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只有在家里老实待着了。

闲来无事,将自己曾收集的一些砚台摆放出来,细细赏玩。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当你喜欢它们并沉醉其中时,那也是别有一番趣味的。作为“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更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了。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称端州),早在唐代初期就开始开采了,具体产地在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以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端砚还具有质柔而刚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等特点。可以说,自古以来端砚都是文人墨客的钟爱。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在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肇庆就已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工匠。当时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初唐时的砚坑称为龙岩。唐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年),武则天以刻有"明合璧,五星联珠"图纹的端砚赐给名臣狄仁杰。狄仁杰受赏赐后得知采砚石工的艰辛劳动,便上奏请武则天下旨减去贡品数目。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宋代 端砚名声更盛,位于肇庆市著名的七星岩后面的北岭山一带,宋朝人在宋坑开坑取石。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苏易简将斧柯山坑仔岩之石分为水中石(下岩)、山半石(中岩)、山绝顶石(上岩)三种,说"山绝顶者尤润",就是说下岩石比不上上岩石,并认为将军山(今北岭盘古坑,又名宋坑)之石不及斧柯山。宋元符三年(1100年),兴起贡砚。宋治平年间(1064年-1076年),坑仔岩开坑采石,并开始往水下发展(米芾《砚史》言:"治平中贡砚,取水月余方及石。"神宗时襄阳人魏泰《东轩笔录》载:端溪砚"岩石取于水底。")宋元符三年(1100年),途经端州的苏轼,看到了端州采砚石工 "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的场面。可见当年端砚产出的艰辛。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除了关心民生疾苦的唐代名臣狄仁之外,杰出的北宋名臣包拯(999~1062)与端砚还有着一段至今为后人传颂与赞叹的典故。

包拯升任殿中丞,奉旨前往端州地方任知州。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为了弄清究竟,包公换上便服去微服私访。

很快,包拯就搞明白了原委,本来,按例端州每年只须上缴中央十块贡砚就可以了(据宋元丰王存著《九域志》称:“端州岁贡砚十”),而历任地方官却层层加码,随意扩大贡砚数目。沉重的盘剥,不但加大了砚工的劳动付出。也为贪官污吏找到了中饱私囊的理由。

在调查清楚后,包拯革除滥征贡砚弊政,专门出告示申戒那些借机层层盘剥的官吏、士绅,不得任意扩大贡砚数目,不准向砚工摊分工钱。当地百姓得知消息喜笑颜开,奔走相告,“包青天”的名声渐渐传了开来。包拯在端州不足三年,恩威并施,将地方治理的百业兴旺、气象一新。

庆历二年(1042),包拯奉调回京,离任时,端州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当地名流、开明士绅也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一片颂扬声中,包拯与地方百姓挥手依依道别。官船解缆沿西江而下,很快就到了羚羊峡口。本来是风和日丽、万里晴空的天,却狂风大作,江上顿时波翻浪涌,小船在江中摇来晃去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包拯感到事有蹊跷,但转念一想自己为官清廉,大公无私,上天断不会无缘无故地与自己为难。然而,又等了好一会儿,风越刮越猛,浊浪排空。包拯心知有异:莫非手下人私受贿赂,藏了什么在船上?他立即命把随行人员叫来盘查。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大家纷纷叫屈,七嘴八舌道:“大人一身正气,小的人岂敢私藏?”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时,他的随从书僮跪了下来:“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当地一士绅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方,因小的认为是件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

包公听了,阴沉着脸命书僮赶紧将砚台取出。书僮急忙取了砚台送上,众人看时,只见这块端砚外面包了黄布袱,打开来,砚身雕龙刻凤,鸲鹆眼碧绿晶莹,果然是方好砚。众人正瞧得入神,包公手一扬,就将端砚抛入了江中。

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转危为安。众人这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上世纪 8 0 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整理包拯、包绶父子的坟墓,从出土的陪葬品中只发现了普通的砚台,证实了包拯真的没有从端州带回一方砚台。据史书记载,包公给子孙留下的遗嘱中,郑重申明——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端砚名重天下,文人雅士视其为至宝,在宋代端砚与黄金玉石价格相当,据说当时一方端砚,可以换一顶县令的乌纱帽。士绅临别赠砚,包拯坦然受之,也无可厚非。但“包拯不持一砚归”,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清正廉明的人格与“官”格。

一方端砚,不但证明了人心,也反映了民心之所向。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待在家中赏端砚话包拯(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