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南國有亭,簷若羽兮;

白浪堆堆,有鶴來兮。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我們在上期《 》一文中,介紹了雲南石屏的來鶴亭及其被名為“天下第一亭”的原因。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座始建於明朝的亭子與“文獻名邦”石屏古城的故事。

1631年,明崇禎四年,大明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這年仲夏,蘄州人李猶龍奉命來到雲南石屏,出任知州。

風光秀麗又緊鄰石屏城的異龍湖,李猶龍自要遊觀一番。但他對湖中三島中獨“異東勝地風氣所關”的小水城竟是一片荒蕪景象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另外兩島上均建有寺觀。

第二年,石屏舉人許之曾“請其地為文昌閣”,李猶龍“欣然以襄盛事”。1633年(崇禎六年)仲春,閣成,李猶龍撰下《小水城文昌閣》為記。

當時小水城之上,不僅新建有文昌閣,還有“大魁閣”和“呂祖閣”。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小水城遠眺 攝影/易水寒冰

文昌閣建築群落成十一年後,李自成攻克北京,34歲的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大明王朝覆滅,但云南此後仍在明皇室後裔建立的地方政權——南明治下。

1658年,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絞死於昆明,南明滅亡,雲南進入藩王統鎮時期。

1673年,19歲的康熙皇帝決定削藩。同年,石屏知州程封於小水城原址重建大魁閣。

1681年,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結束。雲南真正意義上歸於清王朝統治之下。這一年秋天,遼東人王光鼎奉命守石屏,任知州。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異龍湖風光 攝影/局部

當時石屏剛結束明末清初數十年的逆亂,民無寧居,王光鼎興利除弊、政教聿新,在屏八年甚得州民擁戴。

王光鼎曾泛舟登臨小水城,為呂祖閣題聯一對:大地皆神仙,只為俗眼未開,放這老郎吟飛過;異龍即闐苑,但把凡心打疊,知此翁跨鶴重來

自此,石屏留有傳說:王光鼎於小水城之巔,與呂仙人神交遊,推杯換盞吟詩作對,時空竟凝滯不移,忽有白鶴自天而降,迎仙人騰空而去。事後,王光鼎於亭中塑寫呂仙控鶴其上,並將此亭更名為來鶴亭。

從1633年(明崇禎六年)始建,到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王光鼎離任,五十餘年間,異龍湖小水城上的這座亭子有過三個名字:呂祖閣、海山亭和來鶴亭。

其實這三個名字可以理解成“本名”“藝名”和“大名”。

呂祖,即道教八仙中的呂洞賓,又稱“純陽帝君”。元代以來,呂祖在雲南的影響日愈擴大,幾乎各地都供有呂祖。明清時期,崇拜呂祖進入高潮。所以“呂祖”與文昌閣的“文昌帝君”、大魁閣的“魁星星君”被石屏先人一同供奉在異龍湖的小水城上。呂祖閣,是為本名。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來鶴亭 呂仙控鶴其上

呂祖閣落成後,“呂祖閣”三字卻鮮見於文,僅在乾隆二十四年的《石屏州志》中有一處記載。而“海山亭”頻頻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文章裡,其實也能理解,“海上之山有危亭臨風”多麼有詩情畫意,於普通百姓也更明瞭直顯。

比方如今北京的“鳥巢”、廣州的“小蠻腰”、蘇州的“秋褲門”,這都是人們賦予的別稱,也許此刻你也想不起它們的本名了。

而“來鶴亭”是最契合其氣質的名字。“鶴”,有道教寓意,呂仙跨鶴而來,滿是仙人氣韻,且也符合文人追求的詩情畫意。同時“鶴”承載著中國由來已久的文化理想,例如明清兩朝,一品文官朝服的補子上繡的正是仙鶴。一個地方有鶴來朝,意味著文風鼎盛,物阜民豐。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清道光一品文官鶴紋刺繡補子

那為什麼會有王光鼎在小水城遇見呂洞賓這個飄逸著仙氣的傳說呢?對此,我有兩個猜測。

一是當時剛剛結束了數十年的戰亂紛爭,百廢待興,社會形勢仍然嚴峻,王光鼎編了這個故事並廣而宣之,利用宗教從精神和心理上給當地的百姓一劑強心劑,穩定的社會民情是其政令更好地得到推行的基礎。

