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有哪些?

洪浩仁慈


列宁格勒保卫战吧,历时872天的围城战,大饥荒导致了城中最多150万人死亡。

这座著名的大城市到底饿死多少人,已经不可能有具体真实的统计了。但是,最保守的估计,也至少50万人以上是饿死的。

1941年9月,德国北方集团军原定攻占列宁格勒的计划受阻,转而开始实施围困。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市民通过铁路撤离。但是,大部分列宁格勒人,并不认为战争会持续很久。也许是乐观,也许是对列宁格勒防守能力的自信。

但是一开始,城中的粮仓就被德军轮番轰炸。列宁格勒市郊的一座大粮仓,储存了够全城人吃两年的粮食,在轰炸中燃烧了整整一天,烧的干干净净。

可怕的冬季来临,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只有拉多加湖还能从何冰面上勉强运送粮食进城。但是,城中数百万人口,那点粮食补给杯水车薪。从这个冬季开始,不断有人被冻死饿死。


首先城郊的农民,那些不愿回到德占区,又不被允许进入市区的人,很快就在饥饿和严寒中被冻死。

(大街上被饿死的人)

然后就是提前进入城中收容所的人,因为围困导致的断电断暖,再加上每人每天只有150克面包的配给,他们成了城市中最先被饿死的人。

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家中或多或少还有一些存粮,虽然不够吃,但能勉强保证不被饿死。不过,当严冬过去,存粮被吃完,真正的大饥荒来临了。

根据战后幸存者的回忆,饥饿的人们完全无法靠150克面包活着。他们先是吃树皮,然后是野草,最终连坟地里的野花也吃完了。当然,在这之前,宠物、老鼠和雀鸟早就被吃完了。

一位名叫杰娜的幸存者说,当年她的母亲想了很多办法弄吃的。比如煮一点点面粉汤,或者把烧焦的粮库地面的土挖过来,想办法提纯一些渗进去的粮食,还有就是煮毛衣喝汤(战前人们洗毛衣会用面粉)……

当然,就算这样,杰娜的母亲也活活饿死了。

杰娜的父亲是一位钢琴师,为了孩子不被饿死,他经常冒死翻越德军的铁丝网,到德占区的土地上挖土豆和萝卜。这些东西,让杰娜又延续了一段时间生命。

但是有一天,父亲没有回来。一起前去的一位科学家告诉杰娜,他的父亲踩上了德国人的地雷,被炸飞了……

1942年的夏季,杰娜失去了父母。


此时,更多的人已经生活在地狱当中。因为饥饿不断有人死亡,最恐怖的时候一天有近万人被饿死。

(被围困的列宁格勒)

虽然可以领取那150克面包,但是队伍很长,有人排着队就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很多人连出门的力气都没有,只能在床上被活活饿死。

幸存者杰娜的公寓里,邻居们也都纷纷饿死了。最后一个邻居临死后,留给了杰娜250克葵花油,这又一次让杰娜“续了命”。

城市开始出现吃人的情况,因为大量的警察也被饿死了,根本没有人去管。一到夜晚,就能听到外面大街上金属摩擦骨头的声音,那是有人在割去饿死者身上的肉。

这时候,城中出现了黑市。一些能够得到物资的权贵们,偷偷的拿一些粮食出来,高价卖给市民。还有一些抢劫杀人者,甚至把人肉拿出来卖。

杰娜靠着母亲留下来的一些首饰,换了几个土豆,又熬了一些时日。


大多数人没有她这么好的运气,每天无数人被饿死,饥饿让原本善良的人,也失去了人性。

(被围困的列宁格勒)

有一天,一个女同事叫杰娜去自己家做客。在那里,杰娜被拜托写文章,但是写着写着,杰娜意识到了问题,他回头一看,女同事正拿着刀站在自己身后。她开始攻击杰娜,幸亏饥饿让她没有了力气,杰娜拼命挣脱逃跑了。

但是,太过于饥饿的她,也在大街上晕倒了。好运气又一次降临到了杰娜的身上,她被警察送到了医院。

两周之后,杰娜醒了过来。此时已经进入了1943年,杰娜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出院之后,她成了一名邮差,一月中旬,列宁格勒的围困终于被解除了。

很多人并不能像杰娜一样幸运,无数人被饿死了。

列宁格勒保卫战,难以想象的惨烈。


七追风


1948年10月20日的深夜,蒋军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从沈阳赶回位于新立屯的兵团部,在沈阳召开的军事会议让他憋了一肚子气:从北平飞回来的卫立煌传达蒋介石的指示,廖兵团须继续向锦州攻击前进,以配合葫芦岛方向的东进兵团“收复锦州”,这基本就是找死的作战行动。



卫立煌私下里又对廖耀湘表示,希望他退回沈阳固守,而同机抵达的杜聿明态度则是模愣两可:可以转进营口,有了港口依托后再寻机向西攻击锦州。廖耀湘的脑袋瓜子嗡嗡的,三条道的选择快把他弄疯了,不过他倒是与杜聿明达成一个共识,无论是从海路逃跑,抑或是攻向锦州,都必须先把黑山拿下来。

