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震礼


没有去做,就不知道会不会成功。所以不要轻易的评价行不行。古代战争不像现代近代战争。好多时候几千搞定几万。


T_LX


不要说五千,就是一万,诸葛亮也给得出,但是诸葛亮不认为魏延能够成功,也就不会同意了。

魏延子午谷奇谋能够成功,必须具备三个必须前提:

第一,顺利通过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

第二,能够及时占据长安、潼关。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照约定时间,准时抵达长安城下回合。

据有的同学考证,历史上的确有人想通过子午谷,进而占领长安,但没有一人成功。豹眼也没有查阅到有人成功的先例。

就算魏延顺利通过了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魏将夏侯楙是否听魏延的话,不战而逃呢?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引《魏略》记载,夏侯楙为魏国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群下计议,魏延说: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

魏延设想,五千精兵,五千人运粮,十天时间到达长安,夏侯楙一听说魏延来了,就逃跑了。魏延开开心心与诸葛亮大军在长安城东会合。

诸葛亮认为这一招太冒险,不如稳稳当当从大道上进军,先平定陇右为好,十拿九稳,没有风险。因此,不采纳魏延这一计谋。

如果夏侯楙不跑,能坚持十天的话,魏延将吃什么、喝什么?

最大的可能是,夏侯楙真如魏延说得那么胆小,但会紧闭城门不出,魏延没有攻城的器械,就傻乎乎地等着诸葛亮大军到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完全可以接受。

但问题是诸葛亮能按时到来吗?诸葛亮能完成魏延交给他的光荣使命吗?

魏延能不能抵达长安城下不好说,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但史实证明,诸葛亮五次北伐,没有一次能够抵达长安附近,一般是围困陈仓,粮尽而退。最远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抵达五丈原,但不敢渡过渭河,依北山东行,进占武功,与司马懿决战。

没有诸葛亮大军与魏延会合,子午谷奇谋就是一句空谈。

诸葛亮对于自己能否按照魏延的计划,准时到达长安没有任何把握,诸葛亮咋会同意魏延的奇谋呢?

这么简单的道理,魏延不可能不懂。有人质疑子午谷奇谋是伪作,看来不无道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就是蜀汉官员,他写史选材相当严谨,非真实可靠,决然不予采用。对于子午谷奇谋,他是这样描述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个看似与《魏略》的表述,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所区别,没有明确提到从子午谷出兵,只是说与诸葛亮分兵两路会于潼关。

这不仅仅是文字表述的不同,其中大有深意,那就是对这个事并不确定。

但不管咋说,魏延子午谷奇谋没有可行性,诸葛亮不采纳是正确的。


豹眼看历史


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不过成功几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是指趁曹魏不备,蜀汉军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从而一战克长安。然后蜀汉军再利用潼关天险拦住从洛阳增援的魏军,以关门打狗之势消灭魏军在雍凉的地方部队,一举夺取曹魏西北的战略。



这个战略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可行性的。因为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地整整憋了五年没打仗,而在此期间,曹魏和东吴打了两次灭国级大战,魏军的主力都在东线,西线防御蜀汉军的兵力并不多,而且防御心态还很懈怠,想不到蜀汉会突然袭击。

但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可行性也就仅此而已了。因为魏延偷袭的几个致胜因素,都过于理想化。

首先,从子午谷出秦岭,速度一定要快,在魏军没发现之前就要突出去,否则会被魏军包饺子。

但是子午谷很难走,魏延认为十天可从子午谷抵达长安,这过于理想化。

咱远的不说,就说西安事变时,当时王耀武率51师在汉中驻训。他当时就想走子午谷突袭西安,解救蒋委员长。但中央军走了三四天,最后放弃了。原因就是太难走。

当然,不是说魏延就一定不能在十天之内走出去。只是说,魏延的想法太理想化。如果魏军派几个斥候巡逻,发现了蜀汉军,魏延就前功尽弃了。

第二,夏侯楙必须要不战而逃,蜀汉军要第一时间迅速攻克长安。

这一点也很理想化,假如夏侯懋不逃呢?魏延岂不是进退不得了?

