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砖家"对阵过招

在这个无奇不有的世界,专家很多,"砖家"也不少。

有幸的是,本人曾在一个诗歌群里,与一"对联砖家"对阵,过过招。

对阵的主题是:在对联中,形容词可不可以与动词对仗?

这本不是个问题,但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偏偏会纠缠成一个问题。

时间回到2019年12月,"今日头条"搞了一个"头条国风征联"活动。其中,有一个出句是"松窗高卧幽音伴"。


和


在"诗歌作者交流群"中,群友"闲步云峰+人生咏叹"应对如下:

出句:松窗高卧幽音伴,

对句:花径冷看孤影寒。

《XX楹联》编辑凌女士对"闲步云峰+人生咏叹"说:"你的'花径'为啥不是'闲行'要'冷看',出句'伴'是相伴作伴的意思,动词,你对句'寒'是形容词。"

凌编辑大概忘记《联律通则》第十一条的内容了:"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一、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本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我向闲步先生和凌编辑指出:

这一联挺好的啊。

看,读kān,是合联律的(这是诗词楹联的"两读"现象)。

"孤影寒"对"幽音伴"也没问题,形容词不能对动词,说法欠妥;

"冷看孤影寒"也可,没问题,冷看,冷眼看。


和


凌女士见之,很不以为然,说:"形容词怎么可以对动词呢?不要不懂装懂。"

占据《XX楹联》编辑位置的凌女士自然是比吾辈更有话语权的,也更能混肴视听。没有办法,我只能用事实说话,列举出唐诗中形容词对动词的例子,发到群里:

例一、綦毋潜《茅山洞口》:

方随地脉转,稍觉水晶寒。

"转",动词;"寒",形容词。

例二、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动",动词;"寒",形容词。


和


凌编辑大概是看懂了,但是忽然灵感爆发,说:"那是诗,这是联。"意思是说,诗中形容词可以对动词,对联中不能以形容词对动词。

我很佩服凌编辑的强词夺理,不是见过大世面且愚弄过作者的编辑,是做不到在一百多号人的众目睽睽之下,犹能这么振振有词的。无奈,我只能再找对联中的实例来证明其说法的错误。于是,我马上搜找三个对联中形容词对动词的例子,发到群里:

例一、康熙《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激",动词;"寒",形容词。

例二、赵藩《题云南剑川海云居》

松声如雨寒侵榻,海气非云湿到楼。

"寒",形容词;"湿",动词。

例三、辽宁锦州城隍庙

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

"愧",动词;"寒",形容词。

事实胜于雄辩。至此,形容词是否能对动词的争论,应该可以结束了吧。但是,令人尊敬的凌编辑竟然还有一套说辞:"对联跟律诗中的对仗句本来就不同啊。"大概觉得这说法有漏洞,后来又补充说:"如果放到长联中,这些都不是问题。短联,尤其

初学者还是按部就班的来吧。"意思是说,形容词对动词在长联中可以,但是短联不行;如果是短联的话,老手可以,初学者不可以。我实在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一个专业杂志社的编辑,竟然逻辑混乱到这种程度!没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霸气,谁敢如此嚷嚷啊。如果是一个对联"小白",也许早就被"对联砖家"的这几块砖砸昏头了。幸好,我不是"小白",头脑很清醒。


和


没过一会儿,忽然话风陡转:"不是你的句子,你说,你跟我急啥?我真是奇怪啊!"凌编辑转移话题了。这样的歪怪,不知是撒娇,还是发狠。总之,越发不在理路上了。

学术讨论,本不关乎是不是自己的事情。关键是要把事理搞清楚。有个叫"娃娃"的跟屁虫,这时也跳出来,给凌编辑助威:"孙武空(笔者案:应该是"孙悟空")一眼就洞穿妖怪举止。"并似乎在教训我:"虚心使人进步,目空一切太短浅。"对这样的人,我本可以不屑一顾的。但是我依然保持一颗慈悲心,提醒她注意别写错别字,并顺便点拨一下:"要会'悟',不要动'武'!"

整个过程,有点像争意气的斗嘴,但是,真理实在是在辩论中凸显明了起来的。不知读者诸君看完热闹以后,能"悟"否?

辩论似乎结束了,但是与"对联砖家"的对阵和过招还没有结束。

凌编辑借着迎春对联之机,在群里说:"第一、二联说了一兽一禽,今日说XX。"朋友对我说:"这分明就是指桑骂槐。"我过去看看,所谓"对联砖家"出的上联,第一个不过是把别人的"春风南国来新燕,旭日东方起大鹏"偷换成"春风院落来新燕"而已,格局一下子小了许多;至于第二个"欣酿奇香勾玉鼠"实在也蹩脚得很,不值得置评。所谓的"一禽一兽",燕鼠而已,与他人何干。这个水平还要好为人师,自我感觉真是良好得可以。

朋友很不服气,要我撰写对联讽刺一下。我觉得,对阵过招确实该有一个收尾,于是我贡献两副对联:

本无点石成金手,偏有移花接木心。

鹦鹉能言唯学舌,凤凰昂首自横空。


和


这第二联,我也毫不客气地自诩为"凤凰"。

这就是我和"对联砖家"对阵过招的全过程,写出来只是提醒初学者小心,不要被"砖家"乱飞的砖头砸着脑袋而已,并无炫耀之意。此后,我便很少进那个群,也极少与"对联砖家"碰面。


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