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腸道是人體消化系統的最末端。人體內大部分的代謝廢物最終會聚集在腸道,然後排出體外。可以說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而且腸道還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腸道的好壞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腸道可分泌幾十種的激素,多種器官的功能,都離不開這些激素的調節,因此腸道常被人體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一旦腸道出現異常,往小了說,會引起各種腸胃疾病,如果嚴重的話,會引起腸道出現息肉,甚至大腸癌、直腸癌等疾病。

出現3種表現,小心腸道有了異常

1.大便形狀改變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正常的大便通常是香蕉狀。

如果大便形狀出現了塊狀,通常是大便中水分減少,腸道蠕動能力減弱的表現。但若連續一段時間排這種便,要小心腸道有了異常。

如果大便出現呈細條狀,且大便上有凹痕,要小心腸道有了嚴重異常。

2.大便顏色改變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正常的大便通常是黃色的。

如果連續幾天大便的顏色為黑色或褐色,要小心腸道有了異常。

如果大便連續幾天出現粘血便中混油膿,或便秘的人拉出漆黑的硬便,要小心腸道有了嚴重異常。

3.大便氣味改變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胃腸功能很好,消化功能很好時,通常大便沒有什麼氣味。

如果飲食中攝入蛋白質過多,大便通常會出現明顯的臭味。

如連續幾天大便出現奇臭,且大便帶沫、不成形等現象,要小心腸道有了異常。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腸道出現異常與平日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日本研究發現:晚飯若吃得過飽,蛋白質食物很難完全被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產生有毒物質,加上晚間活動量小,使得腸壁蠕動緩慢,會延長有毒物質在腸道停留的時間,易增加患“腸癌”風險。

做“3不、3要”,有助預防腸癌

3不

1.不要長期高脂肪的飲食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高脂肪的食物中通常會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長期的高脂肪飲食,易導致大腸菌群組成紊亂,從而促進致癌物生成和發展。

經研究證明:大腸癌的發病率與長期高脂肪的飲食密切相關。

2.有了腸道炎症不要拖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研究顯示,慢性大腸炎症,具有誘發大腸癌的可能,如潰瘍性結腸炎,大約有3%-50%癌變幾率,而且大腸癌發生率要高於正常人群5-10倍。

因此有了腸道炎症,最好不要拖,應及時治療,以免成為癌的隱患。

3.不要吸菸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研究發現:煙中的有害物質,可以對大腸產生長期性、持久性的慢性刺激,尤其是煙中的尼古丁,可以導致血液循環緩慢,使整個消化系統受到影響,腸道功能就會減弱,毒素會在腸道堆積,而引發“病變”。

因此不吸菸者要遠離二手菸,吸菸者應儘早戒菸。

3要

1.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腸道如果展開表面積很大﹙差不多半個羽毛球場大﹚。而腸道表面的每個細胞四五天就要更新一次,來維護腸道功能。而這種細胞的更新需要在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中進行,才能為腸道修復提供能量。

2.要常運動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研究發現:久坐不動的人群患腸癌的幾率要高於普通人。

而經常運動,不僅能夠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且還有助於糞便快速通過結腸,從而減少致癌物質接觸腸內壁的時間,可起到預防腸癌的作用。

3.要定期檢查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研究發現:大於45歲人群、有家族腸癌病史人群、吸菸、酗酒人群、肥胖人群都是腸癌的高發人群,而且有很多患者是發展到晚期才被發現,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而失去了生命。

因此以上人群最好定期進行腸鏡檢查,不僅能預防腸癌的發生,而且還能及時發現病變,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日本研究發現:晚飯這樣吃,易增加患“腸癌”風險,越早知越好

歡迎關注評論,堅持中醫調理身體,轉發,點贊,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有問題請留言,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