当然,也不是说夏侯懋就不会逃,陆逊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也投降了,这说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但还是那个问题,把成功希望交给对方来掌控,这过于理想化了。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期出与魏延会师,并能在潼关抵挡住东线魏军的进攻。

这一点跟前两点一样,也是很理想化。其理想之处就在于——以为拿下潼关,就一定能拦住魏军的增援。

众所周知,潼关是天险,是扼守关中平原的门户。可是,魏军如果要攻关中,其实是可以绕过潼关的。


历史上,从山西到陕西,有龙门、蒲津、龙门三个渡口可以渡过黄河。其它历史阶段绕过潼关的例子就不说了,就说三国时期,就有成功案例。

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与曹操会战于潼关,徐晃趁马超不备,就从蒲津渡口悄悄渡过了黄河,绕到了马超身后,会合曹操把马超包了饺子。

如果说魏延的奇兵兵力不足,只能防守潼关,而无法顾及黄河的几个渡口,那么魏延的下场肯定就跟马超一个样了。但如果分散兵力防守,魏延的兵力够吗?蜀汉军的兵力够吗?

毕竟蜀汉军拿下潼关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点在于歼灭雍凉地方守军。如不然,蜀汉军就变成了当年的整编74师,中心开花,被魏军东西夹击。


下面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

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的建议,主要是他有自己的战略。他当时的战略很明确,以赵云疑兵吸引主力,自己亲兵出陇右,马谡在街亭拦截救兵拖延时间,目的就是拿下陇右。

一个是拿下整个雍凉地区,一个只是想拿下陇右。这里不讨论诸葛亮和魏延的思路孰优孰劣,就说两人战略路线区别这么大,诸葛亮怎么可能不否决呢?



并且实际上,诸葛亮一次北伐,派马谡去守街亭,实际上就是子午谷奇谋的翻版。只不过就是战略规模缩小了而已。

按照子午谷奇谋的设想,蜀汉军守潼关,关门打狗,把雍凉魏军一网打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守街亭,也是关门打狗,想把陇右魏军一网打尽;

但是结果呢?马谡没守住街亭,蜀汉军主力也没打下陇右。

所以说,以诸葛亮一次北伐失利为例,魏延想偷袭子午谷,浑水摸整个雍凉,成功可能性太低。当时蜀汉军战斗力就那么回事,撑不起这么宏大的战略。


最后说说魏延的真实想法和子午谷奇谋的真实性。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魏延其实并没有提出过“子午谷奇谋”。

《魏延传》的记载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但是诸葛亮不允许。

也就是说,魏延是想单独领兵,获得更大的军事自主权,他和诸葛亮分兵打。就像当年刘邦和韩信分兵,各打各的一样。全文并没有提过“子午谷”,也没有提过偷袭的事情。

但是到了魏国人编写的史书《魏略》中,那就编的有模有样了。偷袭什么全来了。让人颇为怀疑记载的真实性。

我个人觉得,《三国志》中关于魏延的记载才更符合逻辑。因为魏延自视甚高,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单独领兵,所以才提出了分兵建议。

并且魏延本传中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记载也能佐证这种逻辑的正确性。

因为走子午谷偷袭长安,先决条件就是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但诸葛亮一伐失利后,魏军已有防备,这种先决条件没有了。可魏延依然每次北伐都要申请自己单独带兵,这就表明魏延的目的并不是偷袭长安,而就是单纯的就是想自己带兵,不受诸葛亮节制。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想让魏延分兵,那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率可能是因为他手上无冲锋陷阵的将才可用,想让魏延留在身边吧。亦或许,诸葛亮对魏延的忠诚还不够信任。


Mer86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这样的:

1、丞相给我五千人,还要准备十天的口粮。

2、我带着这五千人从汉中进入子午谷,然后沿着子午谷北上到达长安城下,这大概需要十天左右。丞相您则率主力按原计划走斜谷,吸引曹魏西线主力。

3、坐镇长安的夏侯楙生性怯懦,一看我魏延带着五千人到了长安,必然吓得屁滚尿流,坐船弃城跑路,城中群龙无首。

4、我用这五千人围攻长安,口粮取自长安周边谷仓和老乡那里,大概十多天拿下。

5、我估计曹魏援军到达长安最快得20天左右,而那时丞相您带着大军从斜谷到达长安和我汇合了,到时候咸阳以西就全在咱们手里了。

一眼看去,很明显可以看出魏延子午谷奇谋成败的关键在于

时间。如果稍有延误,魏延的计划将完全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是魏延率军通过子午谷的时间。魏延的计划是十天,因为他只带了十天的口粮。子午谷这条路是长安正南方向位于秦岭的一处谷地,其山谷相间,十分险峻。假使风和日丽,魏延这5000人带着口粮出征的队伍,可能会在10天内通过这里,但倘若天公不作美呢?

