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吗

2019年因为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被些人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是人们记忆当中的第1部华语科幻大片,不仅在中国内地成为影史票房第二(第一名是战狼2),而且在欧美影院,也让全球观众看到了一个由中国人拯救全人类的故事。

科幻片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吗

科幻跟国家经济、文化的关系到底有多大,其实不仅在中国,全世界的科幻作品都是在探讨人类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当中也包括乔治奥威尔1984描绘了社会情景,乔治卢卡斯导演的《星球大战》则是映射美国的反对战争思潮。英美的经典科幻经常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社会文化的预言,也正是因为这样,科幻在中国过去几十年里的发展一直困难重重。

科幻片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吗

早在清末民初,梁启超、鲁迅等文学家和革命人士就通过翻译凡尔纳威尔斯等人的作品,将科幻带到了华语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1954年就有了第一部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但是因为文革的关系,中国在1970年代后期才迎来了科幻热潮。

在那段时期,中国大量引进外国的科幻影视,在本土也出现了像珊瑚岛上死光这样的科幻小说,不仅受到主流文学的认可,而且还被改编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电影。

不过这段繁荣期只是昙花一现,在80年代初,中国一些知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家对科幻提出批评,说它是伪科学,就连当时的星球大战也被说成是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利益来推测未来世界。

科幻一下子从文学变成了政治意识形态问题,1983年严打时期将科幻批为精神污染创作几乎全面停止,所以说这场运动很快就结束,但是却沉重的打击了一个时代的中国科幻作家,很多科幻的刊物关停作者,要么转向其他题材,要么出国。就连被称为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也在突发脑溢血之后结束了创作生涯。

正是因为那段时间,中国的科幻一直受到政治形势左右,以至于在科幻迷中间一直有一句玩笑话,说当时中国的科幻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所有幻想未来的作品都要解决一个问题,未来的社会的发展对当今人民的文化影响。

虽然处在艰难时期,但是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却有过一些像模像样的科幻电影,当时的一些题材即使放到今天也不显得过时。

1986年的《错位》讲的是机器人替身不再听命于人类的故事。

1987年的《男人的世界》讲的是控制性别的生育技术,这些都是针对成年观众,并且对中国有现实意味的电影。

1988年的儿童科幻电影《霹雳贝贝》讲述的是一个天生带电的小男孩,一边捣蛋一边帮助别人的故事,成为了很多八零后的共同回忆。

科幻片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吗


1999年,中国语文高考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引发了全社会讨论,科幻一下从小众走向主流。

家长开始意识到,原来科幻不是小孩不务正业的玩意。它可能是可以帮你上大学的。

有人说,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科幻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科幻片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吗

《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开始发表自己的科幻作品。中国新一代的年轻科幻作者,也从那时候开始成长起来。

刘慈欣和郝景芳近年先后获得了有【科幻届奥斯卡】之称的雨果文学奖。

还有陈楸帆、马伯庸等人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传遍世界。

科幻也似乎渐渐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北京、成都、深圳等城市都举办过国家级的科幻产业大会。


这也正契合当下我国的现实,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进程飞快,互联网通讯、航天等等技术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网络监控、基因编程等。

备受争议的事情也正在发生,用刘慈欣的话来说,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以及你越来越科幻。


另一方面,中国的科幻作品,继续得到世界的认可。就像伦敦杂志《新政治家》所提到的那样“对于未来世界的设想,已经不再由英美科幻所垄断,中国人所设想的未来,某种程度上可能就是世界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