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相比較,誰的思想境界更高?理由是什麼?

醉墨客


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被歷屆統治階級利用並傳播,他的好多思想都被統治階級採納,比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對女人要求三從四德,夫唱婦隨,對男人要求,上要忠君,下要從父,他的思想就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束縛普通人的思想。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為: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與安徽齊雲山。是中國道教聖地,供奉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等。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由張道陵於東漢順帝時首創於四川鶴鳴山,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四大名山自東漢開始建觀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道觀進行了修葺。而老子就是道家始祖,民間傳言,老子就是天庭的太上老君,在佛教沒進去中國前,中國人都是信仰道教的,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修心養性,大道無疆。


壯美家園


這個問題好,我來回答。

孔子的思想可以看《易傳》和《論語》,從《易傳》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起源。老子可以看《道德經》。老子比孔子要高很多。

從本體論上看孔子和老子的高低

《易傳》彖傳•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終,六位時乘,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姓名,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從這個彖詞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萬物始於天,由於天的雲氣流轉,雨水佈施,萬物眾生才會出現。

這是哲學思想中自然認識的最初階段,算不上高級,一般文明都會有這種認知。

再看老子《道德經》道經第一篇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這裡老子的哲學思想易經超越常規的自然認知,“無”“有”是對絕對存在本體的認識,道是老子認識的絕對客觀存在。

《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是在述說本體起源,這是先認識本體“道”,進一步認知起源,雖然他也不知道起源,但是現在的我們同樣不知道起源,老子在那個時代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可見老子思想之深刻

還有第六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都有對本體更進一步的認識,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了。

本體論上老子完勝孔子。

認識論上比較孔子和老子

孔子《易傳•序卦傳》:“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與《屯》,屯者……”從《序卦傳》可以看出,老子的因果觀,這是一種認識方法。

《說卦傳》:“昔者,聖人之作易也…………”通篇開完就知道了,這是列舉歸納法,這也是一種方法。

《論語》中孔子首推孝,由孝而推己及人,最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一種換位思考,推己及人的方法。但是孔子沒交代他這些思想是怎麼來的,搞得儒家一直到了明代大儒王守仁,才解決了學說的根源問題

老子的認識論《道德經》,第一章提到“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那具體怎麼觀呢?《道德經》四十章說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話太高級了,老子就用這麼幾個字,總結了邏輯學三大定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裡面講了對立統一定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講了物質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概念。黑格爾發現邏輯學三大定律在老子兩千年之後了。可惜後人辜負了老子的貢獻,拿《道德經》修仙,氣人不你說,要是按照《道德經》的精華部分去做,中國可能早發展千年也說不定。

所以從認識論上看,老子完勝孔子,高一大截。

從治世的方法論上看

孔子想用“禮”讓社會達到“仁”的狀態。由孝引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進而造出“君子人格”,又造出“聖人”人格而給人以最終關懷。

這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由奴隸社會轉為封建社會是有進步意義的,很先進,但是也讓秦一統六國之後,使中國的封建統治太強大,一直到清朝結束,儒家思想都作為封建統治的強大工具,讓老百姓不能夠進一步發展,導致最後落後於世界,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被侵略史。

儒家思想只可用於自身的人格塑造提升,不可用於治國,否則還得重蹈覆轍。不是全盤否定,是去粗取精

老子的治國方法論主要闡述,“為”,“無為”,“為無為”,“無不為”。這些主要說的是做事不要只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做,這麼做就是“為”,這是違反客觀規律的。“無為”就是按照客觀規律去做事,這樣就不犯錯,“不尚賢”、“絕智棄聖”等說都是這個意思。推崇大國小民,這些治國方式易經接近現在社會的治國水平了。

《道德經》第五章裡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比現在所提倡的博愛,公平正義等範圍還要大的愛,和公平。還有好多不一一列舉,《道德經》的理念太超前於老子的時代,有些理念甚至超過現代社會。

所以從方法論,治世的水平上,老子完勝孔子。

總結

無論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哪一方面老子完勝孔子。但是孔子學說也有不少精華可以啟迪現在的我們。


盛京楊員外


當然是老子!有真人不露相的說法,老子是在不得己的情況下才寫出五千文,他的作品是偽裝者很難利用的,這就是老子的高度,而且常人也難做到的,這也是上層境界的難度,老子的思想是高層次的。也可以說差不多是古今中外的頂端學問,怪不得人們常說老子為大!