同时魏延10天穿过子午谷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曹魏在这里没有布防。不过曹魏当时的布防计划是“分命大将据诸要险 ”,而子午谷在长安正南方,马超韩遂之乱时“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曹魏肯定会在这里设防。一旦魏延被魏军堵在子午谷内,大概率过不去的。就算魏延能突破子午谷,耗时必然超过10天,那时补给耗尽,无以为继。

其次是曹魏援军到达长安的时间。假使魏延按计划达到长安城下,夏侯楙也弃城而跑,长安城内群龙无首,那么魏延必须要考虑曹魏援军达到的时间。魏延对此的估算是20天左右,他这也太瞧不起曹魏的动员行军能力了。

孟达叛乱时也这么估算过曹魏军队的行军速度。孟达估计司马懿从宛城到上庸得一个月时间,但司马懿一路急行军,只用了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彻底打乱了孟达的计划,最终孟达束手就擒。而长安的重要性远超上庸,曹魏军队必然会全速赶来,肯定比魏延想象中的快很多。到时候,魏延这5000疲惫之师,必然被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最后是诸葛亮达到长安的时间。魏延认为诸葛亮必然会赶在曹魏援军之前达到长安,以他估算曹魏援军20天达到长安来看的话,他认为诸葛亮会在自己到达长安后的10天左右抵达长安。

这太过理想化了。前面已经说了,曹魏已经安排大将据险要而守,可以肯定的是防御诸葛亮的必然是曹魏西线的主力部队。历史中诸葛亮曾在后来围攻陈仓时吃了大亏,面对守将郝昭防守的陈仓毫无办法,只能退军而去,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率领主力到达长安与魏延汇合是不现实的。到时,长安的魏延就成了孤军一支了。

所以单从时间上来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太过于理想化,想要达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倘若夏侯楙坚守长安,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可能性就要更低了。

所以诸葛亮在听了魏延的奇谋后“以为此县危”,把主攻方向放在了曹魏防备力量薄弱的陇右地区“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而不是直接发兵长安周边。


石头说历史


魏延的“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计,如果是一个能在处于完全秘密状态下实施的突然袭击,或许还有几分胜算。

然而,蜀军北伐并非突然,这就使得“子午谷奇谋”成功率降低了很多很多。

蜀汉建兴五年三月,后主刘禅下诏:

......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优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

诸葛亮还没有开始进军,刘禅已经下诏,并明确将所领人马,进攻目标,以及相关诏书律令“露布天下”。而诸葛亮五月进兵,到建兴六年正月召集军事会议,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前后有九个月。

这9个月时间里,难道曹魏就啥也不管,当做没有这件事情么?

显然不可能,蜀军北伐已经不是秘密,魏国已经展开了防守战略的部署,乐阳亭侯孙资向魏明帝建议“分命大将据主威要险”,魏明帝采纳了孙资的建议,这就是魏国的防守战略。所谓“要险”,从后来魏军实施此防守战略的实际情况来看,是守重要的地方,而非“险峻”。

东起长安、西至陈仓的渭水之畔,共有五城:长安、槐里、武功、郿城、陈仓。

那么,除了部署防守“要险”的军队以外,魏国还有机动部队么?兵力如何?

有,魏国在雍正有机动部队。

《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魏略》说:

“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步骑五万拒亮。”

魏明帝调动的五万步骑,应是中央机动部队与雍州机动部队的联合之数。《三国志》中还透露了魏国在雍州多年间的常备机动部队兵力,约为两万步骑。按照惯例,州直属机动部队驻在州治城内。雍州机动部队两万人,应驻在长安城内。

长安城是旧都,城墙较长,又是魏国的西都,因此,其城防部队至少也应该有一万人。那么,如此一来,联合守卫长安城的兵力,合计至少3万人。

而“子午谷奇谋”中,魏延的作战部队只有五千人(另外五千人是运输粮食的)。用着五千将士去进攻受着长安城的魏军三万将士,显然是攻不下来的。

且长安城易守难攻!

《后汉书 ·董卓传》说:催随着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余万,与桌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城峻不可拔。守之八日,吕布军有叟(蜀)兵内反,引催众得入。

李催率军十余万攻长安,打了八天毫无进展。后来还是因为吕布军中的蜀兵打开了城门,长安才被攻破,可见长安之易守难攻!