黑山和大虎山地区是一道狭窄的通道,更像是个天然“隘口”,其西侧为医巫闾山脉、东侧为大片沼泽地(如今是水稻及河蟹的天下),由此成为从沈阳通向辽西、辽南的咽喉所在。为了掩护攻锦部队的侧后安全,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早已经部署在这里,阻击一切可能自沈阳方向来援的蒋军。



廖耀湘于10月22日下达作战命令,兵团所属第71军两个师自北向南、青年军第207师一个旅由东向西,包围并会攻黑山。而东野司令部派来增援的一纵第3师、内蒙骑兵第1师也到达战场划归第十纵队统一指挥,当日午夜,解放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三大阻击战之一“黑山阻击战”正式打响。

廖耀湘手中掌握的是全部美械装备的新一军、新六军、第49军、第71军和青年军第207师,合计五个军11万余人的兵力,是东北蒋军最精锐的部队,光“五大主力”就有两支,第71军和青年军第207师也是嫡系主力。不仅装备有坦克和200余门大口径火炮,还可以得到沈阳机场空军的支援。



而我东野十纵司令员梁兴初指挥的,只有四个步兵师(骑兵师为总预备队)的兵力,约为敌人的四分之一。纵队唯一的山炮团炮弹又严重不足,却要守备长达25公里的防线,任何一点被蒋军突破都是灾难性的,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和艰巨的任务,使黑山阻击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惨烈程度。

廖耀湘留了个致命的小心眼,在战斗打响的第一天,为了保持自己嫡系部队战斗力的完整,并没有将新一军和新六军投入进攻,只是驱赶另外三个军疯狂进攻,期间还因为作战不利下令将第71军第91师师长戴海蓉就地枪决(跑掉了没执行)。在尖子山阵地,蒋军207师采用了正面强攻和侧翼偷袭相配合的战法,一度与我骑1师一团展开残酷的白刃战,美式枪刺和骑兵马刀耀眼地惨白。



1948年10月23日晚八点,“梁大牙”司令员接到野司林罗刘的急电:攻锦的野战军主力已经隐蔽出发,预计三天内到达战场,电文最后一句令十纵指战员热血沸腾“务使敌在我阵地前尸横遍野而不得前进,只要你们坚守三天,西逃之敌必遭全歼”!对面的廖耀湘也拣到了我军的动员传单,黄埔六期的这个兵团司令立知大事不妙。

第二天拂晓,敌第九兵团主力尽出,共展开新一军、新六军、第71军和青年军207师第三旅,统由新一军军长潘裕昆指挥,共计六个师的兵力发起全线进攻,一天之内沈阳来援的飞机多达200余架次,尤其是207师猛攻92号、101号高地。



在敌人凶猛的空地火力覆盖下,十纵84团的一个营全体壮烈牺牲,至下午二时,两个高地全部失守,我军的防线被敌人撕开了一个口子。十纵第28师师长贺庆积调动预备队反攻,黄昏前收复101高地(这个高地背后就是黑山县城)。

第三天,廖耀湘再换上了新六军军长李涛担任主攻指挥,后者组织了300多人的“敢死队”,又以百余名尉官组成“效忠党国突击队”,在新六军头牌新22师两个团的配合下,这两支敢死队不顾一切冲向101高地,我军坚守部队一个营牺牲殆尽,下午三时,101高地再次失守,整个黑山防线危如累卵。



然而英勇的十纵82团官兵,在得到89团一个营的增援后,在天黑前又夺回了失去的阵地。就这样十纵指战员用血肉之躯死死挡住了廖兵团五个军的逃路,在惨烈的阻击战中十纵及配属部队伤亡逾万(其中牺牲4144名),为“辽西围歼战”创造了良好的战机。

1948年10月26日凌晨三时,已经打得精疲力尽的十纵接到了林彪的电报:“北上主力已经到达,敌已总溃退,望协助一、二、三纵队从黑山正面投入追击”!黑山阻击战胜利落幕,廖耀湘兵团的末日即将来临。


度度狼gg


刀叔导读:一战和二战同太平天国比起来,真的是小儿科了。

如果问世界历史上哪场系列战争阵亡人数最多?恐怕很多人多会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 ,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共有5500万-6000万人死亡。

不过,我想告诉您:世界历史上阵亡最大的系列战争是清朝的太平天国,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多达7000万。

即使是动用了包括原子弹在内的现代化装备,战场遍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很难与其匹敌。太平军掀起的狂飙席卷所及,庐舍为墟,遍地瓦砾。狂飙过去许多年后,依然是满目疮痍,残破萧条,一片凄凉。

人烟稠密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因地处风暴中心,为太平军和清军往复争夺烧杀之区,更是一片劫灰,生灵涂炭。

作为2000年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坚持时间最久,波及范围最广达到14个省,同时刺激了多个农民起义,直至让大清元气大伤,最后也导致灭亡。其规模,其破坏力也是相当惊人的!

