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能在吴蜀两国成死仇的情况下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MiSS文


偷袭荆州杀关羽,火烧夷陵灭刘备,孙权在这一段时间里,可谓是得罪透了自己的这位盟友。他不仅夺取了刘备集团的荆州重地,而且将关羽的脑袋割了送给了曹操,将刘备大军杀了个片甲不留,导致刘备郁郁而终。

在这种情况下,孙刘联盟还有可能重新建立起来吗?如果是两家人之间如此争斗,那是绝对不可能重新联合的,但是孙刘两家是两大集团,是两个诸侯国,考虑层面就完全不同了。

01孙权有重新结盟的迫切希望。

孙权做了这么多对不起盟友的事情,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其实很简单,先把肉吃到嘴边,到时候该道歉道歉,该挨揍挨揍,至于肉嘛,想让我吐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了。

他也曾经担心刘备会举国亲征,到时候孙权还真的没办法对抗。所以孙权为此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 首先,孙权将关羽的脑袋送给了曹操。他的意思很明确,这脑袋是曹操让我砍的,我孙权不过是曹操手下的一个打手,希望以此转移祸水,导致曹刘两家斗争,他坐收渔翁之利。
  2. 其次,孙权将都城迁移到武昌地区。从建康到武昌,这是把自己和整个东吴朝廷的身家性命,全都放到了前线。意思很明白,如果打起仗来,荆州没了那东吴也就亡国了,这是为了激励大家的士气。
  3. 再者,孙权不断写信给刘备,一边打算归还荆州,一边打算把妹妹重新送回去。目的很简单,不是真心这么做,而是为了让刘备的身边人觉得事情可以缓和,
    继而劝告刘备不要东征,以此分散刘备军心。军心不齐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这么一系列操作以后,孙权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与刘备厮杀了,结果我们都知道,陆逊火烧连营,刘备惨败而归。

此后的孙权再次担惊受怕了起来,因为曹丕大军反其道而行之,不打衰败的蜀汉,反而朝着东吴杀了过来。

夏四月,权群臣劝即尊号,权不许。刘备薨于白帝。五月,曲阿言甘露降。先是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糜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宗。冬十一月,蜀使中郎将邓芝来聘。---《三国志》

30万大军分为四路杀向刚刚夷陵获胜的东吴,即使这一仗孙权答应了,可是他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没有曹魏强大。唯有与刘禅结盟,才可能化解这种危机。

所以孙权是发自肺腑想要重新结盟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孙权不愿意,诸葛亮就算是说破天,也不可能达成结盟。

02诸葛亮深知蜀汉实力衰败,为求存活只能选择结盟。

刘备集团在荆州丢失之前,达到了巅峰状态,刘备坐拥荆州、益州、上三郡、汉中等地。可巅峰之后,迅速滑坡,至少出现了三大损失。

  1. 第一,关羽把荆州给弄丢了。关羽在荆州蛰伏了6年半的时间,迫切希望建功立业。所以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北伐,结果被孙权从后面偷袭,从而丢了性命,又丢了荆州。
  2. 第二,刘备夷陵之战,损失惨重。关羽被杀,紧接着张飞被杀。刘备再也无法忍耐,必须要找东吴算账。所以他不顾赵云等人的劝告,直奔荆州而去,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损失惨重。
  3. 第三,刘备的义子刘封丢了上三郡。在打下汉中的同时,刘封和孟达还夺取了上三郡。可惜关羽被杀,孟达投降曹丕,刘封支撑不住,把上三郡给丢了,回来就被刘备宰了。

这么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刘备集团这一段时间,相继丢了荆州、上三郡的土地,以及大量将士们的性命。损失惨重之下,蜀汉内部又爆发了大量的起义,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根本不服气刘禅和诸葛亮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想要保住蜀汉集团,就必须要做出让步和妥协。与曹魏交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曹魏篡汉,是原则上的敌人。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

而与孙权交好,倒是有可能的,毕竟孙刘联盟曾经也是国策。虽然与孙权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是诸葛亮和刘禅选择了忍耐,为了存活下去,这也是无奈之举。

