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青春校园电影《过春天》?

汤里放药


《过春天》由两条故事线组成。一条是女主佩佩走私手机(行话:过春天),一条是女主佩佩在香港深圳,两个城市的情感成长。(与母亲的亲情成长和与闺蜜的友情成长)


但是你看,佩佩和闺蜜JO的男友阿豪因走私生意互生情愫,JO得知阿豪爱上佩佩,嫉妒吃醋地甩佩佩耳光,阿豪带着佩佩,又是山顶观光又是夜渡大海......,如果没有佩佩“过春天”的犯罪剧情加入,《过春天》也只不过是部再套路不过再狗血不过的普通青春校园电影。一旦有了犯罪悬疑剧情的加持,普通的青春校园片才变得不那么普通。这个不普通指的不仅电影剧情更丰富抓人,紧张刺激,而是把女主佩佩的人生格局给提升了一把,从清纯简单学生妹的情感成长一下子上升到了底层少女年纪轻轻就不得不为生计打拼的现实主义题材。


但要说将青春校园题材和悬疑犯罪题材相结合的例子,《过春天》远不是第一部。


2017年,根据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的电影《天才枪手》名震一时。这部讲“考场谍战”的片子拍得尤其精彩,是因为片中除了有同类型青春题材片里少女初恋情怀的崩塌、好笑的校园生活段子,还将贫苦优秀生在金钱诱惑下的铤而走险、正义少年在利益驱使下的堕落黑化等对公平和诱惑的深刻探讨加入其中。片尾更是用一段神似跨国悬疑谍战的大片手法,将紧张的SAT作弊现场(犯罪现场)来了个大还原。《天才枪手》一出,可以说是立刻秒杀了它之前的一系列青春言情片。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提名影片《嘉年华》也是拿真实的女学生性侵案为背景,以旅店前台少女小米目睹性侵案后的一系列遭遇和心理成长为主线,对社会的病态面做了深切剖析,是一部极具担当的青春电影。当女主小米最后把视频交给律师,她没要任何回报,在此之后,她画上淡妆,骑车出走,所代表的其实是女孩自主意识的觉醒。


另外《黑处有什么》。明明讲的是女主在少女时代急于逃脱父母掌控,远离老师和学校教育的干涉斥责,对“生活在别处”的精神向往。却又刻意的将少女所期盼的自主世界塑造成一片黑暗的社会森林。刚巧当地接连发生多起手段恶劣的强奸杀人案,于是在少女的噩梦里,周遭每个人都变得形迹可疑,每一处阴冷黑暗所在都隐藏着无限杀机。


除此之外,还有《踏雪寻梅》,电影据说也是还原真实案情,将少女佳梅和少男丁子聪俩个人的成长故事交替展开,最后与混杂着血污的重口味杀人碎尸桥段相结合,才同时吸引到了学生党、侦探秘这两波受众。(或者说学生党里的侦探悬疑迷本就不少,这种犯罪+成长的青春片新模式就是追随着受众喜好的变化,而不断修改更正出来的。)


话说回《过春天》。这部电影在电影鲨看来是成功的,因为导演在处理成长和犯罪这两条线时,平衡做得好、分寸把得紧。“过春天”在电影里是走私行动的代号,但它其实更是一个少女怀春的隐喻。电影看到最后你不会不明白,在成长和犯罪两条线上,导演显然是将重点压在了前者上,这就叫主次分明。


你看,片中少女佩佩和闺蜜一起憧憬泡温泉喝清酒的北国之旅、和阿豪在地下作坊彼此往身上绑货时的厚重呼吸、对母亲怒其不争却又割舍不断的亲情,这些都是紧贴生活的青春萌动。即便是在拿货带货、逃避检查、与花姐周旋这样的犯罪硬核剧情上,导演都分别用佩佩帮助同伙手机装盒、大家在餐桌上互开玩笑、佩佩和同伙一起扮学生仔逃避安检等情节,轻松顽皮地带过,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犯罪的沉重感,而更多兼顾到了少女的情绪。尤其值得表扬的是,一些本可以越底线的片段,佩佩和阿豪在海边、山顶、作坊,导演都做到了适可而止,别小瞧这些细节,它们对一部影片的风格定位其实很重要。


再往更深层意义上探寻。电影英文名叫“The Crossing”,很明显带有“跨过”、“十字路口”的意思。它所表达的是少女佩佩已处于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由此可见,导演还是将故事重点放在佩佩的成长线上,这就叫深挖主题、持续强化。


地理位置上的 Crossing:

佩佩的父亲是来自香港的卡车司机,母亲是住在深圳的大陆小三。在父母分开后,佩佩就成了“无家的人”。打工时,别人问她家在哪里,她闪烁其词,只说“很远”,因为她的家不在香港。父亲代表了佩佩对香港的印象,情感上亲近,现实里疏远,并非真正的归属。但大陆对于她来说,就像是她零沟通那个妈,似乎也没有家的温暖。正是佩佩既属于两边又疏离于任何的状态,形成了佩佩的 Crossing状态。


生活状态上的 Crossing:

少女佩佩本人,是一个香港、深圳的矛盾综合体,正如她既是中学生,又是淘宝代购,同时又做偷运水客。她兼有社会人与女中学生的身份。当佩佩加入水客组织后,因为破碎的家庭不足以寄托情感,她就把全部感情投入到了组织中,组织里最令人尊敬的“花姐”,更主动要求收她做干女儿。初入社会的佩佩,有些飘飘然。但实际上,佩佩并不是什么“佩佩姐”,她还只是个孩子,在继续做乖小孩和做“佩佩姐”的抉择上,佩佩依然在Crossing。


《过春天》不像《天才抢手》那样主打犯罪牌,也不像《踏雪寻梅》、《嘉年华》那样沉重无望到让人喘不过气,更不同于《黑处有什么》,因为把握不好成长犯罪两条线的主次而话语模糊。《过春天》更像是部纯粹的青春长成纪实,它讲了女孩的身份认知、讲了女孩的成长认知、讲了女孩的情感认知......而犯罪只是用以穿起这系列成长觉悟的手段而已。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