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从“芯”升级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从“芯”升级

昨日开工的高新IC设计产业总部基地项目效果图 成都高新区供图

注入"芯"动能

昨日集中开工的8个环电子科大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包括4个产业生态圈打造项目,2个创新生态链打造项目及2个城市功能配套打造项目,"将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为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瞄准高质量

除本次开工的项目以外,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正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项目为抓手,用更多的实物量来践行"独立成市"发展要求,助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向"3.0版本"高质、快速演进。

成都的第一支柱产业,为何是电子信息产业?源于良好的产业环境、创新土壤和政策优势--成都有世界级集成电路龙头企业,有电子信息领域双一流高校,还有宜居宜业宜商环境。

但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看来仍少些"火候"--既存在创新成果本地化不足的短板,又存在引领不足、产业生态圈不完善等问题。

如何破题?成都串起"政-校-企"资源,在功能区理念的指引下协同共治,用优势对冲短板。昨日集中开工的8个环电子科大集成电路重点项目,正是一次积极探索。

新项目

为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成都正着力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力争融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与核心,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朝着万亿级目标冲击。

集成电路研发楼宇及标准厂房项目、阳光中电智谷、森未科技功率半导体等4个产业生态圈打造项目,成电国际创新中心暨芯火双创基地、高新IC设计产业总部基地2个创新生态链打造项目及集成电路高端人才公寓、综合保税区B区改造提升2个城市功能配套打造项目。仔细盘点此次开工的项目,全部都落地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这里已经聚集规上电子信息企业120余家,包括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华为、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形成覆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与配套、系统与整机的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条。

"去年7月,我们就以英特尔、德州仪器为依托,打造了集成电路产业社区。"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开工的项目将打造创新驱动、产业高端、宜居宜业的高品质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助力提升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核心功能能级。

"公司入驻以来,成都高新区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基础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19年公司营收位列高新区IC设计企业第一位。"紫光展锐成都研究所所长陈贤亮介绍,作为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企业的一员,紫光展锐成都研究所致力于无线连接芯片、5G移动通信芯片、物联网芯片的设计研发。"此次开工项目,必将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为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特别是IC设计产业总部基地项目落地,将为IC产业提供良好的载体,有助于IC研发企业、高端人才聚集,也有助于加深与电子科大的校企合作、挖掘人才和创新资源。"

新模式

政校企协同共治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集成电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摊开地图,可见此次开工的8个项目均毗邻电子科大的天润路两侧,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范围。"我们将依托电子科大打造创新策源地,并积极促进高校与企业对接,推动研发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帮助企业攻关技术难题,提前布局新的方向,促进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实际上,近年来电子科大和成都市实施全面战略合作,在产学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引聚创新资源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其中,电子科大与成都高新区联合推动"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建设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高新-成电合创空间以及成电国际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双方还联合京东方、华为、富士康等区内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研究院等9个校企技术合作平台。据悉,成电国际创新中心计划通过3-5年的建设,汇集国家高层次人才不少于200人,完成关键技术研发不少于100项,累计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不少于500家,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此外,位于成电国际创新中心的西南首个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已与电子科大合建联合实验室,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产业服务等,构建全链条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体系,助推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次开工的项目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围绕电子科技大学展开,必将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产业实力,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表示,电子科技大学也将进一步发挥创新策源地的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就地孵化,动员海内外校友及校友企业共同导入产业项目,为把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贡献力量。

新动能

推动稳产满产 向"3.0版本"高质快速演进

一方面不断引入全新项目注入动力,一方面持续优化现有项目提产能。

如何在扎实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目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复工复产、稳产满产就起着重要作用。

走进戴尔成都工厂,这里已完全恢复了往日的节奏--没有机器轰鸣声,只见工人穿着干净,在电脑显示屏前进行人机对话;庞大的加工设备在设定好程序代码之后自动运转,产出一批批高精度、高质量的零部件……

"今年一、二月,我们的产值相比去年同期增长约3%,从目前来看全年也有增长的势头。"提到这样的成绩,戴尔成都工厂总经理张耀华直言不容易。戴尔变危机为商机,背后的秘诀就是牢牢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疫情发生后,网上教育、家庭办公等领域不断兴起,我们作为数据设备提供商,为许多企业提供了设备和产品。"张耀华说,现在还有教育机构催着订单。

"我们今年产值要翻一番!"对于今年的目标,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直言不会轻易改变。

喊出"翻一番"的口号,京东方的底气何来?"我们精准研判,不断挖掘市场潜力,目前已与部分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秦向东说,虽然疫情还未结束,但订单已接踵而来。"京东方目前已全部复工,我们有信心做到稳产满产,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截至目前,成都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复工率达到100%,人员在岗率达到90%以上,1-2月份,实现产值较去年同期增长1.9%。与此同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的产能释放也带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外贸快速增长。今年前两个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672.7亿元,在全国综保区中排名第1,同比增长19.7%。

今年是成都市创新提能年,除本次开工的项目以外,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正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项目为抓手,用更多的实物量来践行"独立成市"发展要求,助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向"3.0版本"高质、快速演进。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共有重点项目102个,总投资达737.2亿元。

本报记者 张家华 吴怡霏

原标题: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从“芯”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