03诸葛亮承认二帝并存,缓和了不可缓和的矛盾。

刘禅继承皇位,成为了蜀汉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但是实权在诸葛亮手里。不得不说,诸葛亮的气魄是很少有人能够比肩的。

孙权是抢了你的地盘,杀了你的将领,顺道还害死了你的皇帝。可是诸葛亮依旧选择一再忍让,最终再次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关系。

但是不久以后,新的情况再次出现了。孙权这个人一直在挑战诸葛亮的底线,绝对是不怀好意的,他公然称帝的消息传入了蜀汉。

蜀汉一直以自己为正统,过去臣子们接受东吴这个盟友,那是因为东吴好歹没有像曹魏那样公然篡汉。

可是现在不同了,孙权本人也篡汉自立了,这一突发状况,诸葛亮到底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必须要膜拜一下。

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进爵加赏。初,兴平中,吴中童谣曰“黄金车,班兰耳,闿昌门,出天子”五月,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三国志》

诸葛亮不仅没有表示反对,而且派人前去送礼表示祝贺。诸葛亮的意思是,承认二帝并存的情况,并且打算与孙权中分天下。

很多蜀汉大臣表示不能接受,因为他们之所以如此团结,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正统,可是现在这个正统不仅成了最弱小的,而且还要公然认可其他人的篡逆行为。

不过诸葛亮采取高压政策,强行表达了这一态度,久而久之,蜀汉臣民也就承认了这一事实。孙权感佩诸葛亮的胸襟,与蜀汉再也没有矛盾纠纷。

总结:挽狂澜于既倒,说的可能就是诸葛亮吧。

刘备败亡以后,刘禅的实际控制范围有多大呢?其实很小很小,除了没什么人的汉中郡,只有成都城周围的一点地盘。南方大部分地区都相继独立了。

诸葛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委曲求全,那么刘备这么多年的努力,可就付之东流了。所以蜀汉的重建,完全是诸葛亮一手促成的。

他一方面平定内部起义,一方面处理外交事务,与东吴交好。这才使得蜀汉有了喘息之机。后世那些专家说诸葛亮类比曹操这样的权臣简直没有良心可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江湖小晓生



历史逗你玩


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张飞死,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白帝城托孤。是吴蜀成为死仇的原因。但是逝去的人已经去了,活着的人要想办法活的更好的。那究竟是什么促成二次联盟呢?

1.首先当时形势上看就魏蜀吴来说,魏国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大大强于蜀,吴两国。

蜀吴任何一国单独出来都不是曹魏敌手,只有双方合作起来,才可以抗衡曹魏,然而曹魏完全有实力一家打他们两家。所以矛盾分主次,敌人也分主次,联合不太厉害的敌人去打击厉害的敌人是乱世生存与发展的道理,这一点蜀国吴国的领导们都是明白的。出于现实考虑,暂时搁置彼此恩怨,联手寻求生存与发展是必然趋势,形势使然。


2.东吴的孙权也认识到与蜀汉合作的稳定度明显优于曹魏,更符合彼此利益。

东吴已经拿回荆州,而且刘备打东吴在夷陵之战中失败,曹丕去告诉孙权一起攻蜀,但是孙权心知肚明,知道蜀国被收拾完了下一个就该自己,所以决定联蜀攻曹。蜀国派邓芝出使东吴,东吴也派出了张温入川献礼。重归于好!


3.蜀汉的宗旨是北伐,就算孙权只观望也可让蜀汉东方无忧,魏国则需分兵

魏国一方面担心孙权打合肥等地,又要防止诸葛亮北伐,就不会倾一国之力,灭掉蜀国或者吴国任意一个国家,腾出手再去收拾另外一个国家。其实吴蜀关系更像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方灭亡,另一方势必就是案板上的肉,这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再者因为刘备在战败后已经和孙权讲和了,他们俩本来就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当时有这么一段话‘’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孙权当时很害怕,所以主动求和了,刘备都已经允许,那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没必要抗命。


所以孙权和诸葛亮都能明白,要想活的更加长久,只有放下仇恨,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有李行天下


汉中之战后,刘备稳固了在益州的势力,之后得以顺利称帝,而之后的襄樊之战,前期虽然称得上是气势如虹,关羽更是因此而威震华夏,但之后却是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这也就引起了之后的夷陵之战,当然至于夷陵之战的发动是为了给关羽报仇,还是为了争夺对荆州的控制权,咱们这里先不提,对于这一战的结果,刘备大败退守白帝城,最终刘备在白帝城郁郁而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孙刘两家可以说是深仇大恨了,那么之后孙刘联盟为什么还能重新建立起来呢?

