵符,只好给他。”


所以,蔡锷如果不英年早逝,要么成为另一个“陈炯明”,要么成为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成功人士。但是不管是那一个,我们都看不到现在历史所呈现的蔡锷了。


兰台


蔡锷死在1916年,简直就是死得其时。

因为袁世凯称帝太遭恨了,连他的北洋系都不再支持他了,更别提革命党和立宪派了,所以护国战争之所以能有震动,本身的军事意义不大,不过是顺应了大家的意志而已。此时蔡锷死去,正合其时,无论今后中国由谁掌权,他都是英雄谱里的重要人物。

但如果蔡锷没死,他后面的路会很难走。



本身从他的政治倾向上看,他不是北洋系,也不是孙中山一派,他属于立宪一派的,也就是最初支持变法维新和预备立宪的人,或是清末各地方的实权督抚和新军将领,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他们看清廷大势已去才调转枪口,如梁启超、程德全、黎元洪、阎锡山、唐继尧、陆荣廷之类。这批人在民国既不是北洋的人,又融不到同盟会和国民党里面去,所以很难受。

但这批人里有没有站住了脚的呢?有的。比如阎锡山坐镇山西,唐继尧坐镇云南、陆荣廷坐镇广西,都是有自己枪杆子的人。为什么他们能割据呢?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是本地人,本地人管本地事,这种自治倾向在中国的传统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尤其在乱世,几乎成为抱团自保的不二法则。



可是蔡锷不同,蔡锷没有自己的枪杆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是湖南人,无论在云南还是在四川他都玩不转,没有割据的资本。有人说蔡锷是滇军领袖,但在护国战争期间,他其实根本控制不了滇军。护国战争他之所以能调动滇军,是因为唐继尧与其有一致的利益,仅此而已。

可见,如果此时蔡锷没病没死,而是继续健康地活下去,他既没法控制四川,也没法控制云南,他会被两派排挤,要么会被西南军阀当成一尊佛供着,要么会被踢出西南,成为毫无立足之基的孤魂野鬼。



当然他的影响力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还在,所以他有可能会在日后向孙中山和国民党靠拢。但即便如此,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他也就是被放在中央当成一个摆设,用他民族英雄、革命元老的身份充充门面,然后逐渐沦为平庸。


达摩说


蔡锷是民国初期滇军的军事领袖,不幸在四川督军任上去世。有人说蔡锷不死,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抗日局面,乃至改变中国的历史。

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我们通过分析蔡锷的成长之路,再来推断如果他不英年早逝,会有怎样的历史定位。

蔡锷出生于湖南一个贫苦家庭,13岁中秀才,后师从梁启超。1902年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国内各大军事学校任教。

1905年左右,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蔡锷同情革命党,他和同盟会有接触,但并未加入同盟会。因为他受梁启超影响,倾向民主共和,走改良之路。

1911年,蔡锷调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协统就是类似于旅长的职位,当时云南新军有两个协,顶头上司是统制。这个时候唐继尧在他的手下担任第一营管带。

1911年底,蔡锷响应武昌起义,发动了昆明辛亥起义,并被推举为云南都督。1913年,对袁世凯抱有幻想的蔡锷,被忽悠到北京,不仅得不到重用,还遭到了监视。

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后,蔡锷与之彻底分道扬镳,并偷偷回到了昆明,但此时云南的军政大权已落到唐继尧的手里。

1915年,袁世凯称帝。同盟会二号人物黄兴委派李烈钧潜入云南,促使唐继尧、蔡锷伐袁。

云南宣布独立后,云南都督唐继尧组织三个军的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蔡锷担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钧担任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而唐继尧担任第三军总司令,坐镇云南。


蔡锷和李烈钧均获得大胜,袁世凯被迫下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蔡锷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同年,蔡锷因喉癌恶化病逝。

此时如果蔡锷不死,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无非三条出路:成为地方军阀、跟着国民党或加入红色革命。

