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前言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急速擴大,戰爭的激烈程度也急劇上升,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形式也由爭霸戰爭轉變為滅國戰爭。

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所有的諸侯其實都是周天子的臣民

導致滅國戰爭出現的重要原因就是許多強大的諸侯國雖然通過春秋時代完成了資源的原始積累,國力強盛,但是這些諸侯國本質上都是周朝的臣子的領地而已,即使國土面積再大實力再強,也無法擺脫臣子的身份,除非取代周室自立為天子。彼時周室雖然衰敗,但是如果有哪個諸侯這樣做了的話,必然會招致剩下所有諸侯的一致攻擊,根本無力抵擋,所以就必須先消滅來自於其他諸侯的威脅,統一天下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因此滅國戰爭頻繁地出現,實力弱小的國家自然就被實力強大的國家吞併掉,原來的諸侯喪失了權力,這也是大多數小國權力更迭國號改變的原因。但是有一個國家,並沒有被別國吞併,卻也完成了權力的更迭,這就是著名的田氏伐齊,指的是戰國初年陳國田氏後代取代齊國姜姓呂氏成為齊侯的事件。那麼為什麼春秋首霸的後代會將國家拱手相讓呢?此中到底有什麼陰謀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的記載,去探索其中的真實情況。

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田完是否親自策劃了田氏伐齊已經無法考證了



第一階段,田完逃齊

齊國作為遠東第一大國,以商業發達聞名於諸侯,國力強盛,軍事發達,齊桓公更是完成春秋首霸。雖然春秋時代的主要脈絡是晉楚爭霸,但是齊國尊王攘夷,會盟諸侯,討伐他國,十分強橫,諸侯莫敢不從。與此同時在中原四戰之地有一個小國叫陳國,周圍大國環伺,實力和齊國有天壤之別,從賬目實力上看根本無法對齊造成威脅,因此沒有人會預料到後來事情的發生。

公元前672年,陳地爆發奪權之爭,太子禦寇被殺,和太子交好的田完怕受到牽連,於是逃至齊地避禍。這一去就為齊國掀開新篇章埋下了伏筆。據《史記·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

"陳完者,陳厲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卜完,卦得觀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四嶽之後。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陳國是一個十分弱小的中原小國

自古以來卜卦問天得出的結果都模糊不清,這是因為窺視天機容易招來上天的懲罰,所以需要求卦者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不過這個卦辭卻與眾不同,簡直就直說是齊國了。

當時的執政者桓公小白聽聞田完到齊,由於他素有品德,於是想讓他擔任國卿職務,但是他不敢接受,於是退讓做了管理工匠的工正。齊地的貴族和大臣看到桓公如此重視他,紛紛和他聯姻,至此,他也順利地在齊地紮下了根。隨著時間的發展,田氏在齊國的根基越來越大,很難拔除,可以算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了。

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春秋齊桓公小白銅像

因為田完所處的時代,齊國風頭強勁,又有管子和鮑叔牙輔佐朝政,國力強大,政壇穩定。別說區區一個陳國後人田完,就算是晉楚這種巨無霸都不能擾亂齊國的朝政,所以桓公非但沒有擔心田氏篡權,還積極讓他參政,我們很難得知當時的田完是懷著為臣之心還是懷著奪權之心,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田完逃齊這件事奠定了陳國田氏後代取代齊國姜姓呂氏的基礎。

第二階段,田氏行私政爭奪民心

說到姜子牙,估計很多人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騎著四不像,手持杏黃旗和打神鞭的老神仙形象,的確,《封神榜》這部影視劇深入人心,讓大家一度以為姜子牙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但是姜子牙真有其人,他就是周武王的重臣姜尚,為周朝建立和日後管理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他也因為功勳卓越,在武王分封的時候被封到齊地,他的後人漸漸演化出了呂、高、國三姓共同保護姜氏社稷,這就是齊國當時的總體形勢。

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其實神話人物姜子牙真有其人

在田氏剛來到齊地時,由於得到了桓公小白的重視,於是許多大臣願意和田氏聯姻,有人不知道田氏的未來如何,於是又求卦問卜。據《左傳》中記載:

"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佔之,曰:"吉,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隨著田氏一族在齊地立足已穩,他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參加政治活動,到了田常時代,他作為齊國丞相,基本掌握了實權。

而齊景公時代開始,就大興奢靡之風,重刑苛稅,沉迷後宮,玩物喪志,根本不管民間疾苦。百姓從國富民強的生活跌倒了民生哀賤,怨聲載道,民意鼎沸,田氏趁機抓住機會,施行私政,為百姓謀福利,比如將齊國的通行的四進制舊制改為五進制新制,向百姓借糧時使用舊制借四升而還糧時使用新制還五升;遇到糧食絕產的時候以田氏之名開倉放糧,賑濟災民;降低百姓賦稅,在上交國庫時卻以稅賦交齊彙報。百姓深感田氏恩德。

