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詩歌晦澀了千年」他不想說,不願說,不能說......

他的詩歌為什麼晦澀難懂?


「他的詩歌晦澀了千年」他不想說,不願說,不能說......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商隱詩歌的婉約幽深、靜謐浪漫、悲愴悽美,其詩歌意境是我們寫現代抒情詩歌學習的典範之一!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的詩歌內容豐富,師承極廣,繼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託手法,阮籍旨趣遙深、難以情測的風格,杜甫的憂國傷時的精神和沉鬱頓挫的詩風,韓愈的雄奇橫放,李賀的幽冷奇豔,六朝詩歌的精工穠麗,以及民歌的清新流麗。(筆有千秋業語)


「他的詩歌晦澀了千年」他不想說,不願說,不能說......


這首【夜雨寄北】

即興寫來,語言樸實,遣詞、造句、修辭天然去雕飾,迴環往復,極度抒情!

整首詩歌都圍繞著雨,卻寫出了愁!這就是李商隱詩歌一貫的風格,這與其跌宕起伏、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他不想說,不願說,更不能說,甚至一顆靈魂無處可安放!


「他的詩歌晦澀了千年」他不想說,不願說,不能說......


這就讓我們想起詩中的“君問歸期未有期”中,此處的“君”一般認為是李商隱夫人,也有許多研究者認為不一定是其夫人,應該是李商隱志同道合的兄弟(有指溫庭筠)。

李商隱才華橫溢,然而其一生卻十分坎坷曲折,可以說是不幸的。這就導致了其詩歌的婉約暗示、意象的晦澀,我個人認為,他寫“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這一句,蘊含著極其複雜的情感。千言萬語,無從說起,縱有千般無奈,卻無言以對,問天下誰是知己?!

這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既是回覆他人,更是自我的應答。通俗歌手齊秦有一句歌詞“你問我何時歸故里,我也輕聲問自己”,唱的就是這種複雜彷徨的心情。


「他的詩歌晦澀了千年」他不想說,不願說,不能說......


“巴山夜雨漲秋池”,巴山夜雨,就是因為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秋雨綿綿,把池水都漲滿了。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瀰漫於巴山的夜空。

值得注意的是,秋天通常不可能暴雨連綿不斷,更不可能漲滿了秋池,李商隱用誇張的手法,極度抒情,似乎秋池裡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最後一句“卻話巴山夜雨時”,與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運用了重複句意,非李商隱不能把握!再次出現的“巴山夜雨”,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說,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寫情,那麼這一句的“巴山夜雨”卻是以情寫景。這種迴環往復,正是李商隱當時心境的關照與投射。

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裡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李商隱用“共剪西窗燭”把一種美好的嚮往表現得淋漓盡致,卻餘味悠長!


「他的詩歌晦澀了千年」他不想說,不願說,不能說......


短短四行詩,李商隱卻寫盡了個人情緒的跌宕起伏,寫盡了人生的無盡失落惆悵與萬般無奈的期待嚮往。李商隱才是現代朦朧詩歌的開山鼻祖,意象深邃瑰麗、深婉柔碧、輕若飛絮、瘦比遊絲。

因此,我想說,其實李商隱確實是抒情高手,該晦澀時就深藏不露,該噴發時就一瀉千里,甚至剖開鮮活跳動的心臟展露無遺!這與我們現代一些詩人動不動“淚流滿面”、“春暖花開”或“睡你”相比,無比深刻、內斂、沉鬱、寧靜!(冷雁,別號信陵君,獨愛長天莊子,沉醉戰國煙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