蜀军北伐是在李催攻打长安后的36年,其间长安并发生过受到破坏的记载,因此,魏延献计时,长安依然易守难攻!
那么,当长安被攻击时,魏国援军的行动速度如何?

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肯定的数据,即魏国机动部队的行军速度,骑兵日行170里,(三十年后钟会的骑兵能日行172里),步兵日行90里。

从洛阳到郿城有1120里,从洛阳往陈仓北到街亭有1836里。

从长安道郿城有260里,从长安往陈仓西北到街亭有976里。

魏军骑兵从洛阳到郿城大致需要6天时间,从洛阳到街亭花费10天。

魏军骑兵从长安道郿城用一天半,从长安道街亭用五天半。

那么,魏军真的那么快么?

《蜀书·姜维传》记载,也就是这次北伐,诸葛亮进祁山。当时姜维在天水任职,他奉天水太守马遵之命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逃到上邽。姜维等人追不上,回城城门已经关闭进不去,去冀县,而冀县也不放他进去,不得已就投降了诸葛亮。而之后不久,马谡就败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导致姜维与母亲分开。

裴松之在这条记载中注《魏略》说,姜维投了诸葛亮,冀县当时也立即首义,然而还没得到诸葛亮派姜维返回冀城迎接起义的首领,街亭已经战败了。可见时间十分紧张,魏军骑兵来得十分迅速。

所以魏国中央骑兵驰援长安,时间只需要7-8天的样子,然以长安守备的兵力,抵挡魏延的5千兵力,难道连10天都坚守不了的么?

最后,魏延低估了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他的计策中说:“楙闻延奄至,必撑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魏延实在太过自信了,自己一到长安,夏侯楙听到了就乘船逃跑?连打得不敢打一下,夏侯楙真的是这样一个怂包么?

裴松之注《魏略》中说夏侯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夏侯楙虽然不擅长军事,但是这个人热衷于管理经济,并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纨绔子弟。另有载“群弟不遵礼度,楙数切责”,可见夏侯楙心中常有“礼度”,也就是国家的法度,他应该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高级文官(恩,名义上是个将军,其实更像个文官)。如此有品格的人,会望风而逃么?

何况,夏侯楙驻守在“易守难攻”的长安城里,身后有三万精锐将士,有郭淮做刺史,有大将军曹真为后盾,他有必要望风而逃么?

既然夏侯楙不可能望风而逃,那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否实现预定目标,就是一个大问号,这条计谋的价值,再次大打折扣。

综上,蜀军北伐不是秘密,曹魏已经采取了正确防守战略,加上长安易守难攻,魏国援军行动迅速等援引,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 不可行的。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诸葛亮都不会同意,何况诸葛亮还有自己战略层面的考虑,以及魏延这个人政治方面的打算等原因。


江畔初见月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简单剖析一下。

子午谷的地理位置。

子午谷是陕西秦岭山脉中的一段,南北纵向,大约近六百六十里,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此乃所谓的子午谷。

秦岭又称为终南山,山势西高东低,成为划分长江、黄河的分水岭,而子午谷就围在其中,所以秦岭的地势造就了子午谷的险要。子午谷两边悬崖峭壁,下面波浪翻滚,上面栈道无数,可以说高山之险峻,路途之凶恶,是大家难以想象的。

子午谷奇谋的推出。

公元228年,蜀汉经过多年的准备,要发动对曹魏的全面进攻。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表》,为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北灭曹贼,匡扶汉室。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进行了精密的布署,周密的计划。而军事进攻分别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计划。

诸葛亮的计划。一是派一支疑兵出箕谷,佯攻湄县,以吸引魏军主力 ;二是大军安以坦道,攻取陇右四郡,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 ,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 。这个计划保险。

魏延的计划。魏延率领五千精兵,还有后勤兵五千,从子午谷快速行军,必需十天走出谷口,并且一举拿下长安。诸葛亮带领蜀军大部队进入斜谷,击败曹魏的主力军,二十天抵达长安,两军会师,夺取关中广大地区。

魏延引兵从子午谷小路过,诸葛亮走大路,长安太守夏侯懋非良将之才,魏延杀他个措手不及,咸阳以西唾手可得,以此为根据地,将来就能统一中原,平定天下。这个计划冒险。

魏延计划的可行性。

(一)联吴抗曹。北拒曹操,南联孙权 ,一直是蜀汉的战略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什么时候都是保命的政策。