对“隆中对”战略的执行

这里就要先说一下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了,“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可以说最初诸葛亮为刘备所提出的战略就是占据益州、荆州等地,东联孙吴得以发展,而在天下有变之际,则是可以从荆州、秦川等地出兵,这样得以谋求天下。而其中的天下有变,在我看来则是曹魏对某一方发动战争,或者说是孙吴对曹发动战争,那么蜀汉趁机谋天下。但是襄樊之战与夷陵之战的爆发,则是违背了最初的战略方针的,夷陵兵败更是雪上加霜,蜀汉需要稳定的发展,休养生息,而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能多方结仇,联合孙吴是最好的选择。

诸葛亮临危受命

《出师表》里那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以说是哦对当时形势的最好说明,刘备七十万大军兵败,后郁郁而亡白帝城托孤,这一时期的曹魏则是虎视眈眈,蜀汉需要时间休养生息,而在夷陵之战后,曹丕伐吴也迫使孙吴需要盟友,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促成与孙吴的联合是最有效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三足鼎立,注定了一方过强会造成另外两方的联盟

对于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的实力,想来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其中曹魏实力最为强盛,其次是孙吴,最后才是蜀汉。曹魏方面,这时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是却留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地盘足够大,士兵、将领、谋士的储备量更是其他两方所不能比拟的。

而江东方面,虽然收服了山越,以及远在南端的交州,但总体实力还是不足以抵抗曹魏的,可江东好在还有长江天险。至于蜀汉方面,经过了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再加上南方的孟获叛乱,让蜀汉头疼不已。因此,尽管吴蜀两国有了很深的仇恨,但优秀的政治家在某种程度上都会选择最优的利益。

综上所述,不管是出于对“隆中对”的执行,还是对抗曹魏,吴蜀两国只能再次联盟,才能够不给曹魏可趁之机,总之在国家利益面前,一切个人恩怨都微不足道。


释心001


简单来说,形势比人强。

夷陵之战后,刘备是不可能灭掉东吴了,孙权却考虑过要不要乘胜追击,但是一看形势,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曹丕的反应虽然慢了点,在夷陵之战时接受孙权的称臣,给了孙权跟刘备掐架的机会,而不是趁机下手,但他也不傻,反应过来后就要出手教训东吴。

魏蜀吴说是三分天下,可曹魏的体量完全可以一挑二,而蜀汉和东吴单挑曹魏都够呛,更别提加上另外一家。

曹丕的这次南征没能对东吴造成多大的伤害,但也足以给孙权敲响警钟,两弱相争,得利的只会是强者,这种教训,体会一次就够了。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载: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

根据记载,孙权首先伸出橄榄枝,在公元222年末派人求和,刘备同意了,双方开始恢复外交往来。不过此时刘备已经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光,跟孙权讲和已经是他的极限,跟孙权再度联盟?他没那功夫也没那心思。

223年四月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了蜀汉的实权人物,要不要跟东吴联盟这种国家大事,被摆上了他的案桌。

从隆中对起,诸葛亮的外交主张一直都是“联吴抗曹”,尤其是此时,蜀汉最主要的目标是北伐,绝不能把有限的国力投入到攻打东吴这种鹬蚌相争的事情上面。

为此,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而邓芝在和孙权的会面中,明确解释了吴蜀联盟的特性。

《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载: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无论是孙权还是诸葛亮,对吴蜀联盟的本质都是心知肚明的,毕竟孙权已经背过一次盟了,再度联合只是形势所逼,这种联盟只是权宜之计,要是北伐成功,双方势必要开打!