人怕出名豬怕壯,老子的思想幾千年以來為什麼沒有受到世人的大力推廣呢?老子本身就不主張張揚炫耀,他的思想和文章早就控制了騙子們的利用心,所以那些帝王將相和欺世盜名的騙子們都用不上他的作品,只有真誠做人的人才能領悟到老子的偉大之處,老子主張真者無需名,一個真心幹事的人,他是為了幹好這件事情為主,不是為了求名。名者無真,一個以名譽為重的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求名而為的,這就是老子那穿梭時空的偉大眼光!我在這裡只說了一點點老子的高明之處,因為他不願出名,他只想幹實事,所以,自古以來都沒有得到當權者的推薦。

孔子曾經去拜訪過老子為師的,孔子聽過老子的教導之後,回家對學生說,今曰聞道,夕死可矣,崇拜得五體投地。孔子的學說是中層次的學問,實用性廣,只要一個正常人都可以學到一點,就連盜賊也可利用仁義禮智信來騙人,當然,我們也不可能說孔子的學問是錯的,只能說是中等級的,因為好使,歷代的權利者們常常用它來騙取民眾的信任,自己做的全是偷雞摸狗之事。實在人用了孔子的思想就會成為君子,虛偽人用了就會求取功名,孔子的學說真的好做面具!所以很受歡迎,又實用。



知恥為榮


經過時間的檢驗,應該是老子的境界更高。直到今天老子都沒有負面評價。孔子卻譭譽參半。

能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的,其傑出代表就是孔子和老子。

要說兩個人隨著境界高,我認為是老子。

孔子是儒家學派代表,提倡修身養性,如果是年輕人,可以學下孔子。

老子是道家人物代表,提倡無為率真,遵循自然規律。

但到了一定年齡會發現,老子的思想才是大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詳細闡述了世界自然發生發展的規律,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規律。成為後世道教修煉之時的精神之祖。

老子所說的自然就是按照人本來所具有的樣子生活。

在老子看來,這種自然的狀態就是小國寡民的狀態。他說;如果你生活在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社會里,你當然會背離自己的自然狀態。

因為你必須去遵循某些規則,你要遵循了某些規則,就會背離自己的意願,就要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約束,制約裡。

要實現自由的生活就要“絕聖棄智”,不要去設計各種各樣巧詐的事情。

這種自然化的狀態才是老子特別嚮往的。

孔子主張儒學,封建禮教禁錮了中國幾千年,束縛了幾千年。貌似孔子厲害,

其實他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孔子沒有留下著作,《論語》是他弟子的作品,不足以最大程度體現孔子的思想。雖然這樣,但孔子依舊是偉大的。

後來的歷朝歷代基本都信奉孔子,留下了規矩,因為他的儒學符合統治階層的意願。

在統治階層看來,老子的思想太消極,不適合現實,也會逐漸失去對百姓的,約束管理。

儒家雖然影響了中國人的氣質和品格,讓中國人講理謙讓。

但事實上只是表面的,中國人骨子裡還是道家的思想比較深。

都像儒家君臣父子,秦始皇就不會滅了。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

歷來成王敗寇,非常符合道家的一陰一陽。

老子是比較瞭解中國人的。他曾經婉轉勸孔子,叫他不要瞎折騰,他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以上回答將代表個人觀點。


瑞君情感


孔子半部《論語》治天下,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

孔子與老子都是頂尖級的大神,他們的思想影響了我們炎黃子孫兩千多年,都是偉大的人物。誰的思想更高,這個很難定論,只能是相對而言的各自的思想側重點不同。

孔子的思想言論,是有生活的具體細節,因材施教的就地發揮觀點,這樣的言論是比較生動的令人印象深刻。

老子的思想言論基本集中在《道德經》,儒家的一些經典中偶爾也有對老子在當時的觀點的零星記載。他的思想言論不是像孔子般具體付諸於生活,而是抽象化的剝離,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以治國為例,《論語》中就有非常多的治國態度、策略、方案等等的具體,而老子對治國,就拋出一句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非常抽象化的總結。

