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评价蔡锷?

微笑转身不见你


蔡锷是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物。我们如何评价蔡锷这个历史人物呢?让我们看看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吧。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大枭雄袁世凯,是一个有能耐的人物,让我们看看这个有能耐的人物,是如何评价蔡锷的能耐的。

1912年,袁世凯就非常高的赞誉了蔡锷,他在和友人座谈的时候,这样的说道:“云南出了一个大才,这个大才就是蔡锷将军!”

袁世凯又继续说道:

“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袁世凯点评完孙中山和黄兴,开始拿蔡锷去对比上述二人,他说道:

“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我来翻译一下袁世凯大总统的话吧,袁世凯是说蔡锷这个人太有才干了,有真实才学,比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还要厉害。袁世凯是说:

孙中山这个人,他的志向和品德都是当世一流的,他谈及国家大事,提出的主张,都是一流的见解。但是,孙氏这个人只是一个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如何去施行他的见解,所以他只是由于参加革命比较早才列为创始人而已。黄兴这个人,性格耿直纯朴,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而且他这个人做事情非常果断,说一不二,但是他胆小比较小,不敢替代孙中山,而且其智慧和见识不够,甚至有一点愚笨,很容易被别人忽悠了。蔡锷就不同了,他的真才实学和智慧,远远在孙中山黄兴这些人之上,我看就是整个南方的民党,个人综合能力都没有比得上蔡锷这个人的。蔡锷这个人太有水平了,宋教仁这个政坛明星也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物,但是我觉得宋教仁也不会是蔡锷的对手。

看吧,以上就是有能耐的袁世凯大总统对蔡锷的评价。评价如此之高!蔡锷之才学,之精明能干,通过袁世凯之口,可见一斑。

我个人觉得,后来的黄埔军校的“黄埔三杰”之一的蒋先云,其才学或可与蔡锷一比。但是蒋先云还没有来得及功成名就,建立大的功勋,就过早陨落了,而蔡锷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169



怀疑探索者


刀叔导读: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绝对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100年前,在日本的福冈医院里,蔡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100年后,在长沙的岳麓山之上,后人自发地来到蔡锷墓前纪念将军逝世一百周年,手持鲜花,眼含热泪。

青山有幸埋忠骨,三生有幸祭蔡公。

有不少人都以为蔡锷是云南人,其实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有“湖南人中的第一军人”之誉。有人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

蔡锷,原名蔡艮寅,1882年12月出生于湖南宝庆,也就是现在的邵阳市。他可谓出身寒微,是从底层出来的精英。

1904年,22岁的蔡锷从日本军校毕业,成了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因为朝廷编练新军急需人才。蔡锷在广西干了5年,当了若干个军校的校长。李宗仁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毕业生,其实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李宗仁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蔡锷率领着学生练习各种器械体操,他的技艺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

袁世凯当政后,他仍主张民主共和,致力南北统一,被袁世凯削除兵权,调至北京,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职,并受监视。袁世凯称帝后,举国反袁浪潮高涨。

他对袁世凯屈服于列强和复辟帝制极为愤慨,遂与云南都督唐继尧信使往返,密电联络,与李烈钧、程潜等共同策划,准备反袁,并到天津与梁启超密商约定:“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在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帮助下,他先往日本,然后经上海、赴香港、过越南,辗转入滇,途中多次摆脱袁世凯所派刺客的追杀和阻击。

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任护-第一军总司令,率兵挺进川南。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艰苦奋战40多天,给袁军以重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后,他任四川都督。为整编川军、统一财政,做了大量工作。

一直以来,蔡锷与孙文都始终是被拿来作比较的。虽然孙文的名声更甚一筹,但也有不少认为孙文皆虚功,蔡锷才是真绩,还有人称是蔡锷将中华民国拯救与水火之间,却被孙文带向了终结。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蔡锷功绩的肯定。他推翻清廷与袁世凯,反对一切封建帝制,一生都在为民主共和作斗争。看了这些功绩,你还会问蔡锷厉害吗?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癌恶化医治无效,在日本福冈长逝,年仅34岁。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第二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出殡当天,大雨滂沱,行止不便,送葬队伍仍有千余人。湖南都督谭延闿领首,冒雨徒步护灵上山安葬。民国之有国葬,实自松坡始。

