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豫、陈登、徐庶,谁才是真正的谋士?为何又都要离刘备而去?

昇公子


田豫、陈登、徐庶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俊才,如果一定要分出个一二,豹眼看来,或许陈登更超出一筹。

他们之所以都离开刘备而去,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豹眼依然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刘备。刘备想成就霸业,珍爱人才绝对是真心无假的,刘备能识才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刘备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或者说存在性格缺陷。

第一,刘备一心希望所有的人对他忠心,但刘备自己却对谁也没有忠心过。口口声声说忠于汉室,匡扶社稷,谁都清楚那是一句套话。说者很亢奋,听者很激动,其实都清楚那是在做戏。忠心是体现在一些具体行为上,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一个对上司总是三心二意的人会有忠心吗?

第二,刘备处理部属关系是,亲者太亲,疏者太疏,令许多人有隔阂感、层次感,难于融合到一起。这也是刘备团队宗派林立,相互掣肘的原因。

第三,刘备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谈感情,但刘备除了初期的关、张之外,从没有把别人真正地当兄弟,又没有足够的胸怀与人共事,只希望用一些虚伪的感情牌打动那些不明真相的人。没有本钱可以先画一张饼,等把饼烤熟了,分得公允就行了。没必要纯粹用情感拉拢、忽悠。

刘备这种个性,一开始接触倍感亲切,但时间一久,就会出现嫌隙,其结果必然是分道扬镳。这不仅体现在刘备与外人的相处中,也体现在自己内部的集团中。不可能对所有人用一样的感情,但可以用一个标准分配利益。

刘备无论走到哪里,都备受尊重,但都不被人倚重。刘关张的确有能力,但除了刚刚出道在镇压黄巾军时期,需要立功、博点声誉外,几乎在哪里都是出工不出力,关羽替曹操斩杀颜良除外。这不能不说明作为带头大哥刘备的指导思想,存在很大的偏差。

事实也如此,袁绍、刘表不倚重刘备,死得还慢些;刘璋倚重刘备,很快就彻底玩完啦。刘备不入川,张鲁想吃掉刘璋没那么简单;刘备攻打益州也不会很容易。可偏偏刘璋就犯浑,引狼入室了,刘备做事的套路可见一斑。相比袁绍、刘表,刘璋的确是嫩了些。

刘备很聪明,但田豫、陈登、徐庶等人都不傻。作为老板,不能真心诚意对部属,部属也不会死心塌地替老板卖命。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刘备投奔公孙瓒,田豫当时年龄还很小,就托身于刘备。参照赵云故事,刘备就喜欢挖人家的墙角,对田豫宠爱有加。刘备到了徐州之后,陶谦上表刘备为豫州刺史。

经过这个过程,田豫懂事了,就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是不是很耳熟啊!

之后,田豫跟随公孙瓒,被任命为守东州县令。公孙瓒部将王门背叛公孙瓒,投靠袁绍,带领袁绍一万多人前来攻打。众人恐惧,准备投降。

田豫登上城墙对王门说:“你受公孙将军厚待,却离开他,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却回来为敌,这才让人知道你是一个犯上作乱的人。人们虽然只有提瓶打水的才智,也知道守护好自己的瓶子。我既然接受了公孙将军的委任,就要尽到守城的职责。你为何还不快来进攻呢?“

王门羞愧地撤军走啦。

公孙瓒败亡后,鲜于辅被属下推举代任太守之职,田豫劝说他依附曹操。田豫得到曹操赏识,历任颍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职。后官至太中大夫,封长乐亭侯。

由此看来,田豫是诚信忠义之人,看到刘备在徐州那些事,特别是与公孙瓒、曹操等人的过节,岂能呆得下去呢?