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春秋首霸齊桓公

但是景公雖然昏庸,手下卻不乏能臣,著名的大臣晏子就提醒景公要防止田氏作亂,並且提出了具體措施幫助齊國宗室加強對百姓的愛護,以此收回民心。不過當時的景公由於久疏朝政,在口頭上對晏子的措施表達了同意,卻無力實施,其實也是不願意費心去實施,晏子很失望。據《史記·三十世家·齊太公世家》中記載:

"九年,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明明知道國家有難卻不為君王所重,當時的晏子心裡一定十分哀傷,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推斷,可惜為時已晚。

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戰國青銅鼎

筆者認為,這一階段田氏雖然努力爭奪民心,但是卻缺乏了最重要的一項資源:武力支持,想要篡權猶如建造空中樓臺,根基不穩,所以不敢擅動,也給了齊國宗室足夠時間去撥亂反正,可惜的是當時的景公是少見的昏庸之主,錯失了最好的制衡田氏的機會,才讓接下來的一系列武力行動由不可能變為可能。

第三階段,展示武力並受封諸侯

有了自田完時期積累至今的厚重底蘊,有了在朝堂上盤根錯節的政治勢力,有了深受百姓支持的民心所向,有了多年經營收穫的大量財富,田氏只差最後一項,那就是武力支持。但是做到上述四點,想要積累武力資源並不難,只需要足夠的時間積累就可以了。

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晏子曾經提出了制衡田氏的方案可惜未被採納

田氏在積累自己的武力資源時,還積極聯合部分與自己相親的齊地氏族對抗剩下的齊地氏族,先後消滅了慶氏、欒氏、高氏,逐步分化並瓦解齊地的原始勢力。在消滅了一些小型的勢力後,他們將目光對準了較大較強的勢力,據《史記·三十世家·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

"田乞、鮑牧與大夫以兵入公室,攻高昭子。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田乞之眾追國惠子,惠子奔莒,遂返殺高昭子。晏圉奔魯。"

至此,在高氏、國氏兩大氏族被滅後,田氏基本做到了一家獨大,他們的戰略目標也從國內轉移到了國外。

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齊國石獅

接下來田氏派遣使節和各諸侯國交好,在他們戰時支援錢糧,並且派兵支援他們。為了交好周邊國家,還退還了過去齊國佔領它們的土地(戰國時侯退還土地很常見,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政治手段,但是後世卻漸漸消失)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希望如果有一天原來的齊國宗室對田氏起到威脅的時候可以在政治和軍事上施以援手,從而保護田氏政權。

公元前387年,田和與魏文侯在濁澤相會,求他代告周天子,請列為諸侯。魏文侯派使臣報告周天子,請求立田和為諸侯,周天子准許。公元前386,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列名於周朝王室。到此齊國的呂氏政權完全由田氏所取代。

從呂氏到田氏,齊國宗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田氏祠堂中的孟嘗君



結語

從公元前672年到公元前386,歷時286年,田氏伐齊的世家跨越之久實為罕見,這場爭鬥中,既有陰謀陽謀,也有明爭暗鬥,這個階段上齊國有名的國君、大臣、貴族,係數被捲進這種風波,其規模之大遠遠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連太史公也罕見地為齊國做了兩篇世家。

當我們回顧整件事情的過程,會驚訝地發現,有兩則"預言"十分準確,分別預測了田氏會得到齊國社稷的結果和具體在第幾代會發跡,不免讓人起疑。如果春秋戰國時代的卜卦如此準確,那麼大國自然可以用卦象發現敵軍行進方向,人數和戰術,從而有的放矢,戰無不勝才對,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所以不免引人發問,為何田氏所獲得的卜辭如此準確呢?

筆者認為,這正好說明整個事件中田氏的運籌帷幄水平是極其高明的,從前人至後人,歷經數代,始終堅持一個既定目標,並且嚴格執行,但凡有一代出現無能之輩則難免斷送先人之努力。這兩則卜辭很大程度是後人編纂而成,套用在前人身上正是為了獲得輿論支持,讓奪權行為變得符合天意,同時以優待百姓的政策收穫民心,再加上齊國地理上有泰山濟水護衛,東邊有大海天險,很難被攻破,可謂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田氏本身的努力,才能完成這整件事情,也使得田氏伐齊在華夏文明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史記》

2《左傳》

文章內容來自鈞儒歷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