蔡锷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年少求学时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编练新军期间整军经武,为国防建设殚精竭虑;出任一省都督后,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他既继承了勤奋、俭朴、清廉、澹泊的传统美德;又深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浸染,倾力捍卫民主与法治,不惜献出生命。

蔡锷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刀墓手札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人。1882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有“神童”之称,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时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学习,1900年,唐才常在武汉策划起义,蔡锷闻迅回国参加起义。然而,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计划又泄露出去,所以起义失败,蔡锷因为在湖南执行任务所以没有被捕,之后便回到日本,弃笔从戎,进入东京陆军成城学校。1902年的时候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两年后毕业,在100 多名毕业生中,他和蒋百里、张孝准的成绩名列前茅,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回国之后,立即成为各省争抢的军事人才。

以上这一段简要的记录并不能概括蔡锷其人在青年时期的全部,但是可以从他的事迹中看出,一个出身贫瘠,但是靠着自己的才华以及努力成为栋梁之才的轨迹,并未一味地在乱世沉沦,而是勇于参与其中。之后归国回到云南,也被云南的革命党看做是云南革命的关键人物,认为他有才华、有眼光、官阶高、资历老,是起义总指挥的绝佳人选。

辛亥革命后,云南军政府 “一切善后布置,俱能井井有条,秩序上之整严,实为南北各省之冠”,这和蔡锷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云南光复后,军政府积极响应武昌黄兴、黎元洪等人发出的“当前首要任务是迅速出兵援鄂”的号召,组织北伐军声援武昌。蔡锷旗下的滇军也有着让人不容小觑的实力,在民国初年,有“滇军精锐,冠于全国”的说法。胜利归来后,蔡锷还对滇军进行了整编,成为了之后的护国战争的主力之一。

1913年,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1917年4月12日, 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国家人文历史



蔡锷


李经熙

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82年出生。家境贫寒,17岁入长沙学堂,,那所学校的学监是谭嗣同。总教务长是梁启超。虽然只学了半年,蔡锷总以梁启超学生自居。18岁东渡日本留学,后来在清军中逐步成长和提升。

在李鸿章的侄子云贵总督李经熙的提携和关照之下担任云南新军协统(师长),在辛亥革命中,他立即背叛了对他恩重如山的李经熙,发动兵变,宣告云南独立,响应革命。但同时暗中派人将李经熙安排到法国驻昆明领事馆,确保李经熙的个人和家人的安全。可谓公私分明,也说明了蔡锷的私德是很不错的。但终其一生,二人再也没有相见。李经熙后来虽然担任了中华民国总理,但也没有原谅蔡锷对他的背叛。1912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正式任命蔡锷为云南都督,蔡锷时年31岁,可谓少年得志。

蔡锷的政治操守有个转变的过程,在孙中山二次革命的时候哦,蔡锷公开表示反对,赞成袁世凯对孙中山的通缉。由于蔡锷的公开支持,让袁世凯十分高兴,作为非袁世凯嫡系,袁世凯也是很重用蔡锷,当然也是很有眼光的。立即任命蔡锷为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总裁是段祺瑞)这个职务显然是个虚职,半年以后任昭威将军。虽然都是虚职,但袁世凯重用蔡锷已是不言自明,而蔡锷对于袁世凯也是忠心耿耿。这时候,我们很难想象二人日后的兵戎相见。

我们现在无法揣摩蔡锷的心路历程,他现在只能说在政治上还比较稚嫩和幼稚。但绝非被袁世凯利用,因为蔡锷是自愿的。可以说蔡锷可以接受袁世凯独裁,但绝不同意袁世凯称帝。这似乎有些矛盾。但并非不合理。

