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並非無為而治,漢初“黃老之學”


治國並非無為而治,漢初“黃老之學”

今天我們探討一下關於漢初“黃老之學”。教科書在提到漢朝初年時,總是說從漢高祖劉邦開始,一直到文帝、景帝,統治者們都是奉行著“黃老之學”治國,講究清靜無為,與民休息,這才有了“文景之治”。

直到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黃老治國的局面才結束。

治國並非無為而治,漢初“黃老之學”


其實,這是教科書為了省事而向學生們傳遞的錯誤信息。漢朝初年,雖然經過秦末大亂而百業凋敝,人口銳減,確實需要休養生息,但漢朝從高祖直到景帝,一直受到來自軍吏大臣、諸侯藩國以及北方匈奴的挑釁和威脅,即所謂“反者九起,幾無天下者五六”。

僅有清靜無為是根本不足以維繫政權的。黃老之學也就是黃帝、老子之學,老子之學自然是清靜無為,而黃帝之學其實是法家刑名之學,來自於戰國時期的齊國稷下學宮,其經典是《黃帝四經》。漢初諸帝,用黃帝刑名之學來應對政治鬥爭,用老子無為之學來安撫百姓,這才維持了政局的平穩,也使得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積蓄了國力。

漢武帝之後,所謂獨尊儒術,其實是用儒家學說代替了老子之學,而法家刑名之學仍是治國方略的組成部分。也就是“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黃老是早期道家思想的一種,把傳統的歸隱而居的道家的哲學用於治國以實現富國強兵,因推崇黃帝和老子而得名。黃老道家後來也變為道教的開端。老子之門人,託言黃帝,並推崇伊尹和姜太公,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讓民眾“自化”,從而使天下安寧而治。

治國並非無為而治,漢初“黃老之學”

黃老治術

是假託黃老,意即黃帝時期的政治清明,以及崇尚道家老子思想中的清靜儉約,作為西漢初國家的政策方針。

西漢帝國建制,經過數年反秦戰爭與楚漢相爭之後,原本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農業人口大量流失,當時西漢丞相蕭何為了讓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崗位上以及減少多餘的政策支出和浪費,制定出“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清靜儉約”三大政策方針作為西漢帝國建制初年的政府政策大綱。

蕭何、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等制定了相關政策,其中包括使民放鑄,它是漢文帝為了防止泥質金餅等劣質金屬錢幣氾濫,實施的一系列貨幣非國家化的措施。

治國並非無為而治,漢初“黃老之學”

時代下的黃老思想

黃老道家

道家推崇天道,提倡無為。

君王意志隱藏於天道之後。

法家韓非

法家推崇治道,講求刑名與法治。

君王意志的伸張。

兩者在初衷和目的都大不同 在精神內涵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韓非大大的擴張君王的權力


治國並非無為而治,漢初“黃老之學”

治國並非無為而治,漢初“黃老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