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虎頭崖人釣蟶子是跟即墨人學的?


萊州虎頭崖人釣蟶子是跟即墨人學的?

蟶子,是萊州灣尤其是虎頭崖到海廟一帶特有的海產,被譽為萊州四大海鮮之一,其餘三個為對蝦、文蛤和梭子蟹。

蟶子形似細竹節,因此又有“竹蟶”之名。《本草綱目》載,蟶與“馬刀”相似。萊州灣虎頭崖一帶出產的蟶子,長約二三寸,形如筆管,兩頭有孔,其薄薄的外殼相合,截面成微扁形狀。

蟶子味道鮮美,肉質滑嫩,清水煮食味道最佳。也有人不喜蟶子,說有“煙鏽”的味道。因此廚子們便用涼拌或者煎炒等方式,以調眾口。蟶子在治療婦女產後奶水不足方面,功效極佳。

萊州虎頭崖人釣蟶子是跟即墨人學的?

趕海之人,挖蛤蜊基本不需要技術,一把鏟子,在半水半泥的海邊依次挖掘,每次聽到蛤蜊碰在鏟子上的聲音便心生興奮,仔細找尋。但是釣蟶子是真的需要技術的,釣蟶子的趕海者往往同時帶著鏟子(鐵鍬)和自制由竹條和鋼絲製成的釣鉤。當挖到灘塗上有形如筆管的細窩之時,便用針鉤垂入細窩內,即可將蟶子釣出。最近幾年,網絡中經常可見有“食鹽引出蟶子”的視頻,因沒有親自體驗過,故不予以評價。

釣得的蟶子是需要“飲”的,也就是用海水將蟶子浸泡,使其吐出泥沙,這也是重要的一步,否則煮出來的蟶子會牙磣難吃。煮出來的蟶子,將肉扒出來以後,最好在煮蟶子的湯中清洗一下,這樣可以進一步減少蟶子肉內含泥沙的可能。

萊州虎頭崖人釣蟶子是跟即墨人學的?

蟶子皮很輕,似蟬翼。可以用來添加在家禽的飼料之中,以為其補鈣。曾記得,20多年前,曾流傳過蟶子皮做電子元件的傳言,當時蟶子皮的收購價格確實比較高,還有過“某人發現一口裝著多年蟶子皮的枯井而一夜暴富”的傳說。

《識小錄》書中載,“蟶子往年唯即墨海中有之,近有即人逃荒來西巖者,謂此地有蟶可取,遂教人以取之之法。”《掖乘》書中也有此說。西巖,虎頭崖之古稱。

由此可見,今虎頭崖一帶釣蟶子技術是逃荒而來的即墨人所教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