孔子注重現實生活,老子注重精神層次。

孔子教人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如何做到仁義禮智信,如何做學問,如何為人處世。老子注重人在精神層次的解脫,如何看到世間本來面目,如何發現宇宙規律,如何看待生死。

當然,孔子在精神層次也有論述,只是比較少,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孔子在精神層次的生死探討與老子對宇宙規律的道可道非常道相比,他的思想言論多放在“事人”上。

以南懷瑾先生的一句話來總結吧: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醉墨客


老子和孔子都是站在中華文化的源頭的兩位巨人,無法簡單分辨他們的境界孰高孰低。

老子乃貴族出身,世代為官,均為執掌文化禮儀的官員。按《史記·老子傳》。老子,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又載:“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中年以後,入洛陽城擔任了“周守藏室之史”之職位。類似於後代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的官員。

按後代學者研究,根據老子世代所持的職業推斷,老子其實也是一名儒士,一名原始儒,一名非常博學的原始儒者。

孔子乃平民出身,最多算是一個沒落貴族“從大夫”出身。從小受盡磨難,於磨難中歷練出的至剛至強的性格與老子所提倡的“虛其心”、“弱其志”等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孔子還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希望建立的天下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據史料記載,孔子曾問道於老子,但孔子對老子的思想不完全認同。

學者何新曰:

老子主張,一切順應天道,以天道為本。而孔子主張卻是以人道為本,利用天道謀乎人事。

老子要求順應自然與時勢,而孔子則主張以人性的需要來為自然立法,以王道為國家立法。所有這些主張,老、孔之間是截然相反的。

而我本人以為,我們入世須用孔子之道,要有孔子努力進取的精神,如孔門高足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的 氣衝霄漢之志氣。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者”的決絕與勇氣。但是,當我們在人海中拼累了,拼不下去的時候,我們可以抬起頭仰望那個可以令我們自由翱翔的老子。我們可以暫時放下所謂的責任、義務、名利、富貴,虛榮那些身外之物,於心中默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默唸:“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讓自己那顆疲憊的心得以有喘息的機會。緩過來了,想明白了,接著江湖再戰!

所以,我們既需要孔子,也需要老子。二老的境界都是光耀千古的大境界,難分伯仲,也不必要分出伯仲,對於我們華夏子孫來說,兩種思想就是硬幣的兩個面,缺一不可。





華年1979


大家好!我是銀黧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提起聖人,人們可能會肅然而有敬畏之感。因為在人們心目中。聖人是品德極高而又無事不通的人,仰之彌高。聖人也是有一顆平常心,聖人也是很容易親近的平常人。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

孔子與孔子思想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
  2. 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孔子思想:

  • “克己復禮”,是孔子思想的最直接表述,“克己復禮”,指克服私慾服務大眾。“克己復禮為仁”與“仁者愛人”是一個意思的兩種表述,代換進去,克己復禮就是愛。剋制才能“中”,復禮指克己後的效果:自動恢復規範,自己進入規律,這就叫自律。從克己到自律,就是從內心反省到向外有效行動,這是必然的。“克己復禮為仁”是三步曲:克己,然後復禮,然後為仁。通過剋制自己達到行為自律,這樣就是愛。愛是有所不為。
  • 孔子說“正名”,是正本清源的意思。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任何事情先要有指導思想才能進行。孔子向子路講 了“正名”,接著解釋:“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這話是說君子既然為世界命名併為自己命名,那麼這名字必須是叫得出來的,自己說的必然做到,言行一致,不因言廢行,也不因行廢言,不輕易說話,話一出口就在行動。孔子講 正名的更深層次意思是歸正我們的思想,思想正,心裡正,名就正了,言就順了,事就成了。
  • “君子思不出其位”(這一句是曾子引孔子《易傳》的話)。回到道德中廉恥,行為、信用等關鍵命題進行再闡述,最終帶出另一句名言“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講 品德比能力更重要。並點題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揭示了“道德是仁愛的完成”這一高尚主題,從而產生“不怨天,不尤人”的正確人生觀。
  • “仁道四綱”。從“衛靈公問陳於孔”到“有殺身以成仁”,講 反對暴力是仁者基本的操守。從“子貢問為仁”到“必察焉”,講 仁者做人做事及管理之道。從“子曰人能弘道”到“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講 仁者出仕之道。從“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到“故相師之道也”講 仁者的師道。
  • 孔子的國家觀:尊王道,禮樂自天子出。“仁愛國家觀”主要講 兩個方面,一是“尊王道”,二是“禮樂自天子出”。尊王道的本質是遵天道,遵天道的意思是奉行上天的旨意,用《書經》上的話就是“天命誅之”(《周書·泰誓》),作天意代表,行天之功。
  • 仁道五義,仁的五種具體含義:恭、寬、信、敏、惠。“恭”,就是尊敬。起碼的尊敬必須有,起碼的禮儀必須會,起碼的道理必須懂。起碼的規矩要維持。“寬”就是寬容。“信”,就是講信用。“敏”,就是勤奮,也包含敏捷的意思,做人有反應。“惠”,就是恩慈。恩不嫌小,惠不嫌少,好處當然是多多益善。
  • “君子四綱”。專門評點古今聖賢,烘托孔子“無可無不可”的做人態度。“君子第一綱:不施其親。”即不要只對親人好。天下都是親人。——天下人皆可親,無可無不可。“君子第二綱:不使人怨。”即平等待人。這話的意思是要用平等心待人。——天下人皆平等,無可無不可。“君子第三綱:不棄故舊。”即不忘老朋友。——天下人皆朋友,無可無不可。“君子第四綱:無求備於一人。”即不要妄想一個人什麼都完備。謙虛地承認自己不是上帝,上帝就會到來。——天下人皆有份,無可無不可。
  • “仕學雙綱”。孔子說:“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講 很多人之所以沒找到自己成功的竅門,在於親自放棄。“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講 執政者任用元老並且保持根本的禮樂制度,這樣是好的。
  • “君子知命”是《論語》原來最後一章,顯然是重中之重。不過一般人往往不讀這一章,為什麼呢?道理太深。《堯日》有三段,每一段都重要。第一段是孔子彙總《書經》大義,作天道總述。孔子引用了六段《書經》原文,分別出自《虞夏書》、《商書》、《周書》,是整部《書經》的精華。因為引用了六段《書經》的話,可稱“書六言”。孔子說的君子有三個意思。一般情況下指士大夫,士大夫是要出仕做官的,做官有成叫君子。學而優則仕,不仕無義。有時君子又指隱君子,伯夷叔齊當然是君子。連伯夷叔齊都不是君子,世上就沒有君子了。孔子深知隱君子之道,讚美避周的伯夷叔齊。同時又深知士大夫之道,讚美周公。兩種君子孔子都做到了,兩種君子之道在孔子身上奇妙的實現了和諧。
  • 仁義孝道,這是人的立身之本。說學習是快樂的,人生是快樂的,仁義是快樂的。快樂人生也要講 仁義孝道,意思是人要約束自己,不然快樂不能持久。人生盡職責,盡義務,上升到服務他人的高度,快樂才是永久。後來孟子將這個觀點提煉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可謂精當。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需要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

總結:“儒家學派鼻祖”的孔子,可謂是穩坐中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領域的“頭把交椅”。即使朝代更替、歷史更新,孔子依然是大多時期的思想標杆。他被奉為“聖人”“至聖”“萬世師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實我最喜歡他的中庸之道!