如此脆弱的联盟,甚至在北伐全无进展之时就险些破裂,那就是孙权的称帝之举。

蜀汉的立国舆论是曹丕篡了汉朝,自己继承汉统,剿灭汉贼为蜀汉第一要务,可现在孙权也称帝了,也成了汉贼,汉怎能与贼相结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也是废了不少力气,写出一篇《绝盟好议》,分析厉害,告诉蜀汉君臣:形势比人强,为了抗魏,汉也只得暂时与贼结盟。

《汉晋春秋》载:“若就其不动而睦於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僣之罪,未宜明也。”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

诸葛亮从国家利益出发,指出吴蜀联盟存在的必要性,就算东吴不出力,可只要他们存在,曹魏就得分兵驻守东部,蜀汉也可以全力北伐,于是这场争议最终以汉为贼祝贺而告终,吴蜀联盟也一直延续到了蜀汉灭亡,因为蜀汉一直没能北伐成功。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问题,用那句已经被用烂了但是却依然是真理的名言就可以概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永远的只有利益。

很多人觉得刘备打孙权是失策,其实未必。刘备在战争中所犯下的问题,更多的是战术上的问题,而非战略上的问题。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换成你当蜀汉皇帝,你也忍不了——荆州的丢失绝不仅是关羽一人的死亡,更意味着国家一半的国土、人口和税赋来源的沦陷。如果就这么一口气吞下去,你还怎么当这个老大?

因此,刘备的问题在于他战争的发动或许过于贸然,而且架势拉得太大,最终扯着淡了。但是作为一个军事集团乃至一个国家,吃了这么大的亏,你让它完全不表态,那确实太不可能了。

那么在夷陵之战惨败以后,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刻和孙权修复关系呢?也很好解释,还是利益问题。

蜀汉本身根基就不甚牢靠,在三年内连打两场大败仗、皇帝都死在了永安的条件下,其内外环境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出师表》里那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不仅是在形容二十一年前的荆州之战,用来体现猇亭之战后的蜀汉局势也未尝不可。

在这个时候,如果诸葛亮再头铁着要和孙吴决一死战,那就不仅仅是不识时务的问题,是根本没有政治头脑了。作为国家的执政,他能做的只有和孙权结好(和曹魏没这个可能),好好休养生息。

那么孙权为什么就同意和蜀汉修好呢?原因也很简单,尽管孙吴的实力已经超过蜀汉一截,但是在曹魏面前还是个铁弟弟。而就在夷陵之战结束后不久,曹丕就派出三路大军进攻孙权。面对这样的局面,孙权也不能托大,必须保证自己西部边境的稳定。

因此,两个三国时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就在刘备死后迅速达成一致,实现了吴蜀两国之间四十年的和平局面。



青言论史


某事在人,成事在天,在看孔明口才!

话说,诸葛亮为了阻止曹操的大军进攻,就出使江东去联合孙权共同阻挡曹操。在拜见孙权之前的时候,诸葛亮被安排在大堂里,跟江东的一众文武百官先见个面。其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江东的这些人很多是不愿意听诸葛亮的,从内心里是不愿意跟曹操作对,并且他们还有投降曹操的意思,现在知道曹操的意图,故意挑起事端,想要让诸葛亮知难而退。

不曾想,诸葛亮何许人也,在大堂内竟然镇定从容,把二十多人的文武官员团队用论辩的方式打的他们落花流水。尤其是反驳的张昭更是没说一句话,驳的众人有的默然无语,也有满面羞愧的,还有不能对的,也有语塞的,还有低头不语的,让这些主张投降曹操的理屈词穷,诸葛亮是出尽了风头呀。

这段影视作品很精彩,不少人都看了好几遍,但是从史书里却并没有这一段的记录,更有甚者说是虚构的这一部分,那对于这一部分的描述,有没有来由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诸葛亮当时出使去东吴的原因很明确,就是因为刘备势单力薄,在当阳失败了,眼看着无家可归了,所以诸葛亮就到了东吴搬救援来了。诸葛亮刚到东吴,因为孙权也是一个心有雄才大略的人,孙权很着急想了解一些曹操的战事情况,然后就直接接见诸葛亮,也就没有诸葛亮先是在大堂见文武百官的说法了。

