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文章引用哲學,必談尼采說過、黑格爾說過、康德說過?


因為這些人都是大佬啊。

先來看尼采:

尼采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人物評價:

中國作家魯迅:“若夫尼佉,斯個人主義之至雄傑者矣。”

中國作家、學者郭沫若:“尼采的思想是”五四時期“的意識中心”

中國詩人聞一多:“最前進的、最革命的、最富於理想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著作是生命力飽漲的象徵,是生命的頂峰”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慄。”

再來看黑格爾: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對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人物評價:

黑格爾是最後一位偉大哲學體系的創建者,黑格爾之後,作為無所不包的思想體系而存在的哲學消亡了,歐陸哲學的主流被存在主義佔據。黑格爾的著作以哲學的高度幾乎涉獵了人類知識的全部領域:歷史、自然、法學、倫理……他那廣博的知識與深邃的思考,至今讀來依舊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德國思想家恩格斯:“康德在這個完全適合於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觀念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學的方法。”

PS:康德還有一點很牛逼,那就是他極其規律的作息。康德嚴格地過著極其有規律的生活,關於此,同時代人的書信和報道中都有記載。他總是五點起床,然後立即投入工作。從七點至九點,他在大學裡講課。九點至下午一點,這是他用於個人研究的主要工作時間段,他的科學著作大都是在這段時間裡完成的。接著是午餐時問,進餐時康德幾乎總是有客人陪伴,他更喜歡接待的客人都是普通市民而非學者。午餐是用來完全放鬆自己的,往往要持續好幾個小時,席間會談論各種各樣的話題。接著是散步,同樣是按照精確的時間,而且也非常具有規律性。散步之後,他又開始工作,晚上十點準時上床睡覺。

以至於鄰居都不用買鐘錶看時間——看看康德在幹什麼就行了😂。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寫文章涉及哲學問題離不開這三個人了吧?

沒錯,因為他們都是大佬啊。


固態端莊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自成書1500年來都是一部經典的文學理論專著,時至今日,都是大學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可是,由於劉勰自小窮苦,寄居定林寺,經過刻苦讀書學習後,寫成了其傳世作品《文心雕龍》。由於在學術圈沒有什麼地位,也沒什麼人認識他。當然,他很重視自己的這部作品,於是想請史稱為“一代詞宗”、“當世辭宗”,齊梁之際文壇的領袖沈約給鑑定一下。而當時,沈約既是文壇領袖,也坐著大官,一般人很難有機會見到。劉勰便親自揹著書稿到沈約的府前,等候沈約出門時,到車前求見。沈約讀完這部書稿,十分讚賞。由於沈約是南朝齊梁間的著名作家,又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文心雕龍》經過他的審閱、稱許,影響便越來越大,劉勰在文壇上的聲譽和地位也日益提高。

故事講完了,關於“為什麼很多文章引用哲學,必談尼采說過、黑格爾說過、康德說過?“。其實個人搜理解的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可以存粹的稱為“傍大咖”,或者“蹭熱點”,或者“碰瓷”,正如開始是的小故事中的劉勰一樣。底層人,沒有資源的人,當然得想辦法去獲取到自己想要的。而最好,最容易成功的辦法,就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毫無疑問,那些哲學文章引用必談尼采、黑格爾、康德,因為他們是專業領域的巨人,蹭他們更容易收穫關注度,踩他們的肩膀久可以看得更高。就算踩不到,至少也可以給自己心理安慰:這個問題我居然和尼采、黑格爾、康德想到一塊兒了。就好像當前網絡掀起的魯迅語錄,管他說過沒說過,誰讓你魯迅在網上關注度那麼高,不蹭你蹭誰?就算魯迅沒說過的話,也得讓魯迅強行被說過;


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為“為自己背書”,或者“秀肌肉”。如果文章中,能夠大量引用尼采、黑格爾、康德,正好也說明了自己的學問還是不錯的,有料!畢竟尼采、黑格爾、康德是專業領域的大牛。如果引用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學者、作家,比較小眾的話,即使確實有料,也會有捏造的嫌疑。同時,在一個大眾深究的領域要有一定的成果成就,相比在一些小眾領域,要難得多,且知名度也不高,所以真正的牛人,就是要先在大眾熟知、被人深究的領域獲得成就,那樣才顯得自己更牛!!


文螢之


尼采、康德、黑格爾,這幾個都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也是世界級哲學大咖,他們的說法具有權威性,可以為自己的觀點提供論證的依據。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不可知論者,他的思想對近代哲學影響最為深遠。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是站在唯心主義的巔峰的巨人。

尼采則是西方形而上學的最頂峰。

三位大哲都是晉代思想史上的巨匠大哲,對近代哲學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

寫作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很少不涉及德國哲學,因為德國是哲學的國度,尤其是上述三位哲學家,都是哲學史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偉大思想家。

就像我們平時寫作文,喜歡引用中外名人名言一樣,都是拿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的,使自己的文章更具理性和可靠依據。


問道黃老



我認為這些文章是想讓自己的文章更加有權威性,有一點鍍金的意思。


一、首先,如果你想寫一篇有價值的文章的話,需要很多的真實材料來佐證你的觀點,已達到文章的可閱讀性,比如某某名人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段名言、一件事情,都很容易讓人信服,讀者從而會從心裡面認可你這篇文章。

如果你文章樸素無味,沒有任何味道的咀嚼,這篇文章肯定是失敗的,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時候引用哲學的名言名句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二、其次,你有這種感覺沒有,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很多新聞期刊裡面,總會出現這樣的段落。