老子與老子思想

老子:李聃被尊為道教始祖、東方三大聖人之首,唐朝追認李聃為李姓始祖。歷史上對老子的身份確認並不詳細,《史記》一書的《老子韓非列傳》認為老子疑似有三個可能,分別是:李耳、老萊子及太史儋。

  • 一是老聃,擔任東周的守藏史藏書室官員,在洛陽管理周室的藏書及檔案。二是老萊子,因老聃與老萊子的出生地相同。三是太史儋,司馬遷在其《史記》中曾懷疑太史儋就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
  • 李聃(生活於公元前6世紀初至5世紀初期),姬姓李氏名耳,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稱為“老子”,華夏族,生於中夏東周末的某諸侯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省鹿邑縣),師從殷商末臣之商容,於東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時代思想家,隱居邢臺廣陽山。此人有著作被人們廣泛奉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李聃的學說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後人奉為道家學派之開教宗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人物,或與太史儋並列,存世約有一百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

老子思想:不爭;和諧;

  • 忍耐思想在中國古已有之,中華民族向來尚忍,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價值取向,《道德經》中的忍耐思想意蘊深刻。
  • 老子的忍耐思想有道常無為、孔德不爭、守柔曰強三個內涵,其中道常無為的表現為少私寡慾、知足知止;孔德不爭的表現為謙下不爭、以退為進;守柔曰強的表現為貴柔處弱、致虛守靜。
  • 老子生活在諸侯紛爭、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忍耐思想既是時代背景的產物,也是順應“天道”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老子辯證思想下追求自然無為的要求。老子的忍耐思想是具有主體自覺性的忍,因而獨具特點。
  • 老子的忍耐是以其思想核心——“道”為限度的,符合事物發展之道的,就可以忍而後發,不符合事物發展之道的,則決不能忍,而要以“道”來進行干預。故而,老子忍耐思想的特點是以“知常”為前提,以“真樸”為目的,以“無為”為實質。老子的忍耐思想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 理論層面,既豐富了中國忍耐思想的哲學意蘊,又為更好地道德實踐提供了參考,同時還能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力;
  • 現實層面,有助於價值迷失的個人在功利主義橫行的社會中找到自我心靈方向,也有利於解決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與摩擦,
  • 《老子》呈現出整體的和諧,不礙不害。道之存在即為道之生生這一過程,由道之生生化化所造就之世界的存在亦即為一過程,所以,道與世界一體,道與世界同在。
  • 對於物而言,道首先是內在的,每一物都是基於道的一種有,物從道這裡獲得了其存在的根基,而物亦因道成其為自身,所以道物一體。
  • 通過對自我的明朗而清晰自我真實意義的存在,而此一真實自我之於此一意義結構亦可以予以觀照,並使之呈現於此一心靈,併為此一心靈所把握。,如此則可以與物的世界相溝通,從而領悟到物的真實意義,故而可以同時觀照到物與我。

結語:老子能夠洞察天地間流行不已之浩蕩生機,可以明悟天地大道之生生不已,並且能夠將此一自然天道化成於人文,以成就社會人。

我是銀黧夢:

儒家道家思想,都是我所喜歡的。儒道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傳統中國人重家庭、重孝道、重信義,表現出儒家的素養;與此同時,普通中國人又崇尚自然,知足常樂,表現出道家的精神,最後形成了中國人性格中獨有的特徵—儒道互補。


我是銀黧夢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談到了形而上的道學,談到了形而下的德學,談到了如何通過了解道學,反求諸己,修養身性,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讓德性上身。

孔子的《論語》,因為有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論,裡面好幾次弟子提到,孔子很少言論形而上的道學。

所以,一般都會認為老子的思想境界比孔子好太多,孔子千里迢迢找老子求道,經過老子的一方指點,孔子茅塞頓開,鄱然領悟,回去以後沉默三日不語,對弟子說,老子的思想,如神龍,翱翔虛空,無影無蹤,讓人難以捉摸,讓我心神不定,老子究竟是人還是神?可見當時,老子出神入化的思想境界,對孔子心靈的震撼有多大。

春秋以前,道儒不分家,道家對孔子的高度認可,在《莊子》中處處可見,顏回做為孔子72得意門生中的尖子生,在《莊子》中,達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說這種境界就是融入於虛空,智慧通達八方了。孔子還謙虛的對顏回說,你可以在我前面帶路了。

其實,作為後來人,想了解前人的思想境界,如果用文字能夠辯駁清楚,就不會有中國的中醫,就不會有中國的武術,就不會有儒釋道的源遠流長,我們只有潛下心來,細細研習前人的經典,反求諸己身,修養身性,感知古人智慧對身心的潤澤,才可能有機會體驗古人智慧的奧妙。

而孔老的思想境界,孰高孰低?老子不知道,孔子知道嗎?虛空無界,誰來界定?