从蔡锷的思想及经历来看,第三条路几乎不可能。第二条路可以参考和他资历相当的李烈钧后来的遭遇。

伐袁成功后,李烈钧担任了四年的大元帅府参谋总长,手握重权。但孙先生站稳脚跟后,李烈钧开始远离权力中心,因为他是黄兴的人。

不过李烈钧仍一心一意为革命,在孙下面鞍前马后。孙先生去世后,李烈钧担任了一年江西省主席。1927年,蒋被迫下野后,李烈钧坐镇南京,打败孙传芳,稳定了南京政府。


蒋再次上台后,李烈钧彻底被挂到了墙上。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四处为抗日奔走,并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都送到了前线。

李烈钧在国民党的资历可谓深厚,而蔡锷连同盟会会员都不是,更不是党员,所以他走第二条路的结果不会比李钧烈好。

那就只剩下第一条路,有人说蔡锷当时就任四川督军,有他在四川就不会发生军阀混战,但事实真会这样吗?

答案肯定不是,首先蔡锷的督军是黎元洪任命的,他一下台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

其次,四川军阀在民国初年都已形成,蔡锷之所以能顺利取得四川战役的胜利,和四川前期的内部混战有很大关系。


蔡锷的第一路军本身就有不少四川小军阀,合力打败北洋政府后,四川军阀就一起赶走了滇军。而滇军的顾品珍更是和四川军阀合作,打回昆明,赶跑了唐继尧。

如果蔡锷还在世,最好的结果就是回到云南和唐继尧继续合作。但北伐时期,蔡锷又面临一个选择,因为唐继尧勾结吴佩孚,对抗革命。

如果跟随唐继尧,肯定挡不住历史潮流,只有下台一条路。如果反唐,那最好的结局就是替代龙云,成为云南一方诸侯。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蔡锷最好的结果就是成为云南王,这个地位都走不到两大派的权力中心,所以也不可能对全国大局起到什么推动作用,更谈不上能改变历史。



花木童说史


在“护国战争”后,蔡锷已经是四川督军兼省长,是西南响当当的实权派人物。可是,正当他准备要大展宏图时,却因为喉癌恶化,不得不东渡日本治病。可是终因喉癌医治无效,在日本福冈去世。那么如果蔡锷未死,能否影响当时民国的格局走向呢?

蔡锷,世称为蔡松坡,近代有名的将领。在他那短短的34年生命中,有2件大事最为后人称道。第一,他在辛亥革命时率领云南军队起义,加速了清朝的灭亡。第二,是他在袁世凯称帝之后,发起“护国战争”的旗帜,逼得袁世凯退位。



可以说在护国战争后,蔡锷已经有了很大的号召力,尤其是在云南、四川两省。如果他不死,或许能够阻止后来的四川内战以及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大革命,促进中国统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蔡锷是一位有眼界、有理想的实干家。他既能看到旧军阀混战的局限性,也有改变祖国的抱负,只是缺少先进的革命纲领。

与他相比,张作霖、吴佩孚等人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其思想觉悟还停留在过去的那套诸侯争霸上。而阎锡山虽然坐镇山西,但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想法,顶多是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其他的军阀,更不必说。因此,在民国时期的实力派人物中,蔡锷算得上是少有的比较有理想的实干家。



即使蔡锷不能够结束当时军阀割据局面,但如果他能活着,西南的川、滇、黔等地的形势起码会比后来好得多,而不会像上世纪的20、30年代那样出现川滇军阀争霸,四川内战等等恶劣的局面。而且,如果蔡锷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统率西南军政,有可能也会拥护共产党,而蒋介石更不敢悍然发动“4·12”反革命政变。


世界人文通史


蔡锷作为“护国军神”,有再造民主共和之功,其能力、声望、人品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蔡锷如果不死,后面的局势会完全不一样。

作为梁启超的弟子,研究系的力量在北洋政府中会充实,并和孙中山互为奥援,梁启超将有望出任总理,可能不会去清华搞学问,北洋政府的寿命会延长,更加趋向于改良派。

陆荣廷等老军阀势必不能全有云南,蔡锷将统治四川、云南,甚至广西乃至于两广。那么在北伐之时,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进度的力量都会更强大。鉴于袁世凯已经气死了,那么在当时全国的势力版图上,除了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之外,蔡锷应该是最大的势力,孙中山可能会与之合流。

