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淡齋聊]之 吃 豆 腐

[簡淡齋聊]之 吃 豆 腐

豆腐,真是一道奇特的百搭菜。豆腐可以做很多菜,《隨園食譜》收錄豆腐菜九種,《雅舍談吃》有七種吃法,《食事》說有六種吃法,這都是地方特色小菜。大菜要數大柳溝豆腐宴,榆林豆腐宴,泰山豆腐宴,都很有名。據說劍門豆腐,能做出二百多道菜,面對一桌子全是豆腐的大餐,不知會不會茫然失措,更不知居如此多多,眼花繚亂的豆腐面前,手眼嘴會不會無所適從,而手忙腳亂?淮南人說豆腐宴,當以他們的最為正統,豆腐生於淮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本草綱目》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說應該可據可信。

整席的豆腐宴,沒吃過,不知其況味。贛南也有豆腐,但沒有豆腐宴,至少我沒聽誰說過。好多年前,在瀋陽出差,吃過幾天東北豆腐,感覺豆腐結實筋道,不如贛南豆腐細嫩鮮滑,當時以為是濾漿的紗布眼太粗,豆渣漏了。後來才知,這豆腐是美食客中,津津樂道的老豆腐。吃過成都的麻婆豆腐,比我們家鄉的麻好多,麻的舌頭都木了,辣味也重。那餐飯,記得最深的除了麻辣之外,就是圈筒紙。起初店家在桌上放了二包紙巾,是大家共用的,地主說此地菜辣,每人一包吧。菜上二道,我即大汗淋漓,打頭揩完,又叫來一包,三二下又用完了,店家嫌多事,乾脆用圈筒紙得了。一般能食辣的人,到了川菜面前,估計也悚然。不食辣者,更慘!

[簡淡齋聊]之 吃 豆 腐

客家龍南人好食豆腐。茄汁豆腐,家常菜。新鮮蕃茄二個,燒水略燙,去皮加木梓油翻炒,加水煮成汁。豆腐切丁,熱鍋翻炒,加茄汁,調味,收汁入味,鹹酸可口,色相喜人,開胃。同是酸味菜的,還有酸辣豆腐。酸味,可取泡菜壇酸水,也可放米醋。醋我較喜山西老醋或鎮江陳醋。白醋,硬酸無香,不喜。龍南不產醋,但有酸酒。酸酒是糯米酒因燒製或存放過程中,感染了雜菌,酸味了,可食用無害。最好的酸辣豆腐,當屬鹽菜酸辣豆腐。以金鉤鹽菜最好,酸中有香,此香乃菜本香,是在桶房(大木桶,高與直徑相若,四尺五)醃製過程中,由食用菌發酵而產生的天然本味香。此香迷人易上癮,常為家中開胃小菜。酸,提神促醒,開胃消食,解乏驅睏。尤其炎炎夏日,口舌平淡,胃口不開,此菜可解暑睏。

豆乾炒韮菜,初夏日常菜。豆乾有醬豆乾、白豆乾。醬豆乾浸了醬油,醬香醬色。在贛南,會昌豆乾有名氣,壓制緊實,韌性十足,做涼拌乾絲,非常不錯。去冬,在武夷山嵐上院,鳴飛太太小露一手,涼拌會昌豆乾絲,蒜絲、紅椒絲、黃椒、去葉芫荽、子姜薄片切絲,外加酥香花生米碎,滾油潑面,“嘶喇”一聲,驚豔四座,讚不絕口。燜魚頭,非凍豆腐不可。舊時想吃凍豆腐不容易,非得等到大冬天打霜天不可。天井正中放一榾牌櫈,上置尺二小簸箕,承白豆腐幾塊。霜,改變了豆腐中的水分子結構,一夜之後,成了蜂窩豆腐,或者說海綿豆腐。蜂窩,藏汁納味,宜與家人獨享,或志友二三,佐小酒細品尤佳。現有了冰箱,吃成了簡單事。食材還是這些,烹飪之法依舊,因了少了期待,況味遠不如從前,淡薄了不少。

[簡淡齋聊]之 吃 豆 腐

燜豆腐,味道不錯。豆腐對半片開,一分二層。再十字刀,切分八塊。起火燒鍋,鍋溫六十度最好。煎是技術活,有經驗的主婦伸手鍋面,一去一來,便知鍋溫。淋油,轉鍋,鍋面均勻沾油。中火,下豆腐煎至金黃,轉身略煎。豆腐煎好鏟邊,青椒、紅椒、蒜白、子姜翻炒,和入豆腐,調味,勾薄芡,出鍋。外香裡嫩,如嫌清淡,可加豆豉,下飯神品。泥鰍串豆腐,客家鄉土菜,二十幾年前在興國初嘗。地主好客,親自下廚操刀,甚覺好奇,地主相告,泥鰍清水泡淨,泥鰍豆腐冷水下鍋,小火慢沸,冷水趨熱,豆腐尚且陰涼,泥鰍鑽進豆腐。地主說此菜有滋陰壯陽之功效,我不大信,且豆腥味、土腥味、魚腥味過重,小嚐之後,不再下箸。

