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風口: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數字基建”時代的核心

新冠疫情爆發後,從企業到個人、從中央到地方層面引發了許多反思:

如何轉型線上,進行企業數字化?

如何保持生態中的有力競爭位置,在線化地維持上游供應商和下游渠道?

勞動密集型行業往往受到更大沖擊,是否應該持續推動企業自動化?

如何在生產環節推進無人化、智能化,更加安全、高效?

社區人口管理,基層如何提升數字化管理?

疫情成了一次壓力測試,中國企業家和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開始瞭解到中國經濟真正的軟肋在哪裡,並迫切希望加以改變。

近期,以“數字基建“為支柱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升溫的速度超乎想象。國家自上而下、全力推動的新基建,以硬核科技補短板、促增長。為此,已經在全國各省啟動新基建的投入,包括5G、人工智能、物聯網、特高壓、大數據、工業物聯網等。

進入到 2020 年,“新基建” 前所未有地進入到高層的佈局之中。以時間點來看:

1月3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

2月14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月21日 

中央政治局會議: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

2月23日 

中央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一些傳統行業受衝擊較大,而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3月4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決策層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連續幾次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直接或間接提及“新基建”5次,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徹底火了。其實,“新基建”並不是第一次被提及,並不是一個新概念。

01、什麼是新基建?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或者 “新基建”,是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一個相對概念。以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的是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因此也被稱之為 “鐵公基”,它們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不過,在新的社會發展條件下,以 “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無法滿足要求。

於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概念應運而生。

2018 年 12 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決策層強調,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

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加快 5G 商用步伐;

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

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

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

隨後在2109年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

下一個風口: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數字基建”時代的核心

02、工業互聯網是智能製造發展的基礎

工業互聯網,是智能製造發展的基礎,可以提供共性的基礎設施和能力;我國已經將工業互聯網作為重要基礎設施,為工業智能化提供支撐。

2012 年,“工業互聯網” 被提出,

2017 年年底,國家出臺工業互聯網頂層規劃,

2019 年,“工業互聯網” 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業互聯網逐漸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

2020 年 2 月 25 日,工信部公佈 2019 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項目,網絡、平臺、安全三個層面共 81 個項目;

下一個風口: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數字基建”時代的核心

▲近年來國內工業互聯網相關扶持政策梳理

智能製造主要需要兩方面的基礎:

一是工業製造基礎,包括先進的工藝、材料、技術和製造能力。

二是網絡化和數字化基礎,它是將設備、產品、客戶、業務流程、員工、訂單和信息系統連接而成的網絡,通過網絡採集數據並進行分析,相關的結果用以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消耗。

基於上述兩個方面的能力需求,智能製造也有兩條路線可選:

一是德國的“工業4.0”模式,德國憑藉其強大的製造工藝、技術、自動化和數字化優勢,智能製造發展的重點是“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或者“智能產線”。

另外一條就是美國的偏向於工業互聯網的路線,其利用國內IT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優勢,依託微軟、IBM等IT企業,打造通用化或者行業型的解決方案。

國內智能製造選擇是一條“中間路線”,將工業互聯網作為重要基礎設施,為工業智能化提供支撐。

在國內這種道路選擇中,工業互聯網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方面,國內有著較強的工業製造能力,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大量的工廠、車間和生產線具備網聯化的潛力,但是自動化水平同德國相差較大。

另一方面,國內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在迅速發展,工業互聯網同國際水平的差距,明顯小於傳統的自動化、數控領域。

因此,在智能製造體系中,智慧工廠、智慧車間、智慧產線國內也會重點做,但是其中會加大工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國內信息化的優勢,彌補在自動化等傳統領域的短板。

下一個風口: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數字基建”時代的核心

▲工業互聯網對智能製造的支撐作用

03、從業務需求看工業互聯網

從業務需求看,工業互聯網可以從工業和互聯網兩個角度來探討。

工業角度,工業互聯網主要表現為企業內部生產系統到外部商業活動的智能化,利用ICT技術實現了機器之間、機器與系統、企業上下游之間實時連接與智能交互,帶來商務活動的優化,應用的技術包括泛在感知、實時監控、精準控制、數據集成、供應鏈協同等。

從互聯網角度看,主要是由外而內,外部的商業互聯網創新業務拉動內部生產組織和製造模式的改造,主要業務包括精準營銷、個性定製、眾包眾創、協同設計、協同製造等。

下一個風口: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數字基建”時代的核心

▲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場景

下一個風口: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數字基建”時代的核心

04、業務架構看工業互聯網

從業務架構角度看,工業互聯網由網絡、平臺和安全三大要素構成

其中:平臺是核心,在傳統工業雲平臺的基礎上,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實現製造能力開放、知識經驗複用和開發者集聚,提升工業知識生產、傳播、利用效率,形成海量開放APP應用與工業用戶之間相互促進、雙向迭代的生態體系;

網絡是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基礎設施,尤其是5G的發展,給行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和變革;

安全則是工業互聯網健康運行的保障,重要性在持續提升。

下一個風口: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數字基建”時代的核心

▲工業互聯網業務架構

05、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

5G 作為移動通信領域的重大變革點,是當前 “新基建” 的領銜領域,此前 5G 也已經被高層定調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不管是從未來承接的產業規模,還是對新興產業所起的技術作用來看,5G 都是最值得期待的。

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可以與既有的研發設計系統、生產控制系統及服務管理系統等相結合,還可全面推動 5G與垂直行業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管理服務等生產流程的深刻變革,實現製造業從單點、局部的信息技術應用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變。

下一個風口:工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數字基建”時代的核心

按照工信部2019年11月發佈的《“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的規劃目標,到2022年,將突破一批面向工業互聯網特定需求的5G關鍵技術,“5G+工業互聯網”的產業支撐能力顯著提升;

打造5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創新載體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垂直領域“5G+工業互聯網”的先導應用,內網建設改造覆蓋10個重點行業;

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內網建設改造標杆、樣板工程,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業應用場景。

為實現該目標,2020年2月25日工信部公佈的81個示範項目中,“5G+工業互聯網”集成創新項目就有10個,涵蓋了大飛機制造、電器製造、港口管理、裝備加工等多個領域。

5G高帶寬、低時延、支持海量接入等方面的優勢,具備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的潛力。

此次疫情背景下,工業互聯網和5G一起,成為國內“新基建”投入的重點,相關建設有望提速。

特別聲明:本文部分素材來源航天智控、曉說通信、21世紀經濟報道等,由扁擔科技整理發佈,如需轉發,請註明來源與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修改、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