刘备的反复无常,在徐州与吕布的确是演了一出好戏,很精彩。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东汉末年将领、官员。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陈登二十五岁被举荐为孝廉,任东阳县长。深得陶谦器重,被提拔为典农校尉,卓有政绩。

兴平二年(195年)陶谦病重,对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谦死后,糜竺率领徐州百姓迎接刘备做太守,刘备担心诸侯不服,不敢领徐州。

陈登对刘备说:”现在汉室凌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就在今日。徐州殷富,户口百万,大家都期望您屈身抚临州事。“刘备犹豫不决。

陈登又说:“如今想为使君聚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听从建议,我也不敢听从您啊。”陈登说得很清楚,那就是为了徐州才推崇你刘备,否则免谈。

可是刘备还是昏昏暗暗下不了决心,陈登无奈又想到了袁绍,就当时袁绍的身份说起话来,还是很有分量的。陈登就给袁绍书信,说:“大家共同推举原平原相刘备刘府君为宗主,以便百姓知道有所归依。”

陈登说服了袁绍,于是袁绍站出来替刘备说话,有了袁绍的大力支持,刘备这才全领徐州。

陈登曾经跟陈矫说:“我最敬重的人就是刘玄德。”

刘备与刘表、许汜一起谈论天下之士,刘备深情地说:“像元龙(陈登,字元龙)这样文武兼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望其项背。”

建安初年,陈登奉吕布之命出使许都为吕布谋取出路。陈登对吕布出尔反尔一向深恶痛绝,见了曹操就贡献了灭吕布之计。曹操对陈登父子非常赏识,立马授予陈登为广陵太守。曹操攻击吕布,陈登身先士卒,因为灭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又迁东城太守。

可惜,陈登年仅三十九岁就去世。其子陈肃,魏文帝时追念陈登之功,拜为郎中。

陈登与其父陈珪都是智谋之士,父子玩弄吕布犹如婴儿一般。没见到曹操之前,诺大的徐州没有一人可以担当,加之曹操屡次征伐徐州,多次屠城,令徐州全城非常绝望。似乎徐州主政非刘备莫属,但一见曹操,陈登才知道啥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陈登再也不愿意伺候刘备啦,不过刘备实在也是不给力,把一个徐州搞得乌烟瘴气,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徐庶本来在刘备手下做谋士,《三国志·先主刘备传》记载,是他极力推荐了诸葛亮。

长坂坡之战,刘备大败,只带领张飞、赵云、诸葛亮数十骑逃走。徐庶母亲被曹操虏获。曹操既没有为难徐母,也没有用计赚取徐母,是刘备坚持携民渡江,把人家的老娘搞丢啦。

不过徐庶是孝子,为了母亲辞别刘备。

刘备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挽留,而且说狠话,徐庶走了,自己也无心功名,就归隐山林。徐庶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赌誓,终生绝不为曹操设一谋。这是演义的桥段,说得很热闹,但当不得真。

但刘备诚心挽留是肯定的,这符合刘备的性格。徐庶客气一下也会有的,这是做人基本的套路。

刘备自诩为仁德之君,你把人家老娘整没啦,你还挽留个屁。如果真是仁德之人,立马催促徐庶走人才是。徐庶真是个至孝之人的话,你还拿功名利禄来挽留,徐庶会对刘备产生啥感觉呢?

看一下曹操相同的一个桥段吧。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当初,曹操为兖州牧,用东平毕谌为别驾。(曹操东征徐州陶谦),张邈趁机联络吕布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曹操向毕谌谢罪并让他赶紧走,对他说:“你母亲在他那里,你可以离开我去他那里。”

毕谌叩头表示绝无二心。

曹操夸赞了他,并为他流了泪。同样是流泪,咋给人的感觉会不一样呢?!

毕谌退出后,就逃到张邈那里去了。等到曹操打败吕布,毕谌被活捉了,大家都为他担心。

曹公说:“一个人既然对父母孝顺,难道能不对君主忠心耿耿吗?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啊。”于是,任命毕谌为鲁国国相。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曹操绝不会用软禁徐母的方式来要挟徐庶。曹操人才济济,可以说不差徐庶一人;更何况用如此龌龊的手法,自然不会让徐庶信服。

汉末三国时期,追奉仁孝,徐庶也被作为典范备受称赞。

但徐庶曾经得到曹操的重用,魏文帝时徐庶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如果徐庶真的一言不发,如何做事做官呢?