孙中山病逝和北伐胜利之后,梁启超和蔡锷在国民党内的位置,近似于冯玉祥,与之分别雄踞西北和西南。鉴于梁、蔡两人的威望和年纪,两人很有可能在新政府中担任主席、议长、院长之类的清选,并且会先于蒋去世,倒真不一定会参与后来新军阀的政争。而且北伐胜利后,国体掌握在革命派还是改良派手里还真不好说。


青年史学家


大家现在肯定有很多人对蔡锷不是很了解,但是这个人在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简单介绍下他:蔡锷,原名艮寅,在上个世纪是我国一位风云人物,曾拜师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过高等教育,爱国,大公无私,但是天妒英才34岁就去世了。

蔡锷的才能相较于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人,只高不低,其他人只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来没想过为国家做点什么。蔡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理想。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我觉得他会至少统治云南十年,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说这位英年早逝的伟人,说说他的能力。

(正中间就是蔡锷)

第一个:蔡锷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基本上找不到第二个人,29岁当上旅长,在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后,蔡锷当时在云南第一个站出来宣布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气急之下,发兵10万,蔡锷以8千人马击溃北洋军队,消灭三个师,一战成名,在民国时期没有人有这样的能力。

第二个:蔡锷是一个正真的大公无私的实干家,在云南掌权的日子里,蔡锷积极发展云南的经济,军事,完全不像其他军阀一样独揽大权。积极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敢于打破常规,将一个落后的云南省发展到当时军工在各省中名列前茅。并且从不任人唯亲,选贤举能是对他的真实写照。

第三个:以国家利益为首选,可以放弃任何荣华富贵。在国家发生动乱事件时,蔡锷总是从国家角度来看问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就比如宋教仁在被刺杀后,都认为是袁世凯干的,蔡锷就站出来说,不能一味的靠猜测,需要证据,走法律程序,如果真是袁世凯做的,再讨伐他也行。在军阀混战期间,蔡锷积极调解各方矛盾,避免人民遭到伤害,国家分裂,可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真的是国家的损失。还有很多很多他的事情,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下他,这样的人虽然得罪了其他人,但是为云南的人民谋得了福利,如果不英年早逝,云南将免于战火,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蔡锷也会继续在云南以一个实干家的姿态来为国家的未来担忧!


历史深度揭秘


护国战争胜利后,蔡将军出任四川督军兼省长,但不久后便因咽喉病死于日本。一代英雄就此陨落,在留下了无数功绩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如果这位再造共和居功至伟的将军没有离去,他的仕途将是怎样一番光景?

作为蔡锷将军的同乡,本人从感情上来讲绝对希望他能入主北京,成为总理总统或其它大员。但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虽然老袁垮了,但北洋军并未受损,北洋政权还在北洋军人手里,当初你蔡锷反对帝制,反对老袁,北洋大佬们并不与你为敌,甚至还与你暗款曲,但如果你挟功自傲想与他们争权夺利,那么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一定会团结起来,分分钟灭了你,所以说去中央谋个好差是此路不通的!

中央去不成,那就好好经营四川吧?没那么容易!在当时的环境下,封疆大员必须有军力支撑,而他没有,所谓的护国军牌子虽然很大,但实力不强,而且还是唐继尧的,作为一个军阀,唐将军应该不会把兵借给他。那么,一个得不到北洋政府支持,自己又没有嫡系军队的空架子外乡佬督军又怎么能在天府之国呆下去?

也许有的朋会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去南方参加革民党总可以吧?不好意思,同样不行!蔡锷将军是梁启超的弟子,而梁启超是进步党的老大,双方理念不同,所以根本就尿不到一壶去!就算没有梁老师这层关系,革命党大佬们也不会接纳于他,因为蔡锷的名头太大了,大家都担心他会喧宾夺主呀,要知道革命党内的水也深着呢!

那么他终究会干什么呢?不得不说他什么都没得干!前途并不会特别光明。不过,他的后半生一定会锦衣玉食,风光无限,会过着有大名无实权的潇洒日子!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