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文/金鷹報·新湖南社區頻道記者 王薇

  3月 6日,我留守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的第42天,所居小區全封閉管理的第19天,我開始羨慕那些正常上班的人,包括每天忙得屁股不沾凳,平均三四個小時才回一個微信表情的發小。發小是社區工作人員,已經連續工作了40多天。所以我決定也去小區所在的國慶社區居委會轉轉,想沾沾基層的煙火氣,順便記錄那裡最動人的凡人“疫”事。

  國慶社區位於監利城區中心,轄6個居民小組,面積1.12平方公里,10個網格區, 6615戶,2.3萬餘人。社區商戶店鋪雲集,外來人口眾多,人員往來複雜,疫情防控壓力非常大。

  國慶社區共設34道關卡。茶庵小區是國慶社區10個網格小區之一,屬無圍牆、無物業的臨街獨棟小區,共有住戶1283戶、居民2945人。摸排出返鄉人員78人,其中武漢返鄉人員59人。其中,茶庵小區糧貿東路散戶居民點更因無一感染病例,成為全縣防控工作示範點,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

記者在疫區 | 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茶庵小區疫情防控點駐點值班人員由1名社區網格員、1名協警、三名志願者和一名村醫組成。社區書記周建忠(左四)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每天都巡邏在社區各個關卡上,做到每個關卡嚴防死守。

記者在疫區 | 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我是黨員,讓我上;我是軍人,召必回!值此國家危難之際,特申請到抗疫一線作戰,並鄭重承諾:不計報酬,不怕犧牲……”正當周建忠為防疫力量不足而犯難之時,一份摁有社區10餘名退役軍人鮮紅手印的“請戰書”送到他的手中。

記者在疫區 | 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負責茶庵小區的網格員龔瑾瑜(右一)在給居民送生活物資,“我們建了一個居民群,他們需要購糧食、米、面、油,在群裡下單了以後我們兩到三天配送一次,給他們逐一配送到戶。”90後的龔瑾瑜負責300多戶居民的生活物質,從蔬菜、食品到藥品,每兩天他都會按照居民的需求,梳理出一張長長的清單,充當“代購員”的角色,集中在超市採購後送到小區門口,解決居民生活物資問題。

記者在疫區 | 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為提高“代購”效率,許多年輕幹部和志願者爭當“代購員”,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記者在疫區 | 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駐守在疫情防控點的志願者為監利一中的老師胡燁(左)說,2月15日後,基本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0點,一整天精神都會處於高中集中狀態,他笑著說幸好自己是體育老師。

記者在疫區 | 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小區內有位八旬的腎衰竭患者,每兩天都需要去醫院做一次透析。測量體溫正常後,志願者李琪為搬開關卡前障礙,方便患者出行。

記者在疫區 | 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網格員魯珊和兩名志願者給小區居民送生活物資,魯珊說只要是居民合理的要求,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滿足。

記者在疫區 | 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黨員沒有級別,我要和同志們一樣到一線去,到戰‘疫’最需要的地方去!”2月6日,主動到社區請求分配任務的荊州市政協黨員幹部趙艾青,聽說社區考慮他是一名縣級領導幹部,準備照顧性就近安排在機關“靈活”值班時,他著急地找到周建忠說出了上述一番話。最後,趙艾青“如願以償”地到了荊楚名居小區、國慶小區帶班值守。一頂小紅帽、一件紅馬甲、一輛破舊自行車成了他的標配。值守服務、宣傳勸導有他忙碌的身影;上門登記、信息摸排有他熱情的服務;衛生消毒、執勤巡查有他堅定的步伐。為加強人員出入管理和小區保潔,他安排物業製作了“兩天一戶一人”出入通行證,在小區門口擺放便於鞋底消毒的“消毒盤”,帶領值班人員用廢舊自行車輪胎密封小區窨井蓋,徹底消除衛生死角。

記者在疫區 | 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社區給居民配發免費蔬菜。

記者在疫區 | 每一個“奇蹟”背後,都有一群平民英雄的身影

  兩名志願者在防疫一線現場鄭重地寫下入黨申請書。

  截至3月6日24時,湖北省監利縣連續十天無新增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防疫正關鍵,那些感人的戰“疫”故事還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