最汲味的是炰豆腐。客家人說油炸,不叫炸,曰炰(pào)。究竟是炮,還是泡,難於精準。客家鄉土語言,比普通話豐富,且發音有地域特質。“炮”,上古人把帶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燒烤,《魯頌》毛炰胾羹。也可以用泡,豆腐經油炸後,內中空,成了個豆腐泡,故泡也確切。炰餳,油炸糯米漿團,閩西客家長汀三洲鎮特色小吃。據《汀州府志》、《長汀縣誌》記載:古代三洲曾設驛館,乾隆皇帝微服遊江南時,晚宿客店。相傳店主以炰餳、米酒等食物相待。“炰”似乎更淵藪。

[簡淡齋聊]之 吃 豆 腐

炰豆腐,可以做多種菜餚。炰豆腐燜魚,吃的不是魚了,而是炰豆腐,這主要歸功於豆腐泡,飽汲湯汁。調匙輕舀,掇唇輕咬一角,湯汁充盈欲噴。曾有人不得其法,舀一豆腐泡,張嘴就咬,結果湯汁濺射鄰座一臉,鄰座竟然沒察覺,竟以為是自己濺的。還有更甚者,鄰座後衫盡被湯汁濺溼,此君以為汗水,直吼店家:風扇不涼,太熱了,要加風扇。過水餾,薄片過油,略去水分,略轉色即出,佐以生抽、蠔油、麻油、辣椒圈,軟滑溫潤,圖吃個鮮香。此品相傳,一說是應急之食。某家炰年豆腐,剛剛炰,忽來客,怕客人說支離(方言:小氣),匆匆撈出一碗急就,不成想,異常好食受用。另一說是打發小孩,客家人炰年豆腐有禁忌,要多說光面好語,禁忌穢語。小孩子家,口無遮攔,信嘴誑。大人家長怕壞了來年家運,炰年豆腐時,撈出一碗,把小嘴先塞穩來,陰差陽錯,造就了一道佳食小品菜。

炰豆腐,極好搭菜。蒸扣肉,蒸米粉肉,紅燒肉,紅燒豬腳,紅燒排骨,乃至紅燒雞鴨,都可以拿來打底。最先食完的,絕對是炰豆腐。藠頭炒炰豆腐,家常菜。炰豆腐溫水浸泡,發至軟綿,切絲,蕌頭切片,快火急炒,脆爽綿柔。芹菜炒炰豆腐,烹法大抵如此,芹香四溢更誘人。也有人不喜此味,單位有同事陳君,某日小聚,親點素炒三絲。冬筍絲,炰豆腐絲,結果韮菜沒了,隨以芹菜代之。菜尚在門外,芹香侵擾鼻端,陳君大忿,連罰店家酒三盅,說是長記性。

[簡淡齋聊]之 吃 豆 腐

煎,家常菜常用做法,菜館飯店也有,只是不煎而炸,少了煎味,此情可原諒,飯店的時間金貴,煎耗時費工,店家耽擱不起。而家就不一樣了,姆媽有的是時間精心烹製一桌好菜。先慈就非常善做釀豆腐,每逢年過節,釀豆腐必有。城西有座鼓樓,鼓樓之門叫鎮安門。門外桃江,門內下西門街,街與城同歲。進城門不出五十步,有賴姓人家豆腐坊。他家豆腐色白,細嫩,鮮美,口感好,豆香足,韌性強。做釀豆腐,最好!不老不嫩適中,街鄰右舍都喜之。做釀豆腐,豆腐有講究,老了,口感差,有嚼渣之感。嫩了,一包水,易爛,不耐烹,感官也差。豆腐切長方條塊,小勺掏出臊子窩,填入肉臊子。臊子大都以精肉、少許肥膘為主料,亂刀剁碎,蔥、香菇、冬筍作輔料。大火熱鍋,小火煎,煎至金黃,入砂鍋加高湯,調味,小火煲半個小時,收汁上席。也可加冬菜、蝦米、幹香菇絲提味,只是冬菜不宜多,冬菜鹹鮮,多了奪味。

喜辣者,不妨加辣椒增味,幹椒死辣,不宜多,辣椒醬最好。此法適合重口味者,味道十足。也有不煎的,直接入砂鍋加高湯,小火燜上半小時收汁,清淡味鮮,適合清淡口味或本味者。過水餾、腩瓤豆腐的區別在於一薄一厚,皆油炰之食。腩瓤一詞,鄉土方言,確有意思,非本地人難懂。腩,肚腩。瓤,瓜瓤之意。腩瓤豆腐,外皮微黃,內若腩瓤。掏空填入臊子,即腩瓤釀豆腐。泥爐砂煲炭火,汁水啵啵二刻,味厚汁濃,入口香醇,霜天雪夜小酌,尤佳!

真的要感謝,那幫子因了求長生不老,發明了豆腐的煉丹人。平淡寡味止水般的日子,又因了這寡淡無味的豆腐,而變得這麼的多姿多彩,多汁多味,鮮香可人。

(林才輝 2018 芒種 寫於簡淡齋,2018 大寒 再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