太平天国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幕滑稽剧。甭管什么宗教都是博爱不杀生,洪秀全却不,他就创立这么一个教,叫做拜上帝教,目的是反政府。

钱穆先生当时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这么说的,如果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了,那就是中国全部的历史失败了。

太平天国折腾得清政府死伤无数,又耗费了大量的国库银两,整个运动劳民伤财,对于死亡人数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清政府为了平定太平天国,军费一共支出近3亿两白银,差不多是六年的总财政收入,不仅仅的是军费问题,这场浩劫把清朝当时最富庶的地区江南一带的经济彻底搞垮,清政府失去了赋税最大的来源。

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为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人口只剩下2.3亿人。

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2亿人,其中有4000万人直接死于大小各类军事活动,这是何等的残酷!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牺牲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洪秀全的残暴,他曾经利用韦昌辉将东王杨秀全和亲信等人杀掉,人数高达6千多。有记载曾表明洪秀全在两个月内就杀了2万多的文武官员,这就意味着当时每天有330多人死在他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平军为了反抗清朝的统治不断地和围剿他们的清军作战,一旦有战争,死人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不仅太平军的损失惨重,清军的损失也非常的惨重,这就导致了太平天国期间人数的急剧下降。

当时为了恢复这些人口,直到1911年,全国人口才恢复到3.4亿人。

洪秀全死后十年(1874年),出生于湖南的黄兴也曾谈起自己受到过太平天国的影响:

“我革命的动机,是在少时阅读太平天国杂史而起。但是又看到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弟兄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幸得很,后来因为他们弟兄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腾胸,为之顿足三叹。”

摧毁中,又有一种重生,没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崛起,就不会有湘军淮军,也就不会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的崛起。

无论如何,太平天国造成的巨大人口伤亡率,是近代的一次大的事件,虽然没有一战、二战在世界影响力大,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沉重的历史灾难。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出品,全网15亿次阅读的优质MCN自媒体)


王铭苇


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役无疑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整个战役持续199天。双方动用的总兵力达到300多万。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联红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联红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部分,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被从序列表中消去,另有大量直属部队被消灭。

苏联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红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1129619人。更令人心痛的是,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战前有85万人口的斯大林格勒,战后只剩下了1500人。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西岸,在二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之前,大约有85万的居民。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一个重要港口,还是苏联南方最重要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着一家全世界闻名的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并且,在当时主要生产作战当中军队所使用的坦克。

不仅如此,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以西、以南,因为都是非常广阔、富饶的土地,所以,还是当时苏联粮食、石油、以及煤炭的重要产区之一。由于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唯一的交通咽喉要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双方都是志在必得。

崔可夫中将接过指挥权之后,苏军与德军战斗更是进入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双方展开了巷战。斯大林下达了著名的227号命令,不许撤退。而在巷战当中,苏军的装备也仅剩下了各型火炮九百门左右,坦克110辆;各师、各旅的实有战斗人员也只有200至300人,甚至,有的师的全部装备就是几门火炮和几挺机枪。而每个坦克旅也仅余6至10辆坦克。当时守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就流传着一句话:“我们占领了厨房,但客厅还在敌人手里!”

因为一个满员的建制师只要一进入到了斯大林格勒地区,竟然在不超过三天的时间内就马上没有了,就需要不断补充部队,也就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集团军,苏联第62集团军,兵力前后达到200多万。

斯大林格勒所有工厂里的工人背着枪在制造武器,十几米外工厂守备部队就在与敌人交火。坦克下了流水线就开打。没有前线,没有后方,只要是活人就得拿枪战斗。士兵活一天是班长,两天是排长,以此类推,因为你的战友和军官全死了,周围都是补充的新兵。

苏联女兵直接参战,是直接拎枪就上,不是当卫生员报务员,而是战斗人员,挖战壕拼刺刀开坦克高射炮防空都得干,到最后只要能动的人都上了,监狱的囚犯都上前线了。

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当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没有之一。而这场被称为“史上最血腥”的战役,究竟死了多少人?始终也无法得到准确统计。但是,根据资料显示,它有一个大体的统计数字是,在200天的时间里就大约有200万人伤亡,送上前线的新兵平均生存时间是19个小时,军官则为3天。





茶烟里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时任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罗荣桓在黑山烈士陵园纪念碑题词。



1947年秋,继塔山阻击战后,辽沈战场上又一场艰苦的狙击战,在沈阳通往锦州唯一的走廊上打响。

廖耀湘的五个军,全部美式装备,更有飞机、大炮、坦克加持,正急切地从往沈阳/营口方向撤退。



横亘在走廊上是黑山与大虎山,东北野战军刚刚组建的十纵,不到五分之一的兵力和三个山炮营,需要防守正面宽达二十五公里的区域。

司令员梁兴初决心打好这一仗,誓要让蒋介石的“十万主力军”从军簿上彻底消失,为此要狠狠地咬住敌人,即便被扯掉几颗牙齿,也要等到大部队将敌人剁成血泥肉酱!

