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79——赤頸鶴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79——赤頸鶴

赤頸鶴(Sarus Crane)是大型涉禽,共分化為3個亞種。後趾小而高位,不能與前三趾對握,因此不能棲息在樹上;全身羽毛大致呈淺灰色,成鳥頸部裸露紅色的皮膚。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為黑色,白色而修長的內側飛羽垂直的覆蓋著尾部。嘴灰綠而腳粉紅。棲息於多草的平原、水田、沼澤溼地及森林邊緣。以稻穀及水生植物的根、塊莖為食,也取食魚類和蛙類。7-12月份繁殖,築巢於沼澤地帶成團的植物叢中,以水生植物莖、葉築成。每窩產卵2枚,綠色或粉紅白色,具褐色和紫色斑點。雌鳥孵卵,雄鳥守衛,孵卵期30天,由雙親共同照料幼雛。分佈於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雲南盈江和西雙版納等地。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79——赤頸鶴

該物種被列為易危,因為它被懷疑遭受了數量的快速下降,這種預計還將繼續。溼地生境,獵捕和汙染物的影響程度及環境質量的普遍下降,都導致該物種下減的結果。

棲息地破壞:自1960年以後,將適宜該種營巢的沼澤溼地開墾為農田,靠近田壩區的低山地帶的熱帶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種植橡膠等經濟林木和作物,使其喪失了棲息地。

過度捕獵:亂捕濫獵致使該種數量下降,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