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案交涉中,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提出要中国派人到英国赔礼道歉

1874年,英国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他们在未得到中方许可的情况下,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次日以柏郎为首的英国探路队又在班西山被阻,这两起案件合称“滇案”。滇案发生后,云贵总督岑毓英拖延蒙混,致使事件第一时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英方反应强烈,几至开战。

滇案交涉中,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提出要中国派人到英国赔礼道歉

本文根据《晚清官场的洋大人》改写

最终在英国人的压力下,清廷被迫签订了《烟台条约》。滇案在交涉中,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提出了要派人到英国赔礼道歉的要求,李鸿章便向朝廷推荐了郭嵩焘。

派使道歉,作为中英关系调解人的赫德,也希望道歉使常驻英国,成为驻英公使。因为派驻公使,是近代国际外交的通例,但是要清廷接受这一建议,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事实上,赫德1861年第一次进京时就建议清廷按照条约精神,向缔约国派出公使,设立使馆。为了使总理衙门了解相关知识,赫德还为总理衙门翻译了《惠顿国际法》关于使馆的权利部分。

滇案交涉中,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提出要中国派人到英国赔礼道歉

1875年时的腾越古城

后来,赫德多次向总理衙门提议设立驻外使馆。1865年,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派委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在京所住之大臣,若请办有理之事,中国自应照办;若请办无理之事,中国若无大臣驻其本国,难以不照办。”他认为,向国外派驻代表最为重要,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它会成为一根纽带,将中国与西方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中国确定无疑地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改革,而不能再向后倒退。[1]

但是,因为观念的原因,清廷并不愿意派出使臣出使国外,也不愿在外国设立使馆。1866年斌椿使团借赫德回国度假之际到欧美游历考察,老实说大清的官员并不愿前往,总理衙门没办法只好派出了一位与外国人多有接触的老者前往。1868年,清廷面对与西方日益临近的修约之期,派出美国人蒲安臣作为中国的特使,都是这种不愿意与西方接触的观念体现。

虽然如此,赫德等西方在华人员对总理衙门的劝说还是取得一定的效果,总理衙门也逐渐认识到了派使设馆的重要性。

1858 年,在天津谈判时,美国代表就曾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常驻美国以保护华工,但被谭廷襄以中国没有向国外派遣官员的习惯为由拒绝了。

滇案交涉中,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提出要中国派人到英国赔礼道歉

1896年,李鸿章(中)与英国外交官在一起

1867年9月,当赫德再次向已经成为总理衙门大臣的谭廷襄提议向国外派使设馆时,谭廷襄回答说,“我完全理解你提出的建议,我们也明白按照你所说的去做就会成功;事实是,我们正在讨论这个问题,很快就会采取行动。”[2]

决定派蒲安臣代表中国出使欧美,总理衙门对于西方修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征询各省督抚意见。对于遣使问题,总理衙门说,“遣使一节,亦关紧要,未可视为缓图。就应如何,亦希公商酌定。”[3]此后在各省奏复总理衙门的奏折中,对于派使设馆,只有两个人反对,其他人都认为应办,还有人认为是中外关系的急务。看来,此时的大清官员对派使设馆的观念正在转变。

向外国派使设馆,时为江苏巡抚的丁日昌在观念上较为超前。1875年滇案发生后,丁日昌感到,派使设馆将为当务之急的大事。5月3日,他拜访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提出了中英结盟的设想,他认为英国和中国应该成为亲密的朋友。这样,一方面可以共同对付俄国;二来如果中国强大而稳定,英国将会从中获益。5月29日,赫德回访了丁日昌,丁日昌告诉赫德,他己经将他中英结盟的设想告诉了文样,但是文祥对此持怀疑态度,没有看到它的重要性。丁日昌认为应该派一名大臣前往英国,并表示自己愿意前往,并问赫德是否可以与他一同去。赫德回称自己脱不开身。沈葆桢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之后,赫德开始认真考虑丁日昌是否会去欧洲,并认为如果得到北京的支持,能够为中国和英国做出贡献的话,他自己可以设法陪同他前往。[4]此后,赫德在与总理衙门商谈滇案问题时,多次向总理衙门提出派使设馆的建议。

滇案交涉中,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提出要中国派人到英国赔礼道歉

晚清腾冲边民

虽然丁日昌与赫德关于中英结盟的想法没能实现,但是根据赫德建议,清廷向国外派使设馆事宜却开始纳入筹备的轨道。1875年6月17日,总理衙门奏请,“饬下王公大臣等,保举熟悉洋情边防之员,兼备出使简用”,并将陈兰彬等九位可以录用官员的履历奏上,当日奉旨依议。而正在总理衙门积极筹备向外派驻公使之际,与中方交涉马嘉理案的英国公使威妥玛要求清廷派遣使臣代表中国到英国道歉,这加速了清廷向外派驻公使的步伐。8月28日,总理衙门奏请简派出驻英国正使一员,副使一员。赫德提前了解到郭嵩焘将成为中国驻英公使,许钤身将成为副使,赫德非常赞同清廷指派郭嵩焘为中国驻英公使,认为派一个臬台作为公使,表明清廷对这一职位非常重视,但是他认为许钤身不适合被派到英国。9月27日清廷正式谕派候补侍郎郭嵩焘、候补道许钤身为出使英国钦差大臣。[5]这成为中国向外派出使节常驻外国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外交与世界接轨的开端。

————————

参考文献:

[1]张志勇:《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第109页。

[2]张志勇:《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第111页。

[3]《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六册,卷五十,2112页。

[4]张志勇:《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第109页。

[5]张志勇:《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第115、116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