而国民党军方面,长春、锦州的失利让他们士气低落,但要与被逼入绝境的敌人作斗争,就必须做好艰苦战斗的思想准备。

双方摩拳擦掌,一场恶战不可避免。对于我军而言,如果不能在这里拖住廖耀湘,让十万国民党生力军逃入关内,用梁兴初的话讲就是“对人民犯下滔天大罪”。而整个辽沈战役我军精心谋划,也有可能功亏一篑。



战斗首先在黑山前沿阵地打响。没有阵地防御作战经验的我军骑兵部队遭遇敌重炮轰击,瞬间就出现伤亡,随后白刃战开始,经历一个上午的战斗,我军撤出前沿阵地。

接下来是警戒阵地的争夺。国民党军依然保持了极其凶悍的进攻,几乎从一开始就发动波次冲锋,被打退后又再次发起,连我军经验丰富的指战员都感到吃惊。



前沿和警戒阵地的战斗便如此激烈,核心阵地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就在战斗进行的同时,有一个插曲,黑山附近的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少,纷纷加入到支前工作中。

他们倾家出动,拆铁轨、修工事、送衣服,就是往返阵地送食物和水都达到约九百人次,牺牲在一个高地上的百姓就达四百多人。

人心向背,决定了敌我的战斗意志。



国民党新六军在一个小时内发动三次全线进攻,在第四次进攻时,我军一个排与敌一个连混战在一起,这时敌重炮群突然开火,瞬间阵地陷入一片死寂。我军幸存官兵用国民党军尸体堆起来作为掩体,近距离火力压制,勉强守住了阵地。



国民党新六军军长李涛亲自督战,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敢死队和一支由尉级军官组成的效忠党国突击队,轮番与我军一个营争夺阵地。在殊死搏斗后,全营牺牲,阵地落入敌手。当晚十纵组织五个连打反击,重新收复阵地。

面对十纵的顽强阻击,廖耀湘彷徨了,他的兵团竟然在小小的黑山停滞了整整三天,而背后的四纵已近在咫尺。



1947年10月27日,蒋介石在他的日记写道: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之命运。

小小的黑山,曾经历了历史上极其惨烈的战斗,70多年后的今天,一切又归于平静。唯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春秋正义


苏德战争(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苏军死亡681.7万,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1832万人次。 苏德战争双方历年损失数:

1)1941年:德军损失85万人。其中死亡30万人、被俘或失踪数千人。

苏军损失447万人。其中死亡80万人、被俘或失踪234万人。

2)1942年:德军损失200万人。其中死亡50万人,失踪或被俘约10万人。

苏军损失737万人。其中死亡174万人、被俘或失踪152万人。

3)1943年:德军损失290万人。其中死亡70万人,被俘或失踪约20万人。

苏军损失786万人。其中死亡194万人、失踪或被俘37万人。

4)1944年:德军损失300万人。其中死亡123万人,被俘或失踪约60万人。

苏军损失688万人。其中死亡160万人、失踪或被俘17万人。

5)1945年:德军损失约300万人。其中死亡50多万人,被俘或失踪约70多万人。

苏军损失301万人。其中死亡73万人、失踪或被俘7万人。

合计:德军(含党卫队)在苏德战争中损失累计近1200万。其中死亡320多万人、被俘160万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万德军)、伤病累计约700万人次。最终死亡人数为380万(含死亡的俘虏)。以上数据包括奥地利、苏台德、阿尔萨斯等地的德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后大量参战的人民冲锋队之类的民兵组织的损失。

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累计为2959.3万。其中死亡681.7万人、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累计1832万人次。最终死亡人数为865.6万(含死亡的俘虏)。以上数据包括内务部队及边防军等,也包括与德国的盟军作战所遭受的人员损失,但不包尚未到所在部队报到的在途新兵,如包括新兵,则死亡人数约为737万人,最终死亡人数为915.3万人。


六子134443005


上甘岭之战。

上甘岭之战,在3.7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双发共聚集了10多万人,这一场战争从规模可能不非常大,但是这一场战争的惨烈程度不亚于世界上人任何一场战役,而这场战争也打出了中国志愿军的风采,打出了新中国的风采。

这场子战争的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美军总共投入了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而战争开始前,每军只计划用200人的代价,花费六天时间攻占下来,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里会成立中美战场上最后的一次大规模战斗。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一个高峰,他是坚守关系五圣山的阵地,同时也关乎志愿军是否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当美军向上甘岭发动冲锋的时候,上甘岭的驻军只有一个营的部队,面对美军的机械化兵团进攻,我军拼死抵抗。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美军的攻击部队七师三十一团的二营、三营损失均超过了70%,之后美军换上第三十二团接着再战,一直打到黄昏,也未能攻下597.9高地,而我军也伤亡惨重,四十五师的135团伤亡了一半。

