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樊噲是連襟,臨死前為何還要執意殺他?得虧一人才得以善終

細數五千載風雨春秋,尋望千萬裡光陰長路,掀開塵封的歷史讓當年迷霧今朝開,揭去神秘的面紗讓古今豪傑為君來。

歷史浮沉,滄海一粟,在華夏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開國大將,但是他們卻很少有能夠善終的。而在劉邦時代的樊噲就差點被殺,最後得虧一人才得以善終。樊噲曾經和蕭何等人一起跟隨劉邦打天下,他驍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所以劉邦很器重他,屢次給他升官。後來官至大將軍、左丞相,而且他跟劉邦還是連襟關係,樊噲的妻子是呂后的妹妹,所以有這層關係更是深得劉邦寵信。

劉邦樊噲是連襟,臨死前為何還要執意殺他?得虧一人才得以善終

而且在項羽擺設的鴻門宴上,樊噲還捨命救了劉邦,所以樊噲不僅幫助劉邦打天下,更是劉邦的救命恩人。但是他最後竟然倒在了劉邦的刀下。但是到了劉邦臨死前執意要派人殺了樊噲。這是為什麼呢?一起去看看吧。

劉邦樊噲是連襟,臨死前為何還要執意殺他?得虧一人才得以善終

最根本的原因是劉邦的疑心太重,這是古今皇帝的一個通病。因為劉邦當時打天下,他手下有不少人才為他出謀劃策。他雖然後來登上了皇位,但是那些謀士們也為天下立下了不少功勞。更何況那些人都足智多謀,而劉邦是草根出身,所以他們的存在給劉邦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劉邦樊噲是連襟,臨死前為何還要執意殺他?得虧一人才得以善終

劉邦不僅忌憚這些謀士,更怕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怕他們哪一天起兵造反。劉邦本人出身平民,一瞬間成為了萬人敬仰的皇帝,不免會產生對權力的貪戀之心,所以只要有人觸犯他的利益,他就會很自然地想要幹掉那個人。一有風吹草動,劉邦就會疑心重重,即使聽到小人的讒言,他也會覺得那並非空穴來風。

劉邦樊噲是連襟,臨死前為何還要執意殺他?得虧一人才得以善終

韓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信當初因為有才能被劉邦破格提拔為大將軍,他也為劉邦打贏了好幾場戰役,而且很多戰役都是決定性戰役,比如垓下之戰,若不是因為韓信足智多謀,估計劉邦也不會打敗項羽,那劉邦也就當不上皇帝。但是後來他卻聽信小人的誣告,相信韓信想謀反,所以就將韓信貶為小官。結果韓信心裡不平衡,就真的謀反,最後被人告發,劉邦最後借呂后之手將他殺死了。

劉邦樊噲是連襟,臨死前為何還要執意殺他?得虧一人才得以善終

除了劉邦疑心重,還跟樊噲本人的性格有關。樊噲是一個武夫,性格直率,說話想向來都不懂得婉轉,總會當面指出劉邦的錯誤,而且經常跟劉邦吵得臉紅脖子粗的,後來有一個諸侯王起兵造反,劉邦派樊噲前去鎮壓,樊噲剛出去門,朝堂上就有小人誣陷樊噲,說他曾經說過想除掉戚夫人母子。

劉邦樊噲是連襟,臨死前為何還要執意殺他?得虧一人才得以善終

當時戚夫人是劉邦最寵愛的妃子。劉邦聽到這句話後心裡不是滋味,為了防止自己死後樊噲和呂后把控朝政,就立馬讓周勃代替樊噲,讓陳平帶兵殺死樊噲。幸運的是,陳平還沒來得及殺死樊噲,劉邦就駕崩了,呂后便命人將樊噲釋放了,樊噲這次真是有驚無險,最後樊噲也是劉邦手下稍有能善終的人了,這得虧了呂后這一層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