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人心中最難忘的湯元,北大街“郭湯元”

說起成都的湯元,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賴湯元,的確賴湯元太有名了,時常與鍾水餃、龍抄手一起,作為今天成都的美食名片之一。但早年在成都北大街,曾有一家郭湯元,和賴湯元比肩齊聲,並稱“南賴北郭”,在一些老成都人心中,郭湯元更有另一番滋味。

老成都人心中最難忘的湯元,北大街“郭湯元”

湯元

湯元和湯圓有區別嗎?

湯元、湯圓,長期以來這兩種寫法都存在,好像也很少有人考述過二者的區別,因為它們說的都是同一類小吃,糯米粉制皮,包餡煮熟而食,當然也有蒸制、炸制的菜點。

清末《成都通覽》均以湯元為記,有雞油湯元、炸湯元、小湯元羹等品種,並載有著名食店“鍾湯元”,這是成都湯元最早的可考牌號,據一枚代用幣顯示(如圖),其店在錦江橋,即今大業路一帶。當時的湯元心子有紅糖、洗沙、白糖三樣,食客還可以選擇另加芝麻醬蘸食。這段記錄很重要,體現了成都湯元的早期風貌,附加調料蘸食的習慣也延續了下來。

我綜合考證了不同時期的材料,得出一點拙見:湯元以前用得更多,湯圓則是當下的普遍寫法;寫作湯圓可能更注重其形,更有團團圓圓的寓意;儘管湯元跟元宵並非同款,但寫作湯元更能會體現與“元宵節”的淵源,而且成都的湯元的確不都是圓的。

鍾湯元、郭湯元、賴湯元早期都寫作湯元,後來改寫為湯圓,本文介紹的是老字號,應遵習慣,故從《通覽》寫作湯元。

老成都人心中最難忘的湯元,北大街“郭湯元”

鍾湯元代用幣

早先的郭湯元是“滾”出來的

今天成都太升北路從東珠市街到府河南岸一段,以前叫喇嘛寺街,因清代喇嘛寺得名,專門接待從各地過蓉中轉赴京的喇嘛等人。清末年間,一些中江人在喇嘛寺一帶經營湯元擔子,挑賣與今天常見湯元不一樣的“滾貨湯元”,其製法是將糯米泡漲、晾乾、舂細,篩成糯米粉並鋪在簸箕中,把紅糖切成小方塊放入簸箕不停滾動,邊滾邊抖邊灑水,使心子反覆裹上糯米粉,逐漸變圓時即成。

郭湯元的創始人郭永發正是中江人,1908年隨兄遷至成都,寄住在中江老鄉的湯元作坊裡。先讀了兩年私塾,輟學後便在作坊學做湯元,十幾歲時開始在北門一帶挑擔叫賣。由於郭永發賣的滾貨湯元只有紅糖心子,而且“滾”出來的湯元裹粉不勻淨,容易渾湯,口感不理想,所以早先生意並不好。

老成都人心中最難忘的湯元,北大街“郭湯元”

滾湯元、包湯元

緊跟市場趨勢,積極改良創新

正當郭永發犯難之際,他發現市場上出現了一種用吊漿粉子作皮的湯元,這鐘湯元外皮緊實細膩,包裹均勻,而且還有芝麻、洗沙等多種口味,較滾貨湯元品質更優。於是郭永發就依樣畫瓢,從裡到外對湯元進行全面改進。

按新法把泡漲的糯米改用石磨加水磨成米漿,裝入細紗布袋子吊幹水分製成溼米粉,後加冷水揉成較硬的粉團,再取出一小塊放進開水中煮至半熟後,撈起放回粉團揉勻,最後才製劑做皮,包進用剁茸的豬板油加芝麻炒制的芝麻心子,或是用紅豆炒制的洗沙心子。

郭永發挑著改良後的湯元在玉帶橋、青果街一帶售賣,並根據食客的意見反覆優化,自身的技術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煮出來的湯元光潔發亮,香甜滋糯,濃郁爽口,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老成都人心中最難忘的湯元,北大街“郭湯元”