诸葛亮开始先是劝说孙权放弃吧,还说曹操大军压境,如果不能与曹操抗衡,还说尽早投降吧。假如你孙权投降的话,向曹操俯首称臣,以后也不会有什么祸患了,自己守着江东这一亩三分地,也能过个潇洒的小日子,也就是咱们民间说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孙权这大丈夫听了诸葛亮的这话,岂能善罢甘休,不料却中了诸葛亮的激将法。

然后孙权决定,下决心举全吴之地,率十万精兵与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江东的情况也很复杂,有想战的,也有想和的,像张昭这样的重臣他们认为是无法与曹军抗衡的,主张投降曹操。由于诸葛亮的大局观,分析了曹孙刘三家的形势,加上对战争前景的预测,也是鼓舞了孙权的,然后又在青年才俊的周瑜,鲁肃等人的劝说下,孙权才坚定了共同抗曹的决心。


夏季天空任鸟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到今,这句话被不断的重复着,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张仪剧照

秦国张仪玩的“合纵连横”,其本质就是利益的交换和平衡,是国与国之间,为了利益放弃争端的最好案例,经过大汉四百年的历史积淀,这种方法已经沁入到东汉末年所有人的骨子里面,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士人,四书五经给他建立了国家的框架,先秦的典故让他明白,所有的利益团体都是为自己利益而战斗,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只有没有足够的利益罢了!

吴蜀两国之间的矛盾,从赤壁之战开始,两国因为赤壁之战后的分账不均,导致东吴和蜀国利益矛盾开始加剧,尤其是周瑜在其中添油加醋,让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升级,东吴一直想从荆州拿回属于自己的利益,但是忌惮刘备集团的势力,在地形和外围部队上东吴不占优势,因此导致这个问题在不断的演化,东吴先后让鲁肃三次索要荆州,还采用周瑜的办法,用孙权的妹妹来骗刘备结婚,以此来要挟刘备集团归还荆州,但是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

孙权和东吴的矛盾爆发点出现在樊城之战,东吴大都督吕蒙称病,麻痹关羽,陆逊玩了一手白衣渡江,趁关羽后方空虚之际,拿下关羽的大后方,同时与曹操联盟,斩杀关羽!此时孙权和刘备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彻底撕裂,没有了缓和的余地。

为了斩杀关羽,曹操放弃了赤壁之战中惨败的痛苦经历,选择和东吴联盟,这充分说明了,两个武装集团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夷陵之战后,刘备大败,损兵折将,退守蜀国,自此东吴和蜀国从对立,开始进入了和平时期,诸葛亮征南蛮之前,派使者和东吴谈判,出让利益,达成了和平发展备忘协议,两国从此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两国达成同盟关系,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仇恨关系发生了转变,这是诸葛亮能够和东吴达成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

纵观东吴和蜀国的矛盾冲突点主要是:东吴杀了刘备的兄弟关羽!夷陵之战后,刘备白帝城驾鹤西去,向东吴报仇的主体刘备消失了,给关羽报仇的人,没有了,后主刘禅、诸葛亮对于关羽的感情,并没有像刘备那样兄弟情深,因此关羽被杀这件事,在他们两个看来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主要矛盾变成了次要矛盾,因此也有了周旋的余地。

二是蜀国的实力不济,这是诸葛亮能够和东吴达成和平共处原则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战后,蜀国的兵力损耗殆尽,基本上到了诸葛亮说的:“益州疲备”的阶段,蜀国所处的境遇是北方有曹操、东方有东吴,整个蜀国处于一个死战之地,已经没有多少机动兵力用于作战,即使诸葛亮向打东吴,也是没有条件的!此时诸葛亮选择利用道德条件(不追究荆州地盘和关羽被杀两件事)和东吴达成和平条件,是有资本的!东吴此时也是只能见好就收,乐的一个快意!