只有联合吴国才能牵制曹军,使他们无暇西顾之机,蜀军趁机从子午谷偷袭长安,而魏军在短时间内无法调动重兵,从而使蜀军成功夺取长安。这就需要与吴国宏密切联系,让陆逊、诸葛谨等名臣大将在长江一线,合肥、襄阳等重镇发动大举进攻,牵制住魏军主力,前提是吴兵愿意付出巨大代价,必须有相应的利益分配。

(二)必须出其不意。魏延的计划成功的实施必须突然袭击,平地一声雷,让曹军防不胜防,如在大梦中醒来一般。趁刘备以及关羽、张飞等名将的逝世,曹蜀五年没有发动战争,在和平思想的麻痹下,蜀军以闪电战袭击曹魏,出敌不意。

(三)必须兵贵神速。一旦决定偷袭长安,必须做好保密准备工作,以高速度行军到达目的地,迅速占领军事战略要点,险关重地,一旦消息外露,或者落在魏军增援军队后面,这个计划就破产了。速度成为此次偷袭的关键。

(四)必须速战速决。这次袭击内必须快速占领长安,外必须打退曹魏援军 ,蜀军的大部队集结到位 ,作为这次指挥的领导,必须决伐果断,雷历风行,速战速决,一战成功,这样机会只有一次,不会再有下一次。

魏延计划的不可行性。

(一)你肯定能按照计划到达长安吗?魏延从子午谷到长安必须十天抵达,诸葛亮从斜谷出发必须二十天完成任务,两者必须按这个计划严格执行,两军才能会师。否则,如果出现差错,首尾不相呼应,就会被魏军分割包围。

其实这个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子午道全长六百六十多里,两边悬崖绝壁,中间是浊浪滔天的大河,整条子午道没有什么可凭借的,唯一通行是架在岩石上的栈道,如果栈道完好无损,通行无阻还好说,如果那一条栈道坏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理,你能保证十天到达长安吗?诸葛亮大军也面临同样问题。两年后曹真伐蜀,十天才走了一半路程。

(二)你能保证顺利占领长安吗?长安守将夏侯懋得知魏延袭击长安,他会产生畏惧心里,一定要弃城逃跑,魏延没有遇到阻击,顺利夺取长安,你自认为夏候懋因怯而无谋,一个胆小怕鼠的庸才。反之,如果夏侯懋死命抵抗,拒不投降你怎么办?

长安城周长八十里,经过历代人修建,城坚池深,防御牢固,那不是一时半时就能攻下来的,雍州刺史郭淮是曹魏名将,他就在咫尺之遥,如果夏侯懋固守待援,郭淮以急行军的速度来支援,魏延这五千精兵,能不能受得住城内外夹攻?不要欺负曹魏无能人。

(三)你能准确判断曹魏援军二十天才能到达?魏延说:比魏军合聚东方,尚须二十日。这不过是根据常理推断而已,事情的发展常出人意料之外。曹魏援军二十天才能到长安,这判断依据是什么?可靠不可靠?自古以来兵家云:兵贵神速。司马懿平定新城,孟达估计司马懿至少一个月,而司马懿只用了八天时间,孟达兵败身首异处,孟达的悲剧还不引人深思。

诸葛亮大军进斜谷走千里之路,他能保证曹魏援军到来前先到长安,万一不幸中途遭遇强大的阻击,路程耽误了怎么办呢?魏延抵抗不住曹军,被他们消灭掉,而诸葛亮消息未知,带领大军走出斜谷,魏军围攻赌截,聚而歼之,这后果不堪设想。一旦诸葛亮全军覆灭,成都没有兵卒,蜀汉灭亡在旦夕之间,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从上面分析魏延子午谷奇谋计划的可行性和不可性,就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了。

魏延的计划用于两个字概括:冒险 。再形容一下就是过于冒险。一旦不成功 ,就有灭顶之灾;一旦成功,那可功成名就,一战成名。

魏延的计划高风险高收益,只是一个典型的赌博策略,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可谓气吞万里如虎,想家力极其丰富,但极其冒险的行为。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他固然是谨慎, 但他绝不会拿全军,甚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去赌博的,这个计划要是破产,那可是亡国的结局,这样的责任谁承担呢?谁也担当不起,这千古骂名。

