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教育”讓家長沒了權威,害了多少孩子,別再這樣做了

有一次逛街去玩具店給孩子買東西,開玩具店的時候看見了一個男孩兒和一個媽媽,這個男孩大概34歲左右。在玩具店的時候,媽媽和男孩約定:只能買一件東西。但是,男孩就看上了兩樣東西,在看上了這兩樣東西,男孩直接跟媽媽說想把這兩件都買了,但是當時媽媽的表情是非常不開心的。

“溫情教育”讓家長沒了權威,害了多少孩子,別再這樣做了

媽媽:進玩具店的時候已經說好了只能買一樣!

小男孩:那是為什麼呀?為什麼不兩樣一起買了呢?這兩個東西我都是非常喜歡的…

小男孩兒說了很多,媽媽也是非常生氣有情緒的,並且最後跟孩子說:一切都是媽媽說了算,即使這個小男孩哭了,媽媽也沒有妥協,拿了其中一輛車就走了。

現在有很多人都說,如果直接對孩子說:媽媽說了算這句話,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變得更加叛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正處於叛逆時期,所以無論跟孩子說什麼他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很多的家庭當中在面對孩子出現任何情況的時候都會選擇用溫柔的方式去對待。在教育方法當中有一種是“溫情主義”,現在很多的家庭當中都有這種情況。

很多的媽媽的心裡是希望能夠做孩子的好朋友,所以什麼事情都依從著孩子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去出發,可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反倒是讓家庭變得更加的混亂,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也會導致孩子受到傷害。

“溫情教育”讓家長沒了權威,害了多少孩子,別再這樣做了

做孩子的好朋友未必是好

一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說過:想要做孩子的好朋友這種方法是沒有實現的可能,因為在嘗試的過程當中會有很多的問題出現,如果父母想要做還是好朋友,那麼就不是孩子的父母,最終的結果就是當抱孩子的父母同時也不能做成孩子的朋友。

因為為人父母最大的一個責任就是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心智成熟的正常人,而如果跟孩子變成朋友,那麼孩子就會變得心智不成熟。

所以也作為父母一定要記住孩子任何的行為父母都是要承擔的,如果教育不好所有的後果都是父母承擔,所以有了孩子以後父母還是要有一定的威懾力和權利的。

就比如,作為一個公司的老闆是要承擔公司的成本還有發展的,必須能夠有指揮員工的權利和權威。

如果家長選擇給孩子做個朋友,那麼就相當於在孩子面前沒有了權威,因為朋友跟朋友之間是平等的,在這種關係當中,孩子就會變得有些驕傲難以管教,就沒有辦法完成家長應負的責任和教育,在選擇平等的時候就不能選擇專制,這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迷茫,更加的難以管教。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要有一定的權威就不能跟孩子做朋友。

“溫情教育”讓家長沒了權威,害了多少孩子,別再這樣做了

事事都跟孩子商量,是沒有辦法教育他的

有很多的家長現在都採取尊重孩子的這種教育方式,所以孩子在出現什麼問題的時候首先會選擇用好的語氣去跟孩子溝通。

比如:到了睡覺時間咱們睡覺好不好?隨之而來的是孩子的不願意,甚至是孩子會直接拒絕說:不好!很多家長經常這樣對被孩子拒絕。

也有很多的家長會直接的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對於家長講的所有道理孩子就跟沒聽見一樣,還是自己玩自己,開心是最重要的。

有很多的時候家長用商量或者是溝通的語氣跟孩子去說,很有可能會讓孩子認為:家長說的事情並不是認真的,所以說的這些話也並不一定要去做。對於兩三歲的孩子而言正處於叛逆的時期,如果家長用疑問的語氣去面對孩子,孩子直接的反應肯定就是拒絕的。

如果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都是很好很溫柔的語氣的時候,比如:不可以在沙發上亂蹦亂跳,這樣做媽媽會非常的擔心,媽媽會非常的心疼等等!

“溫情教育”讓家長沒了權威,害了多少孩子,別再這樣做了

當孩子聽到這樣話的時候,在他的腦海當中回應的只是媽媽、心疼或者是沙發等詞語,並不能夠真正的去理解媽媽說的是什麼。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出發,選擇用溫情教育的方式,可是這種方式卻比較片面,很多的家長都被誤導了,忘記了再用溫情教育的時候還要有堅定和管教。

如果少了這些東西只顧著考慮孩子的感受,那麼在孩子面前家長是沒有任何威嚴的,很多的事情孩子是不會聽的,在家長坐進指定的時候孩子也不會去實行,如果沒有正面的正確的管教,只會讓孩子越走越遠。所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律、建立家長的威信是非常重要的。

在孩子2~3歲的時候家長要樹立威信

孩子在兩歲前,思維是比較緩慢,任何的事情都要家長去幫助,這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就是自己也是家庭當中所有人的中心,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主人,在心理學上將這種錯覺稱為全能自戀。

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他這種心理就會受到家長的挑戰,因為這時候起孩子做一些出格的事情父母就會管著,漸漸的孩子就感覺自己並不是所有人的主人,父母也就開始有了權威。孩子這種自戀也就會消失。

但是如果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父母仍然沒有樹立自己的權威,孩子就會開始缺少管教,這種字典仍然存在,慢慢孩子就會變得沒有任何責任感以及對任何事情都毫不在意。所以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這種權威是要樹立起來的。

“溫情教育”讓家長沒了權威,害了多少孩子,別再這樣做了

想要更好的去建立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有規矩

有很多的孩子總是用哭鬧的方式去威脅父母,是因為他知道父母的規矩是可以破壞掉的,可以改掉的。

比如:在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的時候,他撒潑打滾就能夠得到。在孩子玩手機看電視的時候,家長突然間的制止,他還想看,只要哭家長就會妥協等等。

總是這樣就會導致在孩子面前家長是沒有任何的威嚴,建立的任何規矩都是可以破壞掉的。

有很多的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是沒有任何辦法的,所以也沒有辦法去堅定的去執行自己所立的規矩。

家長在這方面一定不要隨意妥協,一定要有“我是家長,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你的規矩不能破”這種堅定的態度,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權威。

“溫情教育”讓家長沒了權威,害了多少孩子,別再這樣做了

第二、該嚴肅的時候不可以溫柔

孩子是可以從家長的一些表情還有語氣當中判斷出自己接下來該怎麼做,有很多的時候家長太過於溫柔,特別是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如果持續的溫柔,孩子是能夠感覺到,他是能夠明白,如果在嚴肅的時候家長過於的溫柔,會導致孩子更加的得寸進尺。

第三、重視對孩子的承諾

有很多的家長由於沒有太多的時間,在孩子考試考好的時候會給他立下承諾,或者是會跟孩子說某天帶她去哪裡,但是因為自己沒有時間,說出的諾言沒有辦法兌現,那就會導致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作為父母要言傳身教,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為自己立下的誓言一定要完成。

當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意識到家長是有權威的,意識到家長才是真正主人的時候,他才會有所收斂。

家長也就更好管教孩子,而溫情教育只會讓孩子變得不老實,跟孩子做朋友這種方法是實現不了的,所以家長的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