总之,田豫、陈登、徐庶离刘备而去,都有一些具体的原因,但根本而言还是刘备缺乏足够的人格魅力。刘备是该用名利时讲感情,该用感情时谈名利。这是刘备性格的缺陷,这或许是他们最终离刘备而去的原因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不能共一槽,自有其不能在一起混的原因。

豹眼看到哪,但不能说到哪,说一半留一半吧。那一半留给友友们自己品味吧。


豹眼看历史


三个人里面从职务上说,只有徐庶在任职刘备期间从事真正的谋士工作。田豫严格上来说,并不是刘备的部下,只是刘备在任职公孙瓒期间的同僚,只不过职务上低于他罢了;陈登则是刘备在徐州期间,担任过一定的职务,还是实务性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部门负责人,他的工作并不是出谋划策。只有徐庶是确实的军师,在历史上,三顾茅庐以后徐庶仍然在刘备帐下,可他仍然是刘备的首席军师(事实上,诸葛亮大多数时间并不是刘备的首席军师,他主要负责刘备势力的内政)。

三人离开刘备的原因各不相同。田豫和刘备仅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汉朝也并不采用异地为官制度(随着科举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官员任免制度,沿用至今),如果没有显著的职位上的提升,何必要到外地去就职?陈登本身就是徐州人,陈家和糜家是徐州地区两大家族,糜家的家主糜竺看好刘备,并把妹妹嫁给刘备,而陈登只是用审慎的态度看着刘备,刘备最后离开徐州是因为军事力量受到打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被灭了,而接受徐州的则是曹丞相,这个时候自然是跟随朝廷更有前途。徐庶离开刘备的时间虽然和三国演义中所说的不同,但是原因却确实是因为母亲的关系,虽然在今天来看觉得有些夸张,但是在那个时代是很理所应当的事情。


三箭一雕230


田豫、陈登、徐庶三人中,前两人并不是刘备的谋士,而他们离开刘备都有不得已的原因。

田豫

田豫是渔阳雍奴人,刘备投奔公孙瓒以后,田豫就跟从了刘备,并得到刘备的器重。田豫在刘备手下做什么史书上并无记载,考虑到田豫在刘备手下时还太年轻,应该不是谋士。从他后来的经历看,率兵打过仗,也主持过地方事务,应该算是一个多面手。

田豫离开刘备是因为曹操攻打徐州时,刘备率军前去救援,并决定留在徐州发展。田豫的母亲年纪大,他不愿意离开故土,所以向刘备请辞,回去以后归属公孙瓒,此后又辗转到曹操手下任职。在曹操手下时田豫表现出色,屡次建功,后来做到并州刺史、卫尉。

陈登

陈登严格算应该是刘备的合作者,而不是谋士。他是徐州的豪强出身,在徐州有很大的影响力。陶谦临死前,将徐州托付给刘备,陈登和糜竺是徐州本地士族里最支持刘备的人士。刘备初期担心自己实力太弱,不能掌控徐州,因此有些犹豫。陈登为此特意帮他斡旋和袁绍的关系,刘备才敢赴任。

此后刘备和陈登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好,刘备败给吕布以后,两人之间联系也没断。衣带诏事件后,刘备敢于回徐州,也是因为有陈登这个地头蛇做内应的原因。

但是陈登和田豫类似,他的家族都在徐州,根底也在徐州,他必须首先考虑家族的发展,其次才是他和刘备之间的关系。所以刘备被曹操击败投奔袁绍以后,陈登就归顺了曹操,此后还击败过孙策和孙权,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可惜和刘备无缘。

徐庶

在正史里徐庶的记载不多,只有《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提到他在刘备到新野以后,前去投奔,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具体徐庶做了什么,担任什么职务,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姑且可以算谋士吧。

徐庶离开刘备是因为意外因素,刘备当阳之败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为了母亲徐庶只能告辞刘备,改投曹操。后来徐庶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而诸葛亮却还认为这是亏待了他,应该说能力也是很不错吧。


不沉的经远


出山初时南阳一战方显大手笔,火烧新野使曹兵桄桄不安,后樊城之战更让曹营心惊胆颤。想诉清真伪:还得从徐庶的身边环境细说。

徐庶师荐水镜先生和孔明、庞统是师荐一门的同窗,少年时期喜舞枪弄棒,杖剑称豪,家住襄阳城西、檀溪湖畔琵琶山南徐家庄园。因好武生事伤人性命而躲藏南章水镜庄弃武习文巧遇诸葛亮庞统为同窗。后父亡家落,携母迁于南章(现南章县)定居。