三是东吴的处境尴尬,需要蜀国这个帮手,这是诸葛亮能够和东吴达成和平共处原则的重要原因。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说服孙权出兵,一起对抗曹操,是由于东吴的势力比较弱小,根本不足以抵抗曹操,选择和刘备合作,才对抗住了曹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赤壁大胜,虽然经过数年的发展,势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单独对抗曹操,条件还是不具备的,东吴的志士仁人,这一点都有清醒的认识,刚刚经过夷陵之战,地盘有了新的增加,地盘扩大了,但都属于新依附势力,人心不稳定,统治还顺畅,正是东吴稳定国内局势的关键时期,此时诸葛亮提出蜀国和东吴联盟,正符合东吴的战略意图,因此东吴就顺利地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

综上所述:诸葛亮能够顺利说服东吴两国联盟,是诸葛亮准确把握时机的结果:东吴需要蜀国这个盟友对抗曹操,同时东吴需要时间来整顿新获得的荆州地区,这个有利的战机,才一举达成了两国联盟。

两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他们必须联盟,两国的利益均衡点达到了一致,取得关键性的合作是必然的!既是大势所趋,又是现实需要!

因此,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没有朋友!无论多么重的仇杀,都架不住利益。


小人物F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而其中又以魏国最强,吴蜀较弱,三方互相牵制,谁也不敢倾全力攻打一方,否则后防空虚,容易被偷家。刘关张之死,吴蜀两国成为世丑,但两国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和孙权头脑都很清醒,唇亡齿寒,吴蜀一方灭亡,另一方必不能久存,从两国共同利益出发,是诸葛亮能达成同盟的基础。

吴国立足于江东,由于地域限制,政治文化均与中原相差甚远,而古代中国中原文化为正统,吴国始终都只能作为割据势力存在,想完成统一几乎不可能。而蜀国最为汉王朝的最后拥护者,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被汉室旧臣视为正统。所有到三国后期,大规模军事战争基本都发生在魏蜀两国间,获胜者将赢得天下,吴国只能依附。这是吴蜀能达成联盟的客观原因。

吴国自始至终内部矛盾尖锐,江东各集团长期互相攻伐,尤其以孙权死后更为严重,内顾不瑕,无力向外扩张,只能采取与蜀国联盟的方法共同抗击魏国。





泠喃


个人观点,其实从赤壁之战开始吴蜀就开始结盟,并且吴蜀双方都明白,结盟对双方都有利,斗则两败俱伤,曹魏得利,刘备打着复仇的口号,征伐东吴,个人感觉也是以武促谈,想得到自己满意的要求,夷陵之战后,其实双方还是有来往的。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遗使请和”。《江表传》中也记载“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反正对方都说是对方先请和的。

诸葛亮掌握大权后,只是双方来往更加频繁,还互排使者,这时候还是口头结盟,也就是不战也不说和的状态。孙权称帝后才有书面盟约,下面我们说说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和为什么诸葛亮能促成吴蜀联盟。

为什么孙权称帝后才有书面盟约,因为孙权当时是向曹魏称臣的,吴国也是曹魏册封的,而蜀汉是以正宗汉室自居,蜀汉不承认曹魏册封吴国的地位,孙权也不承认已经灭亡了的汉室地位,双方都不让步,卡在哪儿了,等到孙权称帝后,蜀汉大臣是希望和吴国断绝来往的,维护蜀汉地位的,是诸葛亮力排众议,从务实的角度,认可了吴国地位,因为诸葛亮知道不认可也阻止不了,也没有能力和资本同时和孙吴,曹魏开战,这是现实情况。

说到为什么诸葛亮能在吴蜀成仇的情况下能促成联盟,只能说是促进了结盟,前面已经说了,刘备还在的时候就有了缓和,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孙权,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内部还是外部,都是希望联盟的。

刘备死后,蜀汉的内部利益集团,蠢蠢欲动,南中诸郡叛乱,既然蜀汉以汉室自居,曹魏就绝对是蜀汉攻击的首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和孙权达成和解。

而东吴孙权也好不到哪里去,从夷陵之战后,曹魏本来想坐山观虎斗,不料却错失了一次大一统的机会,从孙权不听招呼,不派儿子去当人质,就和东吴磕上了,所以东吴也需要一个稳定的西线边境,如果处理不好和蜀汉的关系,蜀汉再来一次举全国之力征伐东吴,恐怕做梦都笑醒的就是曹魏了。

无论蜀汉还是东吴都有各自的事情,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无论从那个方面看两家合作都是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