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能贏年輕貌美的蕭淑妃和王皇后,關鍵不是心機深,而是李治

唐高宗從感業寺接回武則天后,原來深受唐高宗寵愛的蕭淑妃就開始失寵了。後來王皇后和蕭淑妃聯合也無濟於事,雖然唐高宗以前喜歡武則天,但是對於一個擁有三千佳麗後宮的帝王來說,武則天在佳麗群裡就沒有那麼突出了。並且王皇后和蕭淑妃比武則天要年輕貌美,為何會爭不過武則天呢?決定妃子地位的是皇帝李治,有人說李治性格懦弱,與性格強勢的武則天互補。但實際上王皇后和蕭淑妃性格也很強勢,可是李治卻不喜歡。李治以前性格懦弱,在當上皇帝后他的性格會不會發生變化?因為環境最能改變一個人。

武則天能贏年輕貌美的蕭淑妃和王皇后,關鍵不是心機深,而是李治

武則天影視形象

一、李治性格的改變

當李治還是皇子的時候,確實性格懦弱,這點也是他舅舅長孫無忌選擇支持他的理由。這之後長孫無忌一路保駕護航,幫李治登上了帝位。

李治剛登上帝位,確實對他的舅舅長孫無忌非常感激,畢竟自己本來無緣帝位,但突然獲得了這樣的驚喜,心情還是十分激動的。所以長孫無忌做什麼基本上唐高宗都是舉雙手贊成。

這一段時期也使得長孫無忌等老臣的權勢日益增長,基本上達到了“門生故吏遍天下”的程度。

但是權力是比毒品還要上癮的東西,在皇宮中高高在上的龍椅上坐久了,聽到的都是周圍太監的奉承,看到的都是身邊人的臣服和尊敬。一言可以讓無數人拼命,有時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也可以讓人感激涕零,大呼陛下聖明。在這樣的環境下,懦弱的人也會變的有信心,傲視天下。李治每日在權力的薰陶中,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宏圖偉業的理想。

武則天能贏年輕貌美的蕭淑妃和王皇后,關鍵不是心機深,而是李治

李治影視形象

但是在朝堂上,他覺得一個人不錯,想大力提拔。結果他的舅舅等一班老臣提出種種理由來拒絕,而其他大臣也都附和長孫無忌。

唐高宗便開始對以前親密的舅舅開始厭惡起來,想擴大自己的權力。這個時候王皇后、蕭淑妃、武則天對此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呢?

二、王皇后、蕭淑妃、武則天的反應

王皇后是公元628年出生,蕭淑妃雖然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但根據一般妃子的年齡要比皇后小的原則,蕭淑妃要年輕些。而武則天是公元624年出生,所以王皇后和蕭淑妃要比武則天年輕的。

然後我們看她們對於唐高宗想獨掌大權的反應都是怎樣的呢?

武則天能贏年輕貌美的蕭淑妃和王皇后,關鍵不是心機深,而是李治

王皇后影視形象

王皇后是西魏左僕射王思政的孫女,魏國公王仁祐之女。王仁祐的叔母是唐太宗的姑母同安公主。王皇后可以說是“根正苗紅”,她與長孫無忌關係匪淺。可能是由於長孫無忌的支持,王皇后做事比較隨心所欲,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奉承唐高宗,有時還不顧唐高宗的面子。這讓唐高宗很生氣,所以王皇后不得唐高宗的寵愛,因為她就像長孫無忌的影子一樣。唐高宗在朝堂上被長孫無忌丟面子,回宮後又被王皇后丟面子,所以唐高宗有了想換皇后的心思了。

蕭淑妃是被唐朝滅的南梁皇室之後,長得十分漂亮嫵媚,在加上她與長孫無忌等老臣沒有交集,所以深得唐高宗的寵愛,唐高宗把蕭淑妃視為對抗王皇后及其背後長孫無忌勢力的希望。不過蕭淑妃只是為了自己在後宮中的地位,其它的方面沒有什麼建樹,讓唐高宗十分失望。

武則天能贏年輕貌美的蕭淑妃和王皇后,關鍵不是心機深,而是李治

蕭淑妃影視形象

這時,正好王皇后為了對付蕭淑妃,讓武則天進宮。武則天再也不是之前那個鋒芒畢露的武才人了,她十四歲入宮,在李世民的身邊看盡了人情冷暖、人性醜惡,又在感業寺經歷了青燈古佛的日子。她的心境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處理事情更是左右逢源,不想以前那般強硬。

她先是感謝王皇后,藉著王皇后提供的便利,與唐高宗搭上線。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記載“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

武則天剛開始時,事事都順著唐高宗的心意,為唐高宗打擊長孫無忌等老臣勢力出謀劃策。所以唐高宗便開始獨寵武則天一人了。

而蕭淑妃不僅不改變,反而變本加厲,在唐高宗面前爭風吃醋、頤指氣使,弄得唐高宗十分不快,更加冷落蕭淑妃。

蕭淑妃非常生氣,於是聯合王皇后,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昏招。她與王皇后站在一邊,也就表明了她站在長孫無忌等老臣一邊。而長孫無忌正是唐高宗首要對付的對象。

所以最後即使武則天要成為皇后,有那麼多的反對,但是唐高宗仍然堅持,不斷尋找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最後立武則天為皇后,也成功的獨掌大權。

蕭淑妃和王皇后失敗,很多人都認為是武則天心機深,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但並不是關鍵的原因。關鍵在於決策者唐高宗,因為唐高宗李治登上皇位後,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懦弱了。他想要獨攬朝政大權,而王皇后和蕭淑妃先是目中無人,不奉承唐高宗,並且她們還站在長孫無忌一邊,惹得唐高宗不快。而一向強硬的武則天卻事事逢迎唐高宗,所以王皇后她們站在了唐高宗的對立面,失寵是必然的。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