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鄂州之“鄂城書院”的前世今生

鄂城書院,目前官方說法是這樣描述的:鄂城書院(今石牌小學院內),即鄂城人(咸寧人)修建,供同業行會、商會聚會、食宿的地方。佔地800平方米,修建大廳、倉庫、住宿區、花園、圍牆等,後改名荊臺書院、鳳台書院。據《鍾祥縣志》記載:“清順治五年(1648年),荊西道石鳳台修學府。”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侵略軍侵佔石牌後拆毀。

風雲鄂州之“鄂城書院”的前世今生

說鄂城書院在石牌小學院內。小宋覺得準確的應該在藥門街更準確,不知是否。鄂城書院很多地方都有,荊州有,宜昌也有,石牌作為漢江的大碼頭地位存在了幾百年,有鄂東武昌鄂州商幫出資修建,是具有商會會館性質的場所。但是,鄂城書院,畢竟是官方置辦的學院教育場所。如果說鄂城書院是單純的會館,恐怕不夠準確。

先看縣誌怎麼說,荊西道修學府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首先說明,這是官辦學府;

其二,還是鍾祥縣志:《吳晟墓誌銘》中這些寫到:“每鄉試鄂城,公渡江察其寒窘者資給,歲如例焉”。。。見下圖紅色部分。

這句話和石牌古鎮流傳的吳晟資助學子的說法高度一致。更重要的是,這段話說明:荊臺書院至少在乾隆年間已經更名為鄂城書院,而且,經常會有鄉試會在石牌的鄂城書院舉行。鄉試是國家官方正式選士的考試,是一方取得童生資格的人考舉人的的必經之路。只有過了鄉試,才可以進一步會試,殿試去爭取進士身份。

風雲鄂州之“鄂城書院”的前世今生

衣街老人指出嘉慶十四年荊門關帝廟重修碑記中:乾隆 四十八年兵部尚書雲貴總督富綱捐銀百兩,署荊門州知州蕭兆鳳、尹良鼎各捐銀十二兩,貴州安義鎮遊擊周長安捐銀五兩,荊門營副府孫朝俊捐銀二十兩,石橋司高炳捐銀□兩,荊臺石鎮國學傅繼松、傅繼柏共二十兩,領修舉人李秉乾、二倉首人易盛、饒洪、何大儒九百。衛千總、助修紳士楊宗朝、李映隆、李士閭、張必誠、李司茂、陳廷玉、堯理安、鄭士彬、謝瑞、謝秀、錢申各二千。眾善趙應榜(計21列,11-13行,共238名捐資人姓名及金額略)。

風雲鄂州之“鄂城書院”的前世今生

以上碑文中“荊臺石鎮”,這個稱謂類似於《重修鳳台寺碑記》中對石牌的稱謂,還是慣用石牌以荊臺這個稱謂為主的做法,石鎮一詞,已有石牌鎮的簡稱的意思了。“國學”是官職,全稱應該是特授國學監士,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教授,這說明,乾隆年,鄂城書院的監士(或“監事”)是官方出任的。這與鄂城書院能夠舉行鄉試這樣的考試,級別也是符合的。

風雲鄂州之“鄂城書院”的前世今生

石牌古鎮歷史上文運昌盛,除了鄂城書院,還有魁星閣,文風塔,目前魁星閣的界碑還在,魁星閣市場的名字也留了下來。石牌東街閶門上四個大筆:文運肇興(之前我一直覺得是“文運筆興”,因為筆的繁體“筆”與“肇”太像,加之這個字剛被剷出來的時候,上部分正好不清楚了,跟老先生請教,有說筆,有說肇,文運筆興,諧音文運必興,倒也挺好,當然,確實沒有“文運肇興”規整,所以我還是覺得這四個字是“文運肇興”更妥當。),這四個字遒勁有力,彰顯當年活躍在石牌古鎮的仕子們的一片苦心。並且石牌古鎮在書法、繪畫、曲藝、文學各個領域都代不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