魏延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从兵仙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受到启发而设想的计策。但是韩信瞒天过海的谋略,人家抱着必胜的信念,具备成功的条件,事实证明 ,他们甚至没有损失,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陈仓。而魏延这个计划太过于冒险,一切都在猜测之中,就想大赌一把,成则王,败则冦。

诸葛亮一向思虑周密,部署严谨,难到他就没有想到这个计划,刘邦和韩信的故事,大概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有点常识的将领都会联想到。既然想到这个计划,为什么不采用,因为兵出子午谷的奇袭胜算率极低,风险极高。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个伟大的构想蓝图,如果蜀强魏弱,蜀汉国力强盛,曹魏常年积弱,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威震天下的战略规划,然而,蜀汉无论那方面都不占优势,用赌注去赌一个国家的未来,实在不可取。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谋计划实施,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屁股决定脑袋。魏延是武将,他关心的是战术,是胜负;诸葛亮是全军统帅,考虑的是全局,是整体战略战术的通盘考量。角度不同,对兵出子午谷的看法自然不同。

历史上的奇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能被记载史册,就是因为成功率太低,所以才被人津津乐道。

子午谷奇谋,被久经战阵的魏延提出来,自然有他的道理和可行性。但再多的道理也不能掩饰它是一次军事冒险行动。

兵出子午谷是在蜀国第一次北伐期间提出的,这次北伐本就出其不意,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是战略上的奇袭。已经得知蜀国进犯的曹魏,怎能不防范再来一次战术上的突袭?即使想不到堵住子午谷口或是在谷口埋伏,但严防死守长安,加强戒备是必然的程序。

子午谷全长三百三十公里,且不说道路崎岖,草木茂密影响行军。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几千人走过,想不留下痕迹是不可能的。人马过处,鸟飞兽散,这动静足以引起有心人的注意。东汉末年,关中地区饱经战乱,子午谷所在的秦岭就成了最好的避难所,藏在深山中的百姓不知有多少,蜀军根本无法藏住身形,那么奇袭也很可能就变成了笑话。

裴松之注《三国志》,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把胜负压在敌方将领的失误上,本身就是一次冒险。夏侯楙年少没经验,可他手下经过战事的文官武将却是不少,进攻不足守城有余。10天行军330公里的蜀军,到达长安城下,还能有多少体力作战?怎么看都是以逸待劳的魏军胜算大。

这场奇袭还少不了蜀军主力的配合。兵出斜谷,经过沿途一系列激战,20天内杀到长安城下,以步兵为主的蜀军还能有多少战斗力?为了能会师长安,必定一路长驱直入,少占或不占周边城镇,事实上变成孤军深入的局面,漫长的补给线将变得相当脆弱,一旦被截断,满盘皆输。

此时的蜀国,战略上已抢占先机,且兵强马壮,根本不需要采取这种赌博式的打法。


寒星针


首先,肯定一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当时并不具备可行性!诸葛亮不同意他去,是很明智的!

据笔者所知,兵出子午谷的有这么三个人(还有没有别人就不清楚了),第一个是司马勋,第二个叫高迎祥,第三个叫王耀武。是不是都很陌生?下面我们来一个一个认识一下:

第一个人是司马勋。永和十年(354年)二月,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命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攻打前秦。计策是好计策,当时桓温打败了前秦军,屯军灞上,一旦司马勋成功,长安唾手可得!

但很不幸,计策被前秦丞相王猛看穿,前秦以七千精锐骑兵在子午道以逸待劳,伏击司马勋,司马勋大败而归。

第二个,高迎祥。高迎祥是李自成的前辈,这是第一任“闯王”!在崇祯九年,高迎祥兵发南山,直驱长安,但是,过子午谷的时候,遇到了山西巡抚孙传庭的阻截伏击,不仅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了!

