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五善”静心,谨防言语之祸,避免小人近身

道德经:以“五善”修身,谨防谗言媚语,恐引小人近身。

道德经:以“五善”静心,谨防言语之祸,避免小人近身

《道德经》之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叫做“五善”

何为“五善”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所谓“五善”就是善于行动,善于言谈,不让言行留下漏洞让别人指责;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让人无法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结,却没人解得开。

其中所说的道理,都是对于万物世态有一种通透的理解,而不是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上对万物轻易定性,在处事言谈上面能够符合规律,一切适度,不会因自己的过度言行而给自己惹来祸患,不会因为自己的言辞偏激而给自己带来问题,这就叫善言善行。

人性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从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导,处事偏颇,最后也给自己带来了问题,而这五善就是能够平衡这一个错误的根源。

让不合理的言行不会从自身流露,不合理的言辞也不会影响自己。

道德经:以“五善”静心,谨防言语之祸,避免小人近身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曾经下了一个命令,禁止屠杀牲畜,捕捞鱼虾,这一个命令出来之后,王公大臣宴请宾客也只能吃素席,不能带有荤菜。

朝中有一个人叫张德,官为左拾遗,一直受到武则天的信任,他的儿子出生摆满月酒的时候,他觉得全是素菜,太过于乏味,于是偷偷杀了一只羊,做了一些肉菜,并且包了一些肉包子。

亲朋好友和同僚见了之后,好久没有吃过荤腥,看到肉菜两眼放光,便来了兴致,把酒言欢,好不热闹。

但是他的同僚中有一个人叫杜肃,官拜补阙,这个时候心生歹意,就偷偷藏了两个包子,散席之后,就到武则天那里去告状。

第二天,上朝之后,武则天处理完了正事,然后把他们叫到一旁,就对张德说:“听说你有了儿子,真是恭喜啊。”张德磕头拜谢,武则天又说:“酒席上的肉是怎么回事?”

张德听了吓得两腿一软,趴在地上,连连否认说:“为臣不敢,为臣不敢。”

武则天把那两个包子拿出来就说:“我下的命令。禁止杀生,违者是要犯死罪的,你看看这是什么?”

武则天又把杜肃写的告状的奏章和两个包子递给张德,张德见了慌了神,说:“臣罪该万死。”

这个时候杜素在一旁洋洋得意,武则天看到这一切就说:“张德听旨,我下令屠杀牲畜,红白喜事都不准上荤菜,但是看你忠心耿耿,这次就饶了你,但是你以后请客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好客人,像杜肃这样告黑状的人不要再请了。”

张德听了痛哭流涕,感恩戴德,而那个杜肃无地自容,偷偷溜走了。

道德经:以“五善”静心,谨防言语之祸,避免小人近身

《道德经》的“五善”需要建立在自身道德完备的基础上,并且能够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被愚昧思想所迷惑,武则天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正面的典型。

即便是自己明令禁止屠杀牲畜,但是当自己的手下被人告黑状的时候,并没有被奸人的谗言媚语诬告,而是选择原谅了张德,这就是所谓的“善闭”,不因外在不合理的言辞而影响了自身,而武则天在这一个事件中,更达到了“善言善行”,也没有因自己的主观情绪,而对张德大肆惩罚。

在道家思想中,没有过度排斥人性的恶,而是让我们更好的去面对人性的恶,并且不被人性的恶驱使主导。

比如说,不因外在的错误而迷乱了心智,更不因自己的主观思想有失偏颇,背离自然而做出错误的事情,这样的言行修养,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一个良好的人生状态。

道德经:以“五善”静心,谨防言语之祸,避免小人近身

《菜根谭》之中说:“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听到人家有恶行,不能马上就起厌恶之心,仔细判断,看是否有人故意陷害诬陷泄愤。听说别人的善行,不要立刻相信并亲近他,以防有奸邪的人以谋求升官的手段。

《菜根谭》之中的这一句话,就是符合了《道德经》“五善”的中心思想,不因为外界的谗言恶语左右和主导,也没有轻易相信那一些片面言辞,这便是一种智慧。

所以在《道德经》说: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所以善人可以当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也可以做善人的借鉴,不尊重善人的教导,不注重不善人的借鉴作用,看起来很明智,其实是很迷糊,这其中就是高深的道理啊。

道德经:以“五善”静心,谨防言语之祸,避免小人近身

有一些人听信了别人片面的谗言媚语,就信以为真,自以为很明智,实则真的是很迷糊呀。

所以如何去处事,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人性的“恶”,面对那些言辞的有失偏颇,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的智慧,也是保证一个人能够处事得当的标准。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