火神廟

一門兩代郭湯元,一波三折成名品

上世紀四十年代,郭永發經過苦心經營,積累下第一筆資金,在草市街置辦房產,開起了店鋪,店名即為郭湯元。早上賣湯元,中午增賣八寶飯,同時還要在早晚分別派人到東珠市街等地挑擔販賣湯元,為的就是照顧以前老顧客的習慣。

生意越來越好,收入也越來越高,這時候郭永發有些“走神”了,他開始把錢投入到其他產業,先是入股開戲院,沒撈到好處。後來看到米價奇高,又做起了米生意,結果在運米途中被“棒老二”洗劫一空。三番兩次下來,不僅錢沒賺到,連本錢也打了水漂,瞬間又回到起跑線。

不過郭永發沒有被擊垮,這點是比較值得稱道的。一方面是自己手藝還在,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其女郭隆華此時已是他的得力幫手。於是父女二人重操舊業,開始在草市街口的火神廟挑擔擺攤賣湯元(火神廟舊址在今成都二醫院草市街分部),並再一次迅速成名。

《錦城舊事竹枝詞》有云:“火神廟前一小攤,油燈熒熒賣湯元,炒成豆泥酥獨好,名非浪得請詳參。”甚至還有人把它寫進諷聯:“搔皮搔癢,參議會裡官大炮;填肚填飢,火神廟前郭湯元。”不管此聯意欲如何,至少郭湯元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正所謂“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正是有了這段經歷,郭隆華才得以練就成為賽過父輩的湯元高手,而郭湯元店也得以在火神廟對面重新開張,並從此扶搖直上,一舉成為成都小吃的名品。

老成都人心中最難忘的湯元,北大街“郭湯元”

郭湯元心子久負盛名

獨具匠心的心子,與眾不同的湯元

郭湯元的成名,除了郭一代的勵精圖治和愈挫愈勇之外,還少不了郭二代的不斷進取和精益求精。郭永發之女郭隆華從父親那裡學到了完整的湯元製作技術,

讓郭湯元與同類小吃相比,具備了很多個性

除了湯元皮子的特別製法之外,其湯元心子的一大特色就是蜜餞的加入,並做出了多個品種,如冰桔、玫瑰、桂花、水晶、洗沙、麻醬、黑芝麻等,總稱為八寶湯元。湯元形狀也是各有千秋,有尖,有圓,還有梭子形,規規整整的圓形不多,這也是我覺得在本文中把湯圓寫成湯元更妥的原因。

尤其是郭湯元的洗沙湯元,更是成為該類品種的成都代言者。製作時先把紅豆煮耙,以石磨加水磨細,吊幹,入鍋中加白糖以小火翻炒,分次加入化豬油鏟轉,直到水分炒幹,吐油返沙,晾冷後,再以滾筒研至極茸極細,復加適量化豬油,打緊切成小方塊即成。

煮制時,先以湯瓢在沸水鍋中推轉,後再下湯元,煮至水沸,分次放入少許冷水,保持水面微沸,直至湯元在鍋中打滾、心子熟化時即可。上桌配以芝麻醬和白糖蘸食,別具風味。

老成都人心中最難忘的湯元,北大街“郭湯元”

郭湯圓名小吃餐廳

老味道在新成都的延續

解放後,郭湯元公私合營,續改為國營,郭隆華先後在綜合餐廳、榮樂園、少城餐廳、玉龍餐廳等處從事郭湯元的製作和傳授。上世紀六十年代,劉少奇、朱德到成都視察,品嚐了郭隆華製作的湯元並大為讚賞。

後來位於北大街9號的郭湯元老店升級成“郭湯圓名小吃餐廳”,九十年代初又在城南武侯祠旁增設新店,開發出系列湯元品種,兼售其它成都小吃。

今天,雖然上述一支郭湯元老店已不復存在,但郭氏後人將祖輩技藝傳承下來並在武侯祠附近繼續經營,另亦有相關單位將郭湯元引入寬窄巷子,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介紹成都的老味道。

老成都人心中最難忘的湯元,北大街“郭湯元”

郭湯圓名小吃城名牌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