五歲菡寶誦讀古典


十多年前我曾經在阿里巴巴論壇寫過《孔子和老子告訴我們地道理都是一樣的》,這是2006年的時候看《百家講壇》孟憲實副教授講《玄武門之變》寫的感言。現在想來,也挺有意思的,因為十多年前寫了很多這樣的文字。

在這篇有感的文字中,我從李世民的寒武門之變中想到了齊國的小白(齊桓公),我記得看書看到他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們鬧的那個兇,直接把他爹涼那了。從這看來,統治者是沒有親情的。

我因此也說“難怪孔子要說仁!他所立的君子標準是給誰立的,最主要的還是給那些為了權利為了利益不顧骨肉親情的上層統治者立的啊!”

以此,寫了我的感言:

孔子不也是看到了這些,才大聲的批判春秋無義戰嗎!他們上層統治者在那抹殺親情,血腥爭鬥,可是最倒黴的卻不是他們啊,而是老百姓啊!也難怪孔子的再傳學生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不也正是看到了老百姓的苦難了嗎!而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也正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閃光的偉大思想之一!

你再看看孔子教的學生,哪一個不是當時各國的顯赫人物!子貢,一個人可以改變當時春秋各國之間的格局!可以說,他可是現在外交界的老祖宗,他的外交能力在當時可是沒人能比的!這也是孔子為保魯國,為什麼不派莽撞的,一擼袖子就乾的子路去,而是派了子貢去!而子貢不光是一個外交家,還是一個商人,他的財富要是擱到現在,可是和比爾·蓋茨有一拼!想想,那是2500多年前啊!而孔子教導仁,告訴他怎樣作一個君子,不是很具有巨大的社會現實意義嗎!而孔子身邊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象子路,還有孟子的師爺——曾子,不都是這樣的人物嗎!象子路,雖然莽撞,但也是誠心正意,為了國家,作出了君子之死,這不也是孔子教育的結果嗎!不要看,莊子為了調侃孔子,而編出的盜拓和孔子之間的虛構的對話!還有曾子和孔子的其他學生,主要以曾子為代表,繼承了孔子的事業,傳道人間,讓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老百姓也能接受教育,這不也是孔子教育的結果嗎!要知道,中國至古以來在世界上都是文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還有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看到了當時的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提出的,也是他為了要重建社會秩序而提出的!你再看看這句話是對誰說的,不是別人啊!正是當時的統治者啊!從這些都可以看出孔老夫子的用心良苦啊!也可以看出他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是多麼的煞費苦心!由此我也想到他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正是為了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我想後世給他這個大成至聖先師的稱號是名至實歸!

然後,我又想到了老子:

老子也是看到了春秋時期的社會亂象,才說出了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慈孝;國家昏亂,有忠臣的啊!他不也是看到了當時的社會臣弒君,子弒父,親亂情迷,導致了社會的動盪,以致民不聊生而說出的話嗎!雖然話是狠了點,可是愛之深,責之切啊!從老子的字裡行間裡都能看出他對百姓的愛護還有對導致社會亂象的統治者的深刻批判和對他們能作出正確的舉止所抱有的期盼和對社會安定的美好願望!你象他提出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正是他對當時上層統治階級所說的嗎!這樣的話還有很多!這樣的話,對我們現在也還是有很大的社會現實意義的!

我們不要光看到,他和孔子老是唱反調,其實你可以從老子中看到他和孔子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都是希望當時動亂的社會迴歸到正常的軌道!象他在十九章裡說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不就是和孔子的觀點是一樣的嗎!他也希望統治階級帶領老百姓把社會重新迴歸到正常的軌道!而他說的這些還有很多,不都是他美好的願望嗎!從這也可以看出,他反對的是假仁假義,他反對的是上層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私慾而置百姓於不顧,這不都可以看出他和孔子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嗎!