蔡锷与袁世凯的在北京也就是合作了近三年,双方合作应该是不错的,至少没有公开的冲突。蔡锷对袁世凯的反叛和公开指责应该是起于梁启超的劝说和指导,师生二人会谈以后,蔡锷言道:我们推翻帝制,现在推翻帝制的人却要上表劝进,让那个人去做皇帝,我们自己的力量有限,但为了四万万同胞的人格,必须拼命去干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蔡锷的政治立场已经确定,那就是共和,任何反对共和都是他的敌人。

为了共和,近代历史上最传奇的一幕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的小凤仙与蔡锷的知音传奇(对于此,我表示怀疑,所以就不说了。)蔡锷从北京秘密到达天津,再有天津到达日本,从日本到越南,再做滇越铁路到达昆明。但有一点要说明了的是,在蔡锷还在北京的时候,也就是1915年9月,当时的云南总督唐继尧已经起兵讨袁,但蔡锷到来加强了反袁力量。也成为反袁主力军。

1916年元旦,云南胡护国军成立,兵力3000人,蔡锷任第一路总指挥,在其中有一个营级军官,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朱德。后来在全国一致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病死。袁世凯死后,蔡锷为四川督军。此时蔡锷的病情恶化,在9月东渡日本治喉癌。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福冈,年仅34岁。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蔡锷去世以后,被民国追授为大将军,而且是民国国葬第一人。孙中山对蔡锷的评价最为中肯: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

可以说啊,蔡锷是值得赞赏和怀念的,既为共和而生,也为共和而死。为当时天下军人之表率和楷模。军队为国家而存在,而非个人而存在。蔡锷永远值得我们去纪念,纪念这位英年早逝为共和而死的军人。


清水空流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

公元1915年8月,袁世凯成立了“筹安会”用于操纵舆论。到了12月12日,接受议会“推戴”为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下一年定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称帝后的举动很快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各省纷纷组织起义,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其中,尤其以云南省最为壮观。云南省地理位置上与缅甸交接,又有黔桂系军阀,袁世凯的北洋势力无法渗透到云南地带。这使得在1913年(民国二年)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之后,云南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完整保存革命力量的省份。武装部队中大部分仍然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会员,除了蔡锷被袁世凯强令入京。

蔡锷

12月份,由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主导,宣布云南独立,同时在云南设立都督府,选举唐继尧为总督,兼任护国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而蔡锷、李烈钧则分别出任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各自统兵挺入四川、广西。

公元1916年,云南军政府发布声讨檄文,其中细数了袁世凯二十条罪状,号召全国上下一起讨袁,得到了一定的响应。宣誓结束后,蔡锷将军挥师开往四川泸州。东部,刘云峰部与老对手伍祥祯相遇,历时四日四夜,全歼敌军。北部杨蓁率军队和冯玉祥军队大战三天三夜,打的冯玉祥狼狈逃跑。袁世凯听到这个消息后,开始坐不住了,立即派遣大将张敬尧率领5万精锐南下。而此时的蔡锷身边只有8000人,要想抵挡数倍的敌军,谈何容易。

袁世凯举行祭天大典

事实证明,蔡锷将军果然没有令大家失望。在他的指挥下,张敬尧5万大军被一举击溃。为了鼓舞士气,此时的蔡锷已经患有严重的肺结核,但是仍然坚持与士兵同吃同住。据蔡锷晚年回忆说,当时他平均每日睡眠不足3小时,吃的饭一半是米一半是砂。

袁世凯的五万大军溃不成军,社会各界看到后,觉得袁世凯“大势已去”,于是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连袁世凯身边的心腹大将冯国璋也在公开场合劝诫袁世凯退位。迫不得已之下,袁世凯于3月22日宣布退位,并取消帝号。6月份,袁世凯去世,而同年11月,蔡锷将军也因病逝世,享年34岁。


奇点历史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看到大家说这么多,我就列几件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情:

1915年袁大总统收到了全国全国各省督军的《劝进称帝文书》
,全国各省督军都签了名,其中代表云南的有蔡锷唐继尧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众所周知,民国时期云南是全国有名的穷省,当然了现在也差不多还是。为了解决军饷问题,护国军开放了烟禁!不是香烟的烟!而是鸦片!在蔡锷率领的护国军挺进四川之时,护国军官兵甚至将随身携带的鸦片当做流通货币使用!当然随着护国军的辗转,云南,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成为鸦片的主要产区和消费区。这与当初英国人卖鸦片相比,可能要算小巫见大巫了。而和蔡锷共同起兵的唐继尧更是可是说是中国近代“海洛因”之父,为了谋取更多财富,甚至雇佣日本人在云南境内开始研究海洛因“的制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袁世凯政府是严格执行禁烟:

  • 1912年,颁布《巡官长警禁烟赏罚章程》;

  • 1914年,颁布《督察禁烟处章程》,对全国警察局禁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禁烟不力的部门将予以斥革、降级、减饷、罚银、记过等处罚。

  • 同年政府还颁布了《禁种罂粟条例》,规定:“自《条例》发布后不得栽种,另明确禁种工作由行政长官负责。

是不是看完感觉事情没有那么单纯了呢?


瓦尔登的船夫


历史学家唐德刚说,多亏我民族有黄兴、蔡锷,才能对抗那些“独夫民贼、兵痞恶棍~”。蔡锷是我民族不可多得的将才,留学日本,成绩优异,与蒋百里齐名。回国后,袁世凯也极力笼络,但袁对人是可用之即用之,不可用之就杀之。所以蔡锷在袁身边极其小心,并未当袁之面反对“帝制”,故在袁“称帝”后逃回云南,随主倡导反袁称帝!

在最初的反袁会议上,云南军队内部意见并不一致。蔡锷说:“我们所争不是个人权利地位,而是四万万同胞的人格”,并说:“我们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 为同袍利益,为共和新制,他可以置生死于度外。蔡是梁启超学生,起义前他曾与梁有个密约,“事之不济,吾齐死之,决不亡命。若其济也,吾齐引退,决不在朝。”若起义不成,他们准备一齐死,但如果成功,也不在朝争一官半职。这才是我中华义士也!

后经他首倡起义反袁,全国响应,帝制复辟失败,袁也就只做了83天皇上而一命呜呼了!

反复辟成功后,蔡锷去日本养病,不幸病情恶化,在他生命最后的一日,他站在病房窗前,大批演习日军飞机从他眼前飞过,他感叹道:“中国的陆军还没整理好,而别人的战争准备已经由平面转到立体,我们不知道又落后了多少年。”急火攻心,随英年早逝,死时年仅35岁。悲之!国之栋梁。

蔡锷弥留之际,曾对蒋百里说了这样几句话:“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意见多由于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锷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所谓有民望者有没有道德就不好说了,爱国还是爱他自己就更不好说了。可惜的是之后的民国,大部分为了个人一己私利,进行了害国害民的军阀混战,国家陷入悲惨境地。

后人思之,如果蔡锷能多活几年,民国历史会不会是另外一种景象!可惜好人不长寿,令我辈欷歔不已!

仅以此文纪念民族伟人蔡锷。


至良知zlz


相比蔡锷一生传奇的军旅生涯,我更愿意去品读他与小凤仙的的故事。

家境贫寒的蔡锷,十三岁就考中秀才,十五岁就从2000名学子当中脱颖而出考入时务学堂,并在此认识了他的老师梁启超。蔡锷在学堂里年纪最小但天资聪颖受到了梁启超多方面关照,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00年蔡锷参加了武汉自立军反清起义,不幸失败。因而转回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蔡锷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29岁蔡锷光复昆明被举为云南都督,雄踞一方。逐渐强大的蔡锷,引起了袁世凯的警觉,将其召回北京软禁了他。聪明的蔡锷在此期间放浪自己,俨然一副不理政事的姿态,让袁世凯对他放松警惕。