第三个,王耀武。严格意义上说,他并没有出子午谷。王耀武,国名革命军第五十一师师长。西安事变爆发后,就在陕西驻扎的王耀武打算武力进攻张学良,营救蒋介石,定下来了子午谷出兵奇袭张学良的计划,但是军队在子午谷走了三天,人困马乏,物资装备跟不上,不得已撤出。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魏延的子午谷出兵计策是很不靠谱的,那么它究竟有多不靠谱,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子午谷地势太险峻!其实,子午谷不止一条道,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走的也是子午谷,但他走的是陈仓道(也就是魏延斩王双的那个地方),并不是魏延提倡的子午道。子午道是子午谷中地势最险峻的一条路了!从这儿走,短时间内根本走不出去!而且军队战斗力消耗太大,就算出了子午谷,还有多少战斗力可以打长安?另外,如果短时间内走不出去,消息一旦被泄露,那后果不言而明。

第二,蜀魏军事实力的差距太大。

大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大,认为蜀汉兵力富足,其实,当时蜀汉总人口28万户,还不到一百万人呢!兵力撑顶了也就十万人,魏国呢?四百四十万人口,军队40万左右。这样的差距其实决定了蜀汉只能稳中求胜,一旦出现大规模失误,他们输不起!诸葛亮每次北伐最多也就五六万人,而曹魏在西面的防御兵力就达到了20万。可想而知二者的实力有多么的悬殊。魏延以长途奔袭的方式攻取长安,安全没有可行性!当时曹真统兵驻扎在郿县、郭淮在天水,负责长安守卫的是夏侯楙。就算魏延成功出了子午谷,就算夏侯楙水的很,被魏延攻下了城防坚固、兵精粮足的长安,那魏延还能剩下多少兵力?他否靠这些人马挡住围剿的大军,守住长安呢?当然不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魏延被一口吞掉,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不要指望诸葛亮可以分担,他被郭淮死死堵在街亭、陈仓、五丈原一线,寸步难进!诸葛亮没有帮助魏延的能力!

第三、魏延一单失败,后果是蜀汉承担不起的。蜀国本来就没有人,魏延偷袭长安再带去五千精兵,这五千兵被吃了极大消耗兵力国力已经是大问题了,那随之带来的士气问题更是严重!到那时,曹真兵出大散关,直驱斜谷;郭淮走祁山,入白马关。诸葛亮是很难抵御得住的,如果真这样,那北伐不仅会大败,蜀汉甚至可能会提前几十年灭亡!

正如毛主席评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说的:“此计太悬危!”


玉树临风的九郎哥哥


1.魏延看到了魏国的混乱局面

2.魏延清楚那个驸马就是头猪

3.魏延熟悉出兵路线作战方式

4.魏延精通各类防御战事布局

5.魏延打算奇兵偷袭就地补给

7.魏延是奇兵有大部队作后盾

子午谷奇谋,占天时地利人和

占天时:魏国内部发生了混乱

占人和:守将驸马就是头肥猪

占地利:名将带精锐奇袭毫无防备城市

那是魏延亲自带兵去奇袭,会没把握?

魏延作为仅存少数身经百战的名将之一

魏延不会嫌自己命长,官职只比诸葛亮低

历史上,诸葛亮只有战略眼光,不会打战

可以这么说,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魏延

看看魏延汉中的防御策略,非常精通防御

精通防御的人,带兵去偷袭毫无防备的人

攻得下来,也守得住,夸张一点说吧

魏延到城下,亮身份,敌人就开城投降了

毕竟魏延作为身经百战的名将,名声在外


春哥diao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说说这所谓额子午谷奇谋倒是怎么样的军事构想,居然让后世的史学家争论如此厉害呢?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闻名的子午谷奇谋:仿效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身带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按照魏延的设想,如果此举成功,则半年之内,天下便可初定也

有如此妙计,为何诸葛亮不用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魏延是作为将军的角度提出这个设想,但是魏延此举无疑是把自己和五千精兵当成了奇兵,想要出奇制胜,然而诸葛亮作为统帅,他考虑得必须更多。魏延这招有两个最大的缺陷,一来诸葛亮必须拖住司马懿而魏延自己必须快速拿下潼关,如果不行,对不起,魏国的关中重兵集团分分钟就能吃掉魏延,此计太过于凶险,不是诸葛亮能够接受的

二来曹魏和蜀汉的国力相差巨大,诸葛亮每次北伐绝不会超过十万人。就算魏延拿下了关中,这十万人也很难吃下司马懿雍凉兵团并且抵住来自洛阳的曹魏中央军的进攻,有人说东吴也会起兵啊,但是曹魏在东吴一样有重兵把守,兴不起风浪,所以小编以为,诸葛亮的目的应该只是拿下凉州,循序渐进,扩充自己的实力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罢了,正因为战略目标的不同,自然不同意魏延的计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