水镜先师在汉末是天下皆知的文学、政治、历史、地理、军事大家。选测学生就如今天高考一样,还要看聪智人品缺一不可的。从这方面看就要逊色田、阵二位。

徐庶少年时玩疲,但对其母亲是非常孝顺的,可三日不食烟火,决不一晨不敬家母。孝德一方,田、陈是徐庶少小行走江湖时义友深知其内况。

在曹军多次兵败后,曹橾欲得徐庶不能时,陈登献计捉其母而牵其心,诉其情、指母书信邀徐庶而倭曹营。这才有走马荐卧龙,刘、关、張三顾茅庐,孔明划三分天下的精言。

谁存想:见到徐母后、母亲大怒其逆子不忠不义而愤怒驾鹤归西。此事深深的刺痛了他的心,对母亲古亡,君主愧疚,无脸回到刘备处作第二军师,更不愿做反复无常的人让世人耻笑酸儒雅仕。才有了徐庶进营一言不发,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佳句!


风雨中的明白


田豫系武官,少年即从刘备,刘备非常欣赏他,可惜他没有看好刘备,以母病为由离开刘备转投公孙瓒。公孙瓒为袁绍所灭,田豫又加入了曹操阵营。因为田豫在曹操处军功颇多,被曹操授以卫尉一职,封爵为长乐亭侯。

陈登原系徐州陶谦部下,为人素有大志且足智多谋,吕布谋袭徐州后,陈登暗中与曹操联系,曹操以汉帝的名义授他广陵太守之职。曹操和刘备联合灭吕时,陈登立有大功而被授予伏波将军之职。陈登始终都是曹操阵营的人,只不过他在吕布从刘备手中袭取徐州时暗中帮助过走头无路的刘备。

徐庶曾经做过刘备的谋士,曾经帮助刘备击败了曹操派夏侯惇攻打他的的军队,并且计取了樊城。曹操在当阳大败刘备时,徐庶的老母为曹军掠走,徐庶闻迅后辞别了刘备前往曹军寻母,自此徐庶终生为曹操服务,而且还担任了监委主任(御史中丞)一职。

田豫、陈登、徐庶这三个人只有徐庶算是刘备的一个谋士。徐庶对刘备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的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四野后人论历史


田豫、陈登、徐庶这三人,肯定是徐庶最强。

田豫非常得刘备的器重,但奈何田豫的家在幽州,刘备当时计划去徐州,路途很远。田豫的母亲很老了,常言道:母在,儿不远行。所以田豫无法再跟随刘备。当田豫离开时,刘备执其手哭着说“很遗憾”。二人这一别,就再也无缘在一起。

陈登力荐刘备做徐州牧之后,虽然刘备前途一片光明,但当时的刘备昏招迭出,收留吕布,攻打袁朮,又和陶谦旧部曹豹等人翻脸,狼狈不堪逃出徐州,以致于和陈登在战火中冲散,之后在无緣在一起。

直到刘备在新野遇到徐庶,才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徐庶之才在《三国演义》整部书中,也能排前十;非田豫、陈登之流能比的。但他事母至孝,在母亲被曹操软禁的情况下,只得离开刘备入曹营。但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才使刘备的实力大增,因为得诸葛胜得百万大军啊!

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熬尽了最后一点心血。之所以这么辛苦,就是因为蜀国缺少可用之人,如果有田豫和陈登以及徐庶在,能为诸葛亮分担巨大的重担了。



超越1933202637212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三国时期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属于文武兼备的都人才。就比如田豫,虽然他是一个武将。但是他的文才依旧不俗。再比如陈珪之子陈登虽然身为武将,但其文才韬略也不输常人。而徐庶虽然早年间任意游侠,但实际上徐庶却属于文臣,而是在三人中靠出谋划策吃饭的就只有徐庶了。 虽然徐庶能力也一般般。但他确实是一个纯纯的谋士。



至于三人为什么都抛弃刘备而选择投靠曹操也不难解释。一方面可以证明刘备能力不行,他们感觉跟着刘备没有前途。比如郭嘉和荀彧,他俩最早都是追随袁绍的。但之后见袁绍能力不行,所以就弃袁绍而去选择投靠曹操。另一方面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了。毕竟和曹操这个大热门比起来。刘备这锅冷饭确实不好炒。他们也没有必要给刘备殉葬。