战斗激烈进行,激烈的炮火使得整个上甘岭都被硝烟所笼罩,白天达成了黑夜,黑夜打成了白天,相隔百米就无法看到信号枪的光亮,双方只好都使用迫击炮发射信号炮弹来进行联络。而由于战场地域狭窄,最多只能展开两个营的部队,双方只能采取逐次增兵的战术,一个营一个连,甚至一个排一个班的投入作战,双方阵地上都是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高地,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战争进行到第二阶段的坑道作战时,志愿军的条件更加艰苦,尤其是后勤保障和兵力支援很难进行。当时四十五师的兵力损失已经过半,伤亡已经超过了4000人,15军军长秦基伟将军呈请第三兵团为四十五师补充4000新兵,同时使用总预备队29师。

最艰苦的是坑道里面的士兵,他们艰难的进行战斗,还要与饥饿和饥渴抗争,当时15军为了激励士兵,买了3万斤苹果,但是送到坑道的寥寥无几,因为战线的损失比达到了90%以上。战斗进行到紧张时刻,秦基伟将军将自己身边的警卫员派上了战场,但是96人的警卫连,只有24日到达了坑道,其他人都战死了。

坑道作战是艰苦的,但是成果也是显著的,在坑道作战是十天时间里面,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其中仅9次失利,其余均获成功,累计歼敌2000余人,大量消耗了敌军,并极大破坏了敌军阵地的稳固。

10月30日我军的各部队调整到位开始反击,十五军以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毫米重迫击炮,向597.9高地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炮击持续达四个多小时。之后45师仅剩的11个连的兵力,对地方占领的部队发动11波攻击,双方反复争夺,最终我军占领了主峰及几个要点阵地。而由于45师的人员损失严重,秦基伟只得将调归其指挥的十二军的部队调上597.9高地,接替四十五师无力再守的七个阵地。

11月1日,十二军正式加入上甘岭战斗,他们的战斗同样惨烈,十二军的三十一师在防守537.7高地的时候,他们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九十三团损失惨重,依旧不能完全占领537.7高地,以至于31师不得不紧急抽调106用卡车运送到上甘岭。

激烈的战争持续到战斗的最后一刻,一直到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而此次上甘岭战役历时四十三天,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


帝国烽火


1、欧洲“绞肉机”——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最惨烈的战役,因此也素有“绞肉机”之称。这场战役,德法双方共投入200余万军队,共计消耗炮弹4000多万发,造成法军55万人伤亡,德军45万人伤亡。

凡尔登战役有多惨烈?战争伊始,德军就立马进入疯狂进攻模式,一下子集结27万大军、1400门大炮,以平均每小时10万发炮弹的射速,向防守凡尔登的法军狂泻200多万发炮弹。德军凶猛的火力打击,将凡尔登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全部夷为平地,压得法军完全喘不过气来。

一名亲历凡尔登战役的战地记者,在自己的报道中这样写道:“整个森林被削得如同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的覆盖物都弹痕累累……到处是残骸:击破的战车、击毁的大炮、以及无数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正因为战况实在太惨烈了,所以人们才将此战称之为“绞肉机”!

2、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作为二战中最惨烈、规模最大的城市攻防战,斯大林格勒的惨烈程度,完全超越了上述的凡尔登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历时六个多月,约200天,苏德双方光是伤亡人数,就达到了惊人的350多万,其中德军伤亡为150万,而苏军伤亡为200万。也就是说,苏德两军平均每天在斯大林格勒就得消耗1.7万人,相当于每天吃掉一个整编师。

因此,当时苏军一个新投入作战的满员师,往往坚持不过两三天就会被打光。而被送上前线的新兵,平均的生存时间更是不超过24小时,一线军官也只有3天左右。斯大林格勒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战斗中,苏德两军围绕着斯大林格勒的每一间房子、甚至每一寸土地,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况最惨烈时,苏联甚至连女兵都得像男兵那样,抄起枪就冲锋陷阵,直接投入到最前线得作战中。

而战斗对德军来说同样惨烈,德军不仅要面对苏联严寒的气候条件,还要应付顽强反击的苏军。当时,德军第6集团军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自己的《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回忆道:

“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而那时坚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也曾流传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我们占领了厨房,但客厅还在敌人手里!

此外,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更以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伤而著称。战斗中,苏德两军对城市展开了惨烈争夺,已经到了无视军事人员与平民分别的地步,造成了大量斯大林格勒平民的伤亡。据统计,斯大林格勒战前尚有60多万居民。然而战争过后,却只剩下数千人得以存活......