只是統治階級不照他們的教誨,在那裡爭來鬥去,其導致的歷史後遺症就是,上層統治階級都犯有違背親情倫理的毛病,象今天百家講壇講的唐朝的那些事,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其實哪個朝代又不是這樣呢,從秦到清,這樣的事還少嗎!想想前幾年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不正是上層統治階級違背親情,違背倫理的結束性展現嗎!

在文章裡我又想到了親情還有老子和孔子的智慧:

這不都是因為親情,使我們有了血緣,才讓我們手拉手昂首走到了今天嗎!而孔子和老子也正是要維護祖先給我們留下的親情,才大聲疾呼的!我想他們的大聲疾呼,對於我們今天還是震聾發聵的!雖然已經過去了2500多年,但我總覺得他們的聲音還在我的耳邊迴響!情同此心,我想他們的聲音也會在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耳邊迴響的!因為我們由親情連結的血緣,由血緣構成的我們中華民族理想的家園,是我們的根,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吸收著根系給我們營養,這是無私的,我想每一個感恩的中華兒女都會給提供給我們營養的根脈,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來滋養我們的根脈,來保護我們根脈,讓她更加的有活力,更加的壯大!

孔子和老子兩位偉大的先賢給予了他們當時的人們和後世的人們很多,也給予裡今天的我們更多!其實老子和孔子的理念是一樣的,都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而且老子比孔子追述的更遠,這也是我們今天也要注重老子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他的智慧和孔子是齊量的,猶如我們中華文明的兩個車輪,在偉大中華文化地無窮動力的驅動下,帶領著中華兒女奮勇向前;也猶如我們地兩條腿,在偉大中華文明智慧的引導下,大踏步的奮勇向前!也正是由於兩位偉大的先賢傳承祖先偉大的文明,才會讓我們今天所要進行偉大的民族復興有了源源不斷的智慧源泉!激勵著我們向前進!就象《易經》裡在乾卦和坤卦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從中你也可以看到,孔子所說的君子是他繼承祖先的智慧,以讓文化得以繼續一貫的傳承!從中我們更可以看到孔子和老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偉大!你也可以在老子的《道德經》裡看到《易經》對他的影響!象他書中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其中就可以看出《易經》對他的影響!他們的繼承祖先的文化精神也正是我們今天需要學習的,我想我們也要繼承他們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精神,以讓我們的國家,我們民族更加健康的向前發展,更加自信的讓世界看到我們對世界的愛!

讓我們努力的繼承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讓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早日到來!


掛在明堂射古今


如果你看過了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論語》,讀過了老子自己撰寫的《道德經》,誰高誰低,高下立現。

再看各種文獻記載,包括孔子弟子的記述,孔子幾次問道於老子,你就知道到底是誰的思想境界更高!老子講道可,道非,道常,……眾妙之門,玄之又玄,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為天道;孔子講性善,性忍,中庸,是為人治,也就是人道(人治之道)。

再看歷史,孔子是周遊列國而四處碰壁,終生不得其志。是其弟子與再傳弟子整理而成《論語》,而老子是被攔於函谷關,留下千古絕唱《道德經》,而後西出函谷。再看沒有儒學的大秦帝國是縱橫馳騁打的匈奴屁滾尿流聞風喪膽。漢朝是以道家立國,講求無為而治,到武帝一舉擊潰匈奴,永絕後患。而後,啟用董仲舒獨尊儒術,再後來,再有遊牧民族(號稱蠻族)來犯,朝廷懵逼,大臣愚忠,亡國叛國,亡種滅種,再也沒有了大漢族的血性與霸氣!楚雖十戶,可以滅秦的傳奇歷史被永久的塵封於記憶之中。

道法自然,中國思想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科技水品是蒸蒸日上一路領先。道法人治,中國是思想禁錮,中庸而圓滑,面善而心惡,科技水品是一路下滑,再無長進,百姓是血性盡失再無抵抗外族入侵之拔刀相向的勇氣!

所以,道有道不足,儒有儒弊端,道為上,儒為下。然,其儒道只差,差之千里,不是一星半點。現如今都在提回歸國學,而國學千萬不敢囚困於儒學,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國學,法墨儒釋道,兵家帶雜家,一個不能少,兼容幷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才是迴歸正道。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唯此,中華可興,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