在此期间蔡锷认识了一位青楼女子,小凤仙。便一见如故深深地爱上了她,小凤仙也对蔡锷生死相随,得知蔡锷正在被袁世凯监督之后,小凤仙全力帮助蔡锷拜托袁世凯的控制。在线人的眼皮子底下偷梁换柱,帮助蔡锷逃离北京,回到云南。



随后袁世凯称帝,蔡锷动员各方力量发动了护国战争。引发了中国又一次时局动荡。最终称帝83天后的袁世凯被迫退位,蔡锷领导的护国战争胜利了,却将中国再一次拖去了战火纷飞之中。战争期间蔡锷不幸得病并急剧恶化。


战后蔡锷被送往日本医院养病,然而随着病情加重最终死在了异国他乡,死前他说道:我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房,不能在国家多做更大的贡献,自觉死有余憾。

开国元帅朱德曾这样评价:我的一生有两个老师,加入共产党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参加共产党之前我的老师是蔡锷!

(谢谢关注)

喜欢的下方讨论留言,我会积极回复的


荒野历史


孙中山: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梁启超:知所恶有甚于死者;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康有为: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
唐继尧:所至以整军保民为要图,众论之归,大将慈祥曹武惠;平时惟读书致用相敦勖,公言不死,秀才忧乐范希文。
丁怀瑾: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旅突兴再造共和;下无逞意见,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杨度的一联最引人注意,杨度是楹联圣手,他一生可传的挽联甚多,可是他挽蔡的这副挽联,并不高明,这是因为两人政见立场相对立的缘故,所以他的下联可说完全是对蔡的成就唱反调:


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河山皆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至于小凤仙的挽联则是在庄严肃穆的伟人事迹中的一段小插曲,小凤仙的挽联和祭文都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小凤仙的两副挽联,当时传遍天下:
1、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2、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1982年,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回上海老家探亲路过长沙时特拜谒蔡锷墓,诗曰:“南天剑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风。十万万人今共拜,知音岂独小桃红。”
蒋方震在蔡死后,由日本拍电回国,电文说:“一年以来,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

他的救国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梁启超在蔡锷的追悼会上,告诉大家蔡锷反袁是“为国民争人格”。他说:“护国军总司令蔡将军誓师之言曰:‘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中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中国数万万人之人格,至今日已被袁世凯蹂躏而无复余。”
1922年12月25日,梁启超在南京学界演讲《护国之役回顾谈》,又一次忆起蔡锷当年的话:“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民国报人陶菊隐在他的《政海轶闻》“蔡锷”一则里有蔡锷致辞:“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微笑转身不见你


蔡锷将军为中国新制度建立奉献了一生,他一生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并为之奋斗不止。他早年是梁启超的门生,从青年是就参加了康梁发起的维新变法。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但维新变法的失败刺激他思考并留学日本。唐才常事件的发生,使他投身到用武力驱清的道路。后学成回国他投入到昆明新军,积极准备革命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开始,他在云南积极响应,领导了武装起义获得成功,后任云南都督。积极建设云南。他在云南的威望极高。引起袁世凯的不满和不安。将他调到北京为官。到北京后,他韬光养晦,玩物丧志。在袁世凯准备称帝时,他表面赞成袁称帝自为。暗中却和梁启超李根源等密谋反袁。并且和日本势力相联系。终于在1915年底逃出京津地区,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发表通电说要为中国人争人格而斗争。出师贵州和四川以及两广。推动了全国的反袁世凯斗争。1916年6月,袁世凯死了,死前取消了帝制。护国运动取得胜利。蔡锷将军居首功。后蔡将军退出纷争。却因病去世。全国人民深痛哀悼这位功成不居的将军。总体上蔡锷将军是位伟大的人物,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至于他生活作风问题,联日反袁问题。都是斗争手段。他和孙中山先生有联合,有分歧。这是每个人世界观不一造成的。我们不要刻求他像孙中山一样坚定反袁,表里如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