这些历史要读


看看萨沙的许昌保卫战。

三千对十万,震动天地的抗战许昌保卫战(下)

新编29师玉碎许昌

此时,许昌城内还在到处巷战,但沦陷已经不可能避免。师部大院里面躺满了伤员,城西和城南的部队被日军逐步压迫后撤。虽国军死守每一个房屋,死光了才退一步,也已经退到距离师部不过一二百米。

至于城北已经失去联系,根本不知道情况如何。

到了这个地步,许昌实际上已经失守。

显然,如果不撤退再死撑,不过多支持2到3个小时而已,对于全军毫无意义。

相反,新编29师就要全军覆没。

吕公良师长仔细考虑,决定还是要突围,能活着出去一个算一个,为新编29师多少留下一点种子,以便战后重建。

吕公良分析战况,认为城东和东南部还有一角在我军守卫中,可以从这里突围。

目前剩余部队只剩几百人,仅有85团第2营相对完整,还有大约200多人。

当晚,他指挥残余部队分别从日军较少的城东北角突围和日军警惕性不高的西面突围。。

撤退前,吕公良含着热泪,将新编第29师师旗烧毁,以防止被日军缴获。

之后,吕公良对官兵说:如果我们突围成功了,还是要同日军继续战斗;如果失败了,要抱定成仁决心,不要投降,不要受辱!

出发前,吕公良把参谋,也是他的外甥孙浩喊来,说:你和参谋长从城西突围,我领着大部队从城东突围。如果突出去了,就在郾城黑龙潭回合。如果突围失败,我阵亡了,你到后方留守处,把我的家属老小送到西安大后方去。你跟他们说,让他们放心。虽然我个人没钱,但政府和部队会照顾他们今后的生活。

5月1日凌晨2点,突围部队分两路冲出去。

吕公良率领几百人从城西突围,很快被日军发现,进行了追击和拦阻。

相反,孙浩和参谋长王元良的师部成员和通讯连小股部队,从城西突围,反而没有被日军发现。三天后,这股部队大部分成员,突围撤退到南召。

城东突围部队,由85团第2营营长李树森负责掩护,师长副师长都在这里。

四周日军数量众多,这股几百人刚刚进入日军封锁线,就被发现。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当时想要从日军团团包围的许昌突围,难度非常之大。

杨尚武团长亲自指挥部队激战,沿途非战斗人员撤退。双方激战3个小时,由于敌我兵力相差十倍,最终第2营几乎全军覆没。

团长杨尚武混战中胸部中弹,血流不止,倒在大坑李东南的麦田里。营长李树森扶起他,想要扛着他走。杨尚武知道日军距离他们只有几十米,用最后的力气对李营长说:你赶快突围,千万不要管我。随后,杨团长就昏死过去。

李树森和卫兵架起杨尚武团长就走,但走出不到一百米,日军追赶而来。一梭子子弹扫射过来,卫兵牺牲,李树森营长腿部中弹。万般无奈之下,李树森只得自行爬走突围。幸好路上遇到了战友,将他搀扶逃出日军封锁线。

当天晚上,附近一个逃荒到麦田的农民大娘,发现麦田里有微弱的呻吟声,发现了杨尚武。



-----------------我党承认吕公良为烈士!

此时杨尚武已经奄奄一息,大娘给他喂水,又试图回村找人来救他。但刚刚到村子,就遇到日军扫荡杀人,大娘躲在村里到第二天早晨才敢出村,赶到麦田。此时,杨尚武团长已经牺牲,后周边农民将其埋葬。

国民政府战后追授杨尚武团长为少将军衔,给予家属20年抚恤,每年600银元。

殉国前,杨尚武已经留下给妻女的遗书,里面写到:日寇以数倍于我兵力强攻许昌。我师奉命死守阵地。身为军人,殉国殉职是本分。今妻子分娩在即,不知道是男是女。希望妻子能好好抚养二个孩子长大。我父亲年迈,希望妻子代替我尽孝。

在杨团长殉国的同时,突围的吕公良师长,黄永淮副师长,李培芹团长,也都和日军混战。

先是团长李培芹遭遇日军伏击,胸部中几枪,当场殉国。

吕公良和黄永淮一百多人的队伍,被数百日军冲散,分头撤退。

激战中,吕公良仍然指挥部队连续撤退过几个村子。但此时天亮,日军出动大量步兵、骑兵和坦克四面合围。

黄永淮指挥的几十人,在烟墩郭村。遭日军前后夹击。黄副师长中弹昏倒,被日军俘虏。同时被俘的,还有30多名官兵。

黄副师长醒后,正好目睹一个日军用刺刀残杀被俘国军官兵。黄副师长极为气愤,乘日军没有注意他的机会,突然抢过一把三八式步枪,开枪将这名日军击毙。

周边日军立即向他开枪,黄副师长身中多枪牺牲。


这边吕公良师长,同第4连连长张文远率领的一个排,奋力突围到小王庄西南的麦地里。之前战斗中,吕公良师长手臂已经中了一枪,他简单包扎继续指挥部队突围。但刚到麦地,就遭遇日军一百多人,周边数百日军也纷纷向麦地冲过来。日军子弹如雨点一般打来,掷弹筒榴弹也一片片飞过来。

张文远连长腹部中弹牺牲,吕公良师长亲自持手枪射击,突然被一发掷弹筒榴弹击中,身负重伤,手中的手枪也被炸坏。

此时部队都被打散,吕公良身边只有警卫员鲁丙正和卜金斗。

吕公良对他们说:我不行了,你们快走。我们三个人不能都死在这里。快走!你们活着出去,也有个报仇送信的。快走!

