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新疗法、新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大盘点

前言:点击关注【SLE互助圈】,为您持续更新最新资讯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伴随着理解的深入,我们的SLE治疗手段也在逐渐演化进步,并持续改善SLE病人的结局。


回顾过去的一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研究领域也不断传出好消息,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今天分享予大家共同了解~


传统的治疗方案,如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虽能有效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但部分患者仍然复发,部分患者治疗无效,这类系统性红斑狼疮被称为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针对多种细胞因子的生物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比如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抑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在特定微环境诱导下对受损组织进行修复,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和抑制全身系统性损伤的持续性发展,理论上讲是一种可靠的理想的治疗手段。

而且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都被应用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研究中


新标准、新疗法、新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大盘点


从2007年开始,南京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等人完成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已完成1132例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而且效果显著,使重症狼疮患者5年死亡率从45%降低为16%,有效率60%。该项目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随着研究的进展,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开始渐渐显著,且在治疗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也逐渐崭露头角。干细胞移植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面未来可期。


2.贝利尤单抗国内获批上市

2019年4月,美国FDA批准贝利尤单抗(或贝利木单抗,倍力腾)用于儿童狼疮患者。

同年7月,贝利尤单抗在中国内地获批上市,用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仍具有高疾病活动的活动性、自身抗体阳性的SLE成年患者。

11月7日,葛兰素史克(GSK)公司更是携贝利尤单抗亮相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


新标准、新疗法、新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大盘点


贝利尤单抗是首个针对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特异性抑制剂,是一种能够与可溶性BLyS结合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根据药物研究数据显示,该药能够实现持续的疾病控制、有助于稳定长期症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该产品的获批将为SLE患者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而且根据研究显示:

在亚洲,特别是中国SLE患者,贝利尤单抗联合常规治疗52周,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答指数复合应答率最高可达57.8%,重复发风险下降50%,同时显著降低了患者对激素的依赖且病情保持稳定,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相似。


3.国产狼疮新药泰它西普,亮相2019ACR(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


泰它西普(RC18,拟用商品名泰爱),是首款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SLE新药,是一款TACI-Fc融合蛋白,能同时靶向BLyS和APRIL两个细胞因子,从而更有效地降低机体免疫反应,达到治疗SLE的目的。


2019年7月,荣昌生物公布了其在研新药泰它西普一项关于SLE的关键II/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此项研究共纳入249例SLE受试者,在治疗用药48周后,泰它西普组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答指数(SRI-4)显著高于安慰剂对照组(79.2%vs32.0%),且安全性良好。


新标准、新疗法、新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大盘点


2019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张奉春教授带领的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受邀在ACR大会主会场进行报告,对泰它西普的上述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


目前,荣昌生物向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提交的泰它西普新药上市申请已经获得正式受理。期待泰它西普能够早日通过创新药物研发,为SLE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4. TULIP2研究收获积极结果,SLE或将再添新药


2019年8月,阿斯利康宣布其在研狼疮药物Anifrolumab(I型干扰素受体靶向单抗,以前称为MEDI-546)治疗成人中重度SLE的关键性III期临床研究(TULIP2研究)达到显著改善病情的目标。


60%-8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存在I型干扰素高表达特征,而且I型干扰素浓度与SLE患者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呈正相关。


Anifrolumab是一种单抗药物,可与I型干扰素受体的亚基1相结合,进而拮抗所有I型干扰素(IFN-α、IFN-β和IFN-ω)相关活动。之前不少尝试直接拮抗I型干扰素的在研药物都没有获得成功,I型干扰素受体靶向单抗的实验结果也给这个方向的药物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5. EULAR和ACR联合发布了SLE分类诊断标准


新标准、新疗法、新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大盘点

图片来源:文章截图,如有问题联系删除


2019年9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和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联合发布了SLE最新版分类诊断标准。


最新版的SLE分类诊断标准,强调了抗核抗体(ANA)的重要性。ANA阳性(≥1:80,HEp-2细胞方法)成为诊断SLE的必要条件。


在符合此项必要条件之后,根据指南给出的条目将对各系统进行评估打分。如果出现条目中所描述的情况,但可以被除SLE以外更合理的原因解释,不计入评分。


只要曾经出现过条目中所描述的情况,即使目前没有,依然计入评分。每个核心条目只计算最高分,最后累计总分≥10分则考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此次更新的分类诊断标准在敏感性(96.1%)和特异性(93.4%)方面都达到了令人比较满意的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良好的诊断工具和思路,更有利于SLE的早期诊断。


6.来自民族医药的瑰宝,青蒿素带来攻克狼疮新希望


说起“SLE国产新药”,怎么能落下“青蒿素”。


“抗疟”毫无争议是青蒿素的一座著名的里程碑。除此之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研究显示,青蒿素类药物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各个阶段都可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这也构成了其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理学基础。


新标准、新疗法、新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大盘点


早在2018年,屠呦呦团队就发现了青蒿素对于红斑狼疮的良好效果(治疗盘状红斑狼疮有效率超90%、对SLE有效率超80%,并且在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中均有明显的疗效)。


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正式公布青蒿素在治疗红斑狼疮方面取得新进展。双氢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已经获批。如果进展顺利,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好消息说明区


之前小助手分享过屠呦呦奶奶青蒿素临床试验项目的招募!受到了广大蝶友的关注!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作为治疗类风湿的新药巴瑞克替尼(Baricitinib),也已证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效,目前也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有兴趣的觅友们可以点击文章

下方查看更多了解哈~


参考文献:

1.方兰芬, 黄锦雄. 改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治疗危重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85):219-220.

2.常杰, 李忱, 张文. 青蒿、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现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3):377-380.

3.CN201110021344,优化的TACI-Fc融合蛋白用于制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的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