比如:某某日報,報道一件文章時,經常會引用一些專家說過的話語,以此來佐證這篇文章的權威性,這都是很普遍的、很正常的。

三、最後,我想說,能引用名言名句到自己的文章中,確實能提高文章的質量,但要根據文章來結合實際,千萬不要“牛頭不對馬嘴,不對稱”,讓文章脫離了本身的軌道。


廣大的各位帥氣、美麗條友們,您們好。
我是一個集“幽默與帥氣”的“文化領域創作者”,長期活躍在“悟空問答”和“寫頭條文章”中,小生一直致力於為君解憂愁,知悉洞察人,提問友人疑知曉,悟空回答客觀者。如果覺得文章可以,對您有所幫助的話,不要您犒賞、不要您轉發,只要您動動發財的小手,點一波溫暖的關注,以便我們再相逢,以此來犒勞一下小生的優質回答吧。

客觀看問題


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是西方文化的奴隸,這也不能怪他們,他們從小就接受這樣的教育,造成這種局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學校教育制度,把英語列為主科,考研等必考科目,導致很多精英們英語非常好,他們不僅把英語當做語言工具,更是融入到了他們的血液

第二,學校教育,很多學科都是西方化非常嚴重,導致學生們耳濡目染,認為外國的都是好的,連一個外國人的狗屁詩人的一句很普通的話都當做經典詩歌,比如什麼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叫詩麼?一點意境都沒有,一點文采都沒有,可是我們卻視為經典

第三,整個社會氛圍都是西化的太嚴重了,從舞臺劇一直把西方的莎士比亞之流作為重點演繹,還有啥交響樂,西餐,只有跟歐美沾邊的都高大上,這樣的社會氛圍很難培養出大批量愛國精英,這也是為啥清華留學生百分之八十不回國的原因,因為他們骨子裡已經成為西方文化的奴隸了


利他之花



這個問題非常好!以上是哲學大家
1.從客觀角度看,從康德到叔本華再到尼采有明顯的繼承關係,不存在高下之分。康德哲學是現代哲學的基礎。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海德格爾發展了存在主義哲學。
2.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來看,發展了辯證法的黑格爾價值最高,其次是提出和發展“物自體”(帶有一定唯物色彩)的康德和叔本華。
如果追溯到本源:
哲學的概念,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同時,在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哲學處於該模型的頂端,匯聚並指導了具體科學,與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舉個例子:
1.黑格爾,歐洲哲學大家,可以說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
2.馬克思把自己建立的新哲學叫做“實踐的唯物主義”,也就是那種“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他特別突出地強調實踐的本質地位和前提意義。因為在馬克思看來,以往哲學的致命缺限就在於脫離了實踐,所以要麼陷入唯心主義,要麼陷入唯物主義,它們都只能侷限於“解釋世界”。而馬克思認為,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所以他把“共產主義”和“實踐的唯物主義者”看成是同義詞。


3.其實,最厲害的是中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特別強調“踐履”的功夫。孔子教誨要中國人,“訥於言而敏於行”,認為此乃君子之德。在他看來,“巧言令色,鮮矣仁”。中國傳統文化的“內聖外王”之道,要求“內聖”只有落實到“外王”才有意義和價值。老子也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佛教推崇的是“聖默然”。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真正信賴的是人的“行動”,而不是人的“言辭”,正所謂“聽其言而觀其行”。毛澤東(毛主席)在《實踐論》中就特別強調“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他把實踐作為人們認識的出發點、認識的動力、認識的檢驗標準和認識的最終歸宿。毛澤東(毛主席)的這種人民本位思想,既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人民主體論立場,也凝結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論觀念。4.辯證思維,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哲學,將其思辨的論證法改造成為實踐的辯證法,它的根基就在於人的存在本身的辯證性質。中國的“共產主義”,毛澤東思想,他的哲學思想是完全超越之上的,這個世界原本就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同時存在的,是分不開的。“哲學”這個概念是西方國家傳過來的,他只是一個分支或者說對世界的認識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只有中國是完整的!有更深入的探討可以關注我,我們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祈禱][祈禱][祈禱]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9d65c8bc272472d90fe6172c53ccd5c\

zhaoying2016


一篇文章中引用一些案例,一些資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為什麼會引用尼采、黑格爾、康德的話,大概是因為這些作者比較喜歡哲學,偏重於哲學研究方面。而且基本可以肯定屬於民哲一類。

其實我們不應該對他們做過高的要求,每個普通人人都有自己寫作的慾望和寫作的觀點。

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提供優質內容,才是正道。所以要多積累素材,大量的閱讀東西方大家之著作,反觀於當下世界與國情。

到了那一重境界,知識與案例隨手拈來,給人以春風拂面之感,自由之境可期也。


蟲叔說


為什麼很多文章引用哲學,要說這是尼釆說過,康德說過,黑克亇說過?因為這三位都是世界聞名的大哲學家。引用哲學家的話來說明問題,使人能夠更加相信。又表現了自巳的文化水平。


胡代泉


因為他們是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掲示了世界上的哲學真諦,他們的哲學思想符合客觀世界,所以很多文章引用哲學必談尼采、黑格爾、康德說過。


陳滌華


簡單地說,這些人說的話通常都很有道理,而且這些話往往眾所周知。

所以,既然這些大哲們聰明又有道理,而“我”的觀點被他們的話佐證,所以“我”也聰明且有道理。你要反駁我,就要先反駁他們。

如果某句有道理的話出自默默無聞之人,恰好被“我”知道,直接剽竊來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