在吕公良再三催促下,两个小伙子含泪离开师长。由于麦田很大,日军没有仔细搜索,就追赶下去了。当天中午,几个在外躲避的老百姓去村子四周救助国军伤员,发现了倒在血泊中的吕公良将军。一个叫做王柱的村民听到麦田有微弱的呻吟声,赶快跑过去,看到一个穿着军官制服的军人倒在地上,身边不远处有一支20响盒子炮手枪。

王柱赶过去,给他为了几口水。吕公良师长已经重伤不治,他用微弱的声音说:老乡,我是个军人,被日本兵打伤的。请你救救我!

怕遇到的是汉奸,吕公良师长并没有暴露身份。

王柱立即跑去报告了保长王庚寅。王庚寅组织几个村民,用箩筐将吕公良师长抬到没有日寇的岗王村,隐蔽起来。

王庚寅经过检查,发现吕公良师长受伤很重。一发子弹击穿手臂还是小事,关键有一发子弹击穿了腹部,穿透了脊椎。

此时吕公良师长失血多过,内脏也受重伤,气息微弱,说话含糊,奄奄一息。

当年河南农村非常落,压根就没有什么医疗,也谈不上有药物。王庚寅尽了最大的力量,用了敷鸡皮(传说可以治疗外伤)甚至吹大烟泡(当地农民用大烟吹到鼻孔治疗一些内科疾病)等各种土法给吕公良师长治疗。

王庚寅将家里仅有的一条棉被取出,给吕公良师长盖上。

当时他们已经从他随身携带的名片中,知道他的身份。

吕公良受的是致命伤,这些土法根本无效。5月2日下午,吕公良将军停止了呼吸,时年41岁。

村民们将吕公良妥善安葬,还立了“吕公良之墓”碑!

要知道,这在当年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被日寇知道,王庚寅他们都别想活命。

突围残部逐次向叶县方向转移。5月1日下午,日军占领许昌。

此战,新编第29师全师3000多官兵,几乎全部牺牲。

就高级军官中,师长吕公良,副师长黄永淮牺牲,3个团长中,杨尚武、李培芹牺牲,姚俊明负重伤后失踪,至今没有找到遗体,推测也牺牲了。

该师高级军官除了参谋长侥幸突围以外,其余全部战死,堪称抗战历史以来最悲壮的防御作战,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战例。

日军二十倍兵力包围许昌,使用十倍兵力攻击许昌。新编29师以绝对劣势,前后苦苦支撑9天之久。仅仅在小小的许昌城下,也血战了2天,算是用尽了全力。

日军此战伤亡也有2000人左右!但新编29师只有3000多人,全部牺牲。而日军高达近10万,这2000多人伤亡算不了什么!

不过,主攻的第37师团伤亡还是较大的,以至于后期作战他都处于配角,没有作为中坚力量使用!

许昌东郊于庄农民刘国华回忆战场的惨烈情况:日本兵离开我们村后不久,我们回到战场查看。公路上阻拦日军坦克和汽车的壕沟,都被日军填平。村子附近吕公良师长300多人和日军交火的地方,尸横遍野,惨不忍睹,都是国军战时的遗体,但没有发现一个受伤的。据说,日军把受伤的国军士兵,都用刺刀杀死了。日军伤亡也不少,在许昌战死的日军更多。我们村子附近有很多燃烧的痕迹,是日军把自己死亡士兵火化了,把骨灰带走。本村村民看到,日军把村子的大门都卸下,连通其他木料浇上汽油点燃,将三具日军士兵尸体扔到火上烧。浓烟滚滚,腥臭熏人。

日军内山英太朗中将曾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5月1日许昌城内的扫荡于上午结束。今晨攻占东北角后,由该处出逃的部分部队,6时20许在于庄附近被工兵第27联队小野部队围歼。由缴获名片中,得悉该部为包括新编第29师师长吕公良中将在内的司令部。因战时匆忙,未能郑重掩埋敌将遗体,并树立标志,身为武士,不胜惭愧。”

吕公良牺牲以后,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以后,政府在许昌召开隆重追悼大会,1945年将吕将军遗体重新安葬。1946年又将吕将军遗体迁葬回老家浙江。当时场面非常隆重,沿途村子的老百姓也自发摆上祭品,焚香燃纸,目送英灵回家。

根据曾经抢救吕公良将军的保长王庚寅回忆:1945年10月,我们村民帮助吕公良将军妻女迁葬!打开了棺材,发现已经下葬1年多的吕将军遗体,基本没有什么腐烂,头发也没有掉落,倒是当时放进去的棉被和席子都烂的差不多了!这是什么原因,我不清楚。不过按照我们那里迷信的说法,这是吕将军英灵不灭。

1986年,经浙江人民政府批准,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日军此次不但使用了坦克,连农民的毛驴也用了,可谓倾全力出击!