田豫最早效忠的是刘备。当时刘备还屈身于公孙瓒麾下。在刘备出任豫州刺史的时候,田豫就以家中老母尚在不愿远离。所以离开了刘备。在离开刘备之后田豫就立刻投奔了公孙瓒。由此可见所谓的老母尚在不愿远行根本就是一个托词。实际上田豫是不愿意跟随刘备了。至于为什么不愿意跟随刘备也很容易猜测。毕竟刘备在投靠公孙瓒的过程中并没有忠心效忠公孙瓒。反而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并且还时不时撬公孙瓒墙角。可能刘备的这些行为让田豫很看不惯。所以田豫选择离开了刘备。后来公孙瓒失败后,田豫就追随了鲜于辅,之后更是建议鲜于辅投靠曹操。而后田豫也顺理成章的加入了曹操阵营。


陈登是土生土长的徐州世家子弟。原本陈登和父亲陈珪都是效忠于陶谦的。但后来陶谦让徐州于刘备后。刘备就成了徐州之主。虽然名义上陈登是刘备的属下了。但事实上陈登根本看不起刘备。整个徐州城除了商人家族糜家主动亲近刘备之外。其他任根本对刘备不屑一顾。原因无他,刘备一个草根没有资格让徐州这些本地土豪效力。尤其是像陈登这种聪明人。既然要选择主公。那么陈登就一定会选择一个很强势很有实力的主公。刘备有什么资格接受他陈登的效忠。要知道在陶谦让徐州之前刘备只不过是一个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之人。刘备这种无权无势的人是不可能被陈登忠心效忠的。后来吕布赶跑了刘备独占徐州。陈登也认为吕布没有资格让他效忠。所以陈登和吕布虚与委蛇。最终联合曹操灭掉了吕布。而陈登也自然加入了曹操阵营。


最后徐庶。徐庶可以说是刘备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谋士。徐庶对刘备付出了真心。但刘备却辜负了徐庶。徐庶在投靠刘备之后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而且刘备对徐庶也十分信任。徐庶在稳定之后还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但刘备得到徐庶的效忠后一切都变了。刘备不在看重徐庶,甚至过河拆桥,有了诸葛亮就把徐庶抛之脑后了。徐庶让刘备的无情也给彻底伤透了。后来曹操击败了刘备后,徐庶假意母亲在曹操麾下,不能再效忠刘备了。所以弃刘备而去寻母。在徐庶到曹营之后便马上对曹操表示了效忠之意。所以说小说中所谓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假的。真正的徐庶是主动投效的曹操。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刘备以善于识人、用人著称,身边武有关张马黄赵五虎上将,文有卧龙凤雏,都是当时顶尖的人才,在刘备创业生涯中,仍有田豫、陈登、徐庶三位被刘备看重的人才,离开了刘备,投奔到曹魏。

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刘备投奔公孙瓒时,当时少年田豫脱身于刘备,刘备非常器重他。后来,刘备因救援徐州,徐州牧陶谦为报刘备相救之恩,不仅将四千丹阳兵给刘备,而且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这样,刘备就离开公孙瓒,来到徐州小沛驻扎。本来田豫是渔阳人,渔阳正是在公孙瓒统治下,田豫要想继续跟随刘备,就不得不面临背井离乡,来到徐州。于是,田豫就以母亲年老为借口,离开刘备,回到公孙瓒处,担任东州令。临别时,刘备“涕泣与别”,并感慨“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公孙瓒败亡后,田豫又归附了曹操。在曹操处,田豫充分展示自己才能,跟随曹彰北征代郡,打破乌桓。后来,田豫被任命为护乌丸校尉,恩威并施,稳定了曹魏的北部边境。从公孙瓒败亡不久,田豫劝鲜于辅归顺曹操看,田豫离开刘备,更多因素是他认为“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要另谋高就。在归附曹操后不久,就被任命为丞相军谋掾,后来又担任颍阴、朗陵令,弋阳太守。而这时的刘备只是在短暂占领徐州后,就开始了流浪寄居,直到14年后在赤壁大战战败曹操,占领荆州,才有了稳定地盘。但从田豫在曹魏的表现看,他更应该算是一名亲临一线的将军,而不是一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