二是王光鼎在石屏任知州期間,功績顯著,後人為了紀念他,從而編了這個傳說。據舊志記載,王光鼎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被列入名宦。

民間謂“魁星主宰文章興衰”、“文昌帝君掌管士人功名祿位”,而來鶴亭中的“純陽帝君”常常點化於學途迷津之人,成語“黃粱一夢”的託夢者即為呂仙,因而後世尊其為五文昌之一。

正因為都有著保一方文風昌盛的屬性,來鶴亭與文昌閣、魁星閣聚於一島,廣受學子們的敬拜。

古人登臨小水城,並不像如今我們從來鶴亭下拾級而上,而是泛舟從魁星閣西北面的緩坡登岸。先至魁星閣,再至文昌閣,最後於來鶴亭前一覽異龍湖水壯闊風光,

正如孔子所言:"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觀"。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魁星閣、文昌閣、來鶴亭

有意思的是,文昌閣和魁星閣一般都建在市井中心文廟學宮附近,甚至建在文廟內,而石屏卻將其建在距離古城3公里的小島之上,儘管知州李猶龍曾讚歎小水城為“異東勝地風氣所關”,但我覺得原因不僅於此。

道家老子有語“上善若水”。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小水城上供奉的三文昌都是道教仙人,而道教正是脫胎於道家,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石屏依傍異龍湖這一頃碧水,是這得天獨厚的條件,才讓古人有了將文昌閣等建在水中央這一大膽又仙逸的想法吧!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石屏文廟

魁星閣和文昌閣向西北面朝古城,來鶴亭向東南一攬龍湖碧水。更有意思的是,這三處建築位於一條中軸線上,這條直線向西北延伸,正好貫穿石屏古城,會於文廟。我想這不是一種巧合,這是古人有意為之。

處在石屏古城所在的壩區制高點的小水城,集合著最強大的文化精神力量,聯同古城內的文廟學宮,一起鞭策、護佑著這方土地上勤奮苦讀的學子們。

自明崇禎六年(1633年),來鶴亭古建築群(來鶴亭、文昌閣、魁星閣)在異龍湖小水城落成後,石屏文風大盛,名冠南滇,科舉人才絡繹不絕,出了翰林15人(其中張漢二次入翰林)、進士66人舉人545人,特別是康雍乾三朝石屏考中進士31人,佔其整個清代的近半。可以說石屏在雲南科舉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石屏 玉屏書院

雍正年間石屏知州龍為霖題聯“山川東迤無雙境,文學南滇第一州”,乾隆年間知州史魯璠題匾“文獻名邦”,以稱讚石屏的山川秀麗、鍾靈毓秀和人傑地靈。

就此,很多老石屏人認為,石屏的文韻就源於小水城的來鶴亭。異龍湖畔這一座屹立不倒的亭子,寄託著一輩輩石屏人祈求文運昌盛的理想,象徵著石屏文脈綿延不斷。

我想這些都是美好的祈望,真正讓石屏人成就“文獻名邦”、成就自己的是骨子裡那份,六百多年來都不曾改變過的不屈向上與自立自強。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今天我們通過回顧來鶴亭興建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故事來展現滇南名邦——石屏曾經的輝煌。西方有名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話,比如“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石屏先人數百年的堅持與積累,才造就了這一切。

慎終追遠,讓我們守護好、傳承好這些寶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努力重現昔日“文獻名邦”的榮光。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中國古建築:滇南名邦竟源於一座古亭

此篇為古建築來鶴亭系列的第二篇,建議您閱讀上一篇《 》瞭解更多關於這座亭子的故事。


參考文獻:

[1]袁家榖.石屏縣誌 // 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

[2]佘孟良.石屏古今楹聯集註//石屏縣地方誌編纂辦公室,1993

[3]蘇佛濤. 石屏文物名勝古蹟雜談 // 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圖/易水寒冰、局部 、廿一生

特別感謝天涯何老師和石屏小生蘇老師在資料查閱及求證上給予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