许昌保卫战和随后的洛阳保卫战,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

一个师能够打到师长、副师长和3个团长全部牺牲,堪称整个二战历史上也极少有的战例。

新编29师作为一支从地方部队升级上来的二流中央军,在吕公良师长指挥下,和日军拼死决战,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实在令人敬佩。

国军在许昌做出的牺牲,也是应该让所有中国人都赞叹的。在明知道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新编29师官兵能够抱着必死决心和日寇玩命,绝对是民族英雄,是我们国家的荣耀!


萨沙


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斗是哪一次?

历史知识曾介绍过上甘岭、松骨峰、长津湖等惨烈的战斗场景,这些战斗,我军在艰苦的战场环境中坚持作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相对于抗美援朝战场,解放战争的战场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大烈度,没有那样的大规模牺牲了。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些局部战斗让人动容。

今天我要说的是锦州战役中的配水池战斗。

众所周知,辽沈战役我军的战略是“关门打狗”,关上锦州的大门,整个东北的国军就成了瓮中之鳖,再也没有逃脱的可能了。这注定了,在锦州必然有一场恶仗要打。

在锦州的城北,有一处制高点,距离锦州城有1公里,这就是配水池据点。原本这里是一个日本人修建的供水设施,国民党守军把这里改造成一个永久性工事。配水池据点地势高,靠近公路,如果不拔掉这个据点,从北面进攻锦州的解放军指战员就会笼罩在敌人火力之下,伤亡势必很大。

配水池的国军,使用了大量钢筋水泥配水池打造成了永久性工事,并且还有一个营800人把守。配水池周围,有14座地堡和10余个明暗火力点,再往外作战壕沟纵横相连。壕沟外有铁丝网等障碍,壕沟内又有雷区。国民党守军自认为配水池固若金汤,他们说“配水池将成为第二个凡尔登”“守配水池的都是铁打的汉”。

军令如山,当攻打配水池的作战任务下达到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七师第20团第一营营长赵兴元那里是,赵营长眼睛都不眨一下说”保证完成任务!“赵兴元深知,这场战斗注定是九死一生的,眼前这些说说笑笑的精状小伙子,可能绝大部分都见到不到明天明天的太阳了。

为了鼓舞士气,赵兴元带着战士们喊出了”攻配水池的是打铁的汉!“口号,嗷嗷叫着就冲上了战场。这场战斗在白天发起,不存在任何奇袭和取巧的可能。

首先冲上去的是三连,英勇的战士们冲到了敌人的壕沟里,等待进一步冲击,没想到,壕沟里每隔100米有个暗堡,里面有机关枪,而壕沟的坡上还有预先埋设的航空炸弹。航空炸弹被引爆。这一个连最后只有指导员活着回来。

经过艰难突破,一营终于占领了距离配水池阵地不到100米的6间红房子。可是就在这时,锦州城中出来四辆装甲车增援配水池,企图围歼一营。赵兴元在红房子里召开营党委会,要求战斗到最后一人,也绝不后退!敌人先后发动了27都被一营打退。

战斗从10月12日上午,一直打到傍晚,最终敌人全军覆没,而一营最终也只剩下20多人活着,算上赵兴元自己,能站起来的,只有6个人。

为何最后仅剩下6个人还能占领配水池?这是因为,这六个人中有四名战士,一名营长还有一个战地记者。当这6人冲上阵地开始最后一场冲锋时,敌人吓破了胆,全部被俘虏,清点俘虏,发现被俘虏的敌人竟然还有150人。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炊事员老王挑着猪肉炖粉条给战士们送饭,发现阵地上一个活着的都没有,老王生气地把马勺摔在地上。这个镜头,取自于配水池战斗的真实场景。当时1营炊事员拿出这辈子最好的手艺包了几百人份的牛肉包子,送到前线后发现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能吃饭。当后续部队赶到后,发现烈士的遗体已经把壕沟填平了。

配水池战斗,打开了锦州的北大门,仅仅四天时间,锦州就获得了解放。为了表彰一营的功绩,,一营二连荣获“攻克凡尔登 战场建奇功”锦旗一面,七连荣获“锦州连”光荣称号,七连一排荣获“打铁汉排”光荣称号,1营荣立集体大功一次,营长赵兴元被授予“文武双全的全面英雄”光荣称号。

可惜的是,那些在配水池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全国大解放了。

现在配水池战斗遗址已经成了红色旅游工程、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配水池上上面留下的弹痕和标语,一直在诉说着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慷慨牺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