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陈登是刘备在徐州结识的,在陶谦临死让徐州时,刘备犹豫不决,正是陈登力劝,刘备才统领徐州。当时,面对陶谦临死将徐州拱手相让,刘备犹豫不决,陈登指出,徐州殷富、户口百万,可以为刘备聚集步骑十万,既能够匡扶汉室,又能保境安民。并专程写信给袁绍,求得袁绍对刘备领徐州牧的支持。刘备领徐州时间不长,就被因被吕布偷袭占领徐州,不得不依附曹操。正是在这期间,陈登出使许都,被曹操任命为广陵太守,暗中谋图吕布,正是在这时,陈登开始了与曹操的合作。之后,担任伏波将军,击退孙策进攻。可以说,陈登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文可安民,武可安邦,他“养耆育孤,视民如伤”“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粳稻丰积”。在广陵太守离任后“广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负而追之。”至于陈登没有与刘备共事,陈登作为士家大族,更多出于家族利益,迎刘备也好,归附曹操也好,其实都是为了家族利益最大化,特别是陈登仕途不论是广陵太守,还是东城太守,都是在徐州本地,即使吕布袭击夺取徐州,陈登非常不满,但为了保证家族利益,也不得不表面顺从,暗地与曹操联合,谋取吕布。所以,随着刘备离开徐州,陈登也就归附了曹操,因为曹操能够给陈登家族利益最大化。他志向远达,有“吞灭江南之志”,江南与徐州相邻,也是从维护家族利益考虑。如果不是早逝,陈登应该可以取得更大成就。

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徐庶对刘备最大的功劳就是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依附刘表后,驻扎在新野。这是徐庶求见刘备,备受刘备器重。这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可以说,徐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重要推手。本来徐庶是可以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备,开创基业。但是,天不遂人愿。在曹操进军荆州,刘备南逃时,被曹操追兵赶上,打得大败,徐庶的母亲也被曹兵俘获。徐庶为了母亲,不得不离开刘备,归附曹操。因为是被迫归顺曹操,也就有后人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大概由于徐庶与曹操理念不合,态度消极,同时,魏国能人众多,后来,在曹魏担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以至诸葛亮北伐时听到徐庶如此,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如果徐庶不归顺曹操,在刘备阵营,即使赶不上诸葛亮,也应该与庞统、法正同列。最终只能在御史中丞职位上终老。


一壶清茗品春秋


这三个由于主要侍奉的君主是一样的,没有真正的较量过,而且所面对的对手也是不一样的。要是比较谁更厉害一点,还真是比较难比较。

先说陈登,先仕于陶谦,后又跟过刘备和吕布。但陈珪(陈登父亲)父子看不惯吕布,便协助曹操拿下了徐州,受曹操任命为伏波将军(夏侯惇还是在陈登之后封的伏波将军)。陈登后来又在广陵屡次击退侵略的孙策军。


再说田豫,先在刘备手下的时候,虽然受到刘备重视,但因为其母高龄之故返乡。后来跟随公孙瓒,公孙瓒灭亡后投靠曹操。其中在曹彰攻打乌丸战争后,升为南阳太守。再后来先担任北方防御,击杀了乌丸王。后在吴国进攻时,成为汝南太守负责防卫。历任并州刺史和卫尉。


最后说到徐庶,刘备流落到荆州后,徐庶投靠。先后两次击败曹操军队,后被曹操用其母诓到了许昌,投靠了曹操。三国演义中说到徐庶进曹营后,不献一计,这可能不大。因为徐庶在曹丕时代做到了御史中丞,有监督百官,弹劾百官的权利。这么重要而且又要说话的职位会给一个一言不发的人吗?


要是从官职上说呢,田豫的卫尉应该是最大的。田豫在投靠曹操后那是军绩政绩都是斐然的,而徐庶主要从事文官。这样算来陈登就有点亏了,因为陈登死的早了点,其余两人都活到了魏明帝时期。


伴虎吃猪


在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中,有不少人认为,魏蜀,吴三个国家,蜀国是最惨的一个,而分析当时三个国家的形势,确实是蜀国是最惨的一个,首先蜀国的对手曹操,虽然说曹操当时势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家族也是一直在朝做官的,并且非常关键的是曹操非常有钱,所以说很多的人都喜欢去追随他,而孙权他们家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江东那个地方,也是非常有权有势的,可以说,他们二人,都是,背后有非常强大的支撑,但是刘备虽然说是,汉朝的亲戚,但是实际上他就是一个卖草鞋的。





而现在再看刘备的一生,其实是过得非常凄惨的,他一生都没有过过什么安定的日子,一直都是颠沛流离,到处打仗,虽然在打仗期间有诸葛亮这种有才能的人给他帮忙,但是他的国家是很难挽救回来的。而且他手下的一众人只有诸葛亮跟随他的时间是非常长的。他们本是刘备的大将,为何都投靠了曹操?


