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识时务者为俊杰,才能造就他功德圆满的人生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搞得民不聊生。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这里面不仅有地方武装力量,还有官方势力不断崛起,其中有一支军队,在太原起兵,攻打长安,一举夺得天下,这支兵的首领则是李渊。

李渊跟隋朝皇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李渊与杨广则是表兄弟,独孤皇后是他的姨母。就这样,取代了他表弟的皇位,建立了大唐帝国。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其历史存在感很低,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而李渊则在史上默默无闻。这是为什么呢?


唐高祖李渊:识时务者为俊杰,才能造就他功德圆满的人生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说说李渊的早年经历

李渊生于公元566年,这个时期正处于乱世当中,北周王朝处于风雨飘摇当中,随时都能灭亡。李渊的祖父李虎则是西魏时期的太尉,直到跟随宇文泰打江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唐国公。

而李渊的父亲英年早逝,他才七岁,李渊继承唐国公的爵位。他虽身处贵族当中,但生性活泼、开朗,广交好友,不摆架子。

有一次,在街上看面相的算命先生,看到李渊,算了一卦,说他是帝王之相,这让他深感喜悦。可是喜悦之余,却很担扰,因为会遭到杨广的猜忌,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只能隐忍,低调做人。


唐高祖李渊:识时务者为俊杰,才能造就他功德圆满的人生


入隋当官,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这时的北周王朝,已被隋文帝杨坚取代。杨坚是李渊的姨父,李渊深受杨坚的器重,给李渊安排了职位当当,安排一个小官――千牛备身(相当于现在的后勤部长,督运粮草的)。

到了隋二世杨广即位,李渊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因为杨广与李渊是表兄弟。但是李渊懂得低调做人,却暗中拉帮结派,培养自己的势力。有一次,李渊因为生病,没上朝拜见杨广,杨广很生气,对他的外甥宫女说:“你舅舅没上朝,会不会死啊”,他的外甥女告诉了李渊这情况,李渊深知杨广对他有猜忌之心,他假装无所事事,醉生梦死,以防杨广的猜忌之心。

杨广见此情形,防李渊之心有所松懈。并且还加以重用,派到太原当太守。这时,李渊的羽翼逐渐丰满,准备起兵反隋。


唐高祖李渊:识时务者为俊杰,才能造就他功德圆满的人生


太原起兵,反隋建唐

李渊在太原当太守时,不断结交当地豪士,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特别是他的儿子李世民,聚集大批谋士,文有像房玄龄,杜如晦等,武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并劝他父亲起兵造反。这时,引起太原副太守王威等人的注意,想设计陷害他们,不料消息被透露,李渊先发制人,斩草除根,他的军队被迫投降,都归降李渊的部下。

实力不断壮大,而杨广这时忙于征战,造成国力空虚,无暇顾及,并且被他的部下宇文化及杀害,隋朝到了濒临灭亡的境地。

李渊带领他的部队及他的儿子们,一举攻打长安,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傀儡皇帝,不久后被废,李渊顺应民意,于公元618年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唐,年号为武德,建立大唐帝国。

李渊只当了八年的皇帝,公元626年,他的儿子李世民在洛阳城内发动玄武门政变,一箭射死他的兄弟李建成,逼宫取得皇位。李渊也识时务者为俊杰,大势所趋,这时反抗也没多大意义,于是,通过禅让传位给李世民,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唐太宗。


唐高祖李渊:识时务者为俊杰,才能造就他功德圆满的人生


李渊幸福的晚年生活

李渊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李世民这时他是皇帝,李渊毕竟是他的亲生父亲,不能拿他怎样,而且还是开国皇帝,李世民只能将他“软禁”起来,限制他的人身自由。

李渊在宫中不免会寂寞,李世民会送一些美女陪他度过这漫漫长夜,闲着无事,只能造人玩。据史书记载:李渊在退位后,生了一大堆子女,据不完全统计,生了三十几个子女。他们生在帝王之家,不怕没人没钱抚养。搞得李世民很头痛,他老爹生育能力超强,老当益壮不减当年。

李渊在宫中寻欢作乐,不问世事,全由李世民处理。他的长孙皇后媳妇,逢年过节也会过去探望,长孙皇后亲自织衣给他穿。李渊晚年儿孙绕膝,在宫中偶尔开Party,唱唱歌,跳跳舞,也算是人生圆满。


唐高祖李渊:识时务者为俊杰,才能造就他功德圆满的人生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为何在史上存在感低

李渊这个皇帝当得太顺利了,因为隋朝给他铺好了路,让他轻而易举夺得皇位,在史书上没有那么多曲折故事所写,也是处在尴尬境地。他的前任杨广,则是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他的后任则是闻名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他儿子太突出,他的功绩已经盖过李渊。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李世民修改历史不断弱化他老爹的功绩,而李世民则是千古一帝。

不过再深入思考一下,李渊也算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享年70岁。是因为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如果他不退位,将会引来杀身之祸,不得善终,因为前朝就是血的教训。识时务者为俊杰,强忍心中的悲痛,只能寻欢作乐麻痹自己,才使得他功德圆满的人生。各位网友,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大家评论与关注,带你们了解古时帝王的传奇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