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13歲鄉試落榜,主考官卻解開腰帶相送:請先湊合著用吧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自古神童難成大器,但一代名臣張居正卻是個典型例外。


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農曆五月初三日,張居正出生於荊州府江陵縣的一個秀才家庭。傳說,張居正出生之前,曾祖父張誠做了一個怪夢,夢到月落水甕,白龜浮起。張誠認為這是祥瑞之兆,於是給曾孫起名為張白圭,希望他日後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不負所望,張白圭果然天賦異稟,聰慧過人,史書記載他一歲說話,兩歲識字,三歲讀書,是遠近聞名的神童。(注: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採用虛歲,下同。)

張居正13歲鄉試落榜,主考官卻解開腰帶相送:請先湊合著用吧

(《萬曆首輔張居正》劇照)


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三月,十二歲的張白圭參加了湖北荊州府舉辦的童試(明清時也稱“郡試”)。古代,只有通過了童試,成為了秀才,才有資格參加更高等級的科舉考試。張白圭以十二虛歲之齡應童試已經很牛了,更牛的是,他還拿了荊州府童試第一名的驚人成績。


此次童試的主考官是荊州知府李士翱,他是個學者型官員,為人正直,愛惜人才。當李士翱翻開張白圭的考卷,不禁被該考生的才華驚豔到,當他得知第一名竟然是個十二歲的小孩,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李士翱迫不及待地召見了張白圭,暢談一番後大讚其後生可畏,鼓勵他發憤圖強,長大後報效朝廷,併為其改名為“張居正”。

張居正13歲鄉試落榜,主考官卻解開腰帶相送:請先湊合著用吧

(張居正畫像其一)


次年,也就是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八月,十三歲的張居正以秀才身份參加了鄉試,即全省統考。對於鄉試,張居正是信心滿滿,但最後的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竟然落榜了!


其實,張居正的鄉試文章,寫得非常好,之所以落榜是受到了主考官湖廣巡撫顧璘的有意阻撓。顧璘為什麼要把張居正排除在榜單之外呢?難道是他嫉賢妒能?不,恰恰相反,顧璘與李士翱一樣是惜才之人,他此舉是在為張居正計遠長。


史載,顧璘審閱到張居正的考卷時驚喜萬分,讚不絕口,對左右說:“此子將相才也!”但是,當顧璘得知,寫出如此文章的竟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孩,他轉瞬又陷入了沉思。

張居正13歲鄉試落榜,主考官卻解開腰帶相送:請先湊合著用吧

(張居正畫像其二)


上文提及,自古神童難成大器,那是因為,年少成名的結果要麼是自鳴得意,不思進取,要麼是時間錯位,無法融入成人圈子,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解決不了社會問題,承受不了巨大壓力。顧璘識才愛才,不忍心看少年天才淪為早慧犧牲品。而且,顧璘在張居正的考卷中,除了看到了才華橫溢,還看到了心高氣傲,這樣的人,早早進入官場註定只能是曇花一現。於是,顧璘做出了讓張居正落榜的決定。就這樣,十三歲的張居正未能中舉。


落榜歸落榜,顧璘還是非常賞識張居正的。一個十三歲的少年信心滿滿地參加鄉試,結果卻意外落榜,顧璘知道張居正必然想不開,也不服氣,於是親自召見了他。


當一省巡撫見到了十三歲落榜少年,顧璘首先做的是解下自己腰間的犀帶送給了張居正,並說:“你將來是配玉帶之人,我的這條犀帶你暫且湊合著用吧。”


顧璘此舉什麼意思呢?是這樣的,古人的腰帶與身份匹配,官職不同,腰帶有別。顧璘作為一省巡撫,佩戴的是犀牛角腰帶,而更高級的尚書則要佩戴玉腰帶。顧璘的潛臺詞是:你有王佐之才,將來至少要做尚書以上的大官。

張居正13歲鄉試落榜,主考官卻解開腰帶相送:請先湊合著用吧

(宰相之傑張居正)


張居正何等聰明之人,他立刻會意,趕忙上前拜謝,落榜的不快瞬間煙消雲散。接著,顧璘又說:“你是一塊稀世寶玉,但是尚待磨礪。你有將相之才,應該志在成為伊尹、顏淵那樣的人,而不是當一個年少成名的舉人。”


張居正懂了顧璘的良苦用心,學會了把眼光放得更遠,把志向立得更大,不再急於求成,而是平心靜氣,放慢腳步,不斷沉澱,逐漸從神童的妄自尊大中走出。後來,張居正十六歲中舉人,二十三歲中進士,並由此走上了仕途,最終果真做到了位極人臣,還憑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把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重新帶上正軌。


回看張居正年少時的兩個貴人,荊州知府李士翱把他舉為童試第一名,助他一夜成名,而湖廣巡撫顧璘卻讓他鄉試落榜,幫他放緩腳步。兩個愛才之人,出發點相同,做法相反。若干年後,張居正固然感謝李士翱的知遇之恩,但他更感謝的則是顧璘教誨之恩。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