陈登是下邳人淮浦人。作为徐州地区颇有名望的世家公子,陈登在少年时代就有扶世济民的志向。二十五岁时,即被举为孝廉,在担任东阳县长时,他爱民如子,很得民心。后来徐州遭遇饥荒,陶谦任命其为典农校尉,专管农事,而陈登则很好的控制了灾情。

后来,陈登虽迎刘备为徐州之主,但无奈乱世之中,徐州几经易主。而这期间,陈等也被任命为广陵太守,而不再担任刘备的幕僚。陈登与刘备虽不在一处共事了,但二人却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关系。陈登曾对陈矫说“提到英雄杰出,有王霸之略者,我最敬重刘玄德。”而刘备在与许汜、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时,刘备也深情地说:“像元龙(陈登)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可见二人确实彼此敬重。

那么,既然二人如此情投意合,为何陈登不能追随刘备呢?

1.刘备最初依附陶谦,进驻小沛之时,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而此后,刘备随领徐州,但并未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而依然是豫州刺史。而到公元197年,刘备被曹操举荐为徐州牧,而陈登则被任命为广陵太守。因此,二人并无直接的从属关系。

2.广陵郡对于徐州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远离徐州治所下邳,但却是连通徐州与江南的门户,因此其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是防御江南孙氏的战略要地。刘备“二进宫”后,其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守御来自曹操的进攻,因此,他北结袁绍,又招揽东海的昌?等,而对于陈登,刘备则没有明显招揽之意,只是以其所管辖的广陵作为防御孙策的屏障。因为刘备深知,可以不防备陈登,但却无法再“拥有”驻守重镇的陈登了。

3.曹操虽然不是陈登最佩服的英雄,但对陈登确实有知遇之恩的,而在广陵太守之任上,陈登也得以施展其抱负。因此,从情感上而言,陈登既不会伤害刘备,但也不太可能背叛曹操。

4.最重要的一点,即是作为徐州士族之人的陈登,守卫徐州的土地可以说是其与生俱来的一种使命。他在劝说刘备入主徐州时,也曾说“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可见,守卫徐州是陈登心中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这其实也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士人的基本诉求吧。陈氏虽然未必是徐州大族,但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自然也有一定的基业在徐州,那么徐州安定,家族才能繁荣啊。


徐庶,真实名字本来是徐福,字元直,家境贫穷。因为当时犯了罪,为躲避灾祸改名,来到荆州。公元201年,势单力薄的刘备来到荆州依附刘表,刘备求贤若渴,招得徐庶辅佐自己。徐庶和诸葛亮交好,后来他向刘备举荐他,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征讨刘备,徐庶带着老母亲逃亡,不想母亲被曹军捉住,曹操久闻徐庶大名,更是想把他纳到自己帐下,于是以他的老母亲作为筹码,劝说徐庶归降。徐庶无奈,只能和刘备请辞,投奔曹操,临走前,宽慰刘备:即便是到了曹魏,也不会为曹操出半点谋策威胁他。其实纵观整个过程,我认为除却因为母亲被捉的原因外,内在也有曹操和刘备实力对比之下的徐庶的抉择。

在混战的年代,良禽择木而栖,徐庶是个孝子,他不想他的母亲有危险,更想自己的家人安全,而这是他选择投奔去向的根本所在,曹操势大,刘备弱小,投奔曹操更有前途。如此解释,一切便合情合理了。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初从刘备,因母亲年老回乡,后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劝说鲜于辅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时,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历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田豫一开始是跟随公孙瓒谋事的,而且他们的情况跟牵招和袁绍是一样的,刘备之前也跟随过公孙瓒一段时间,当时田豫就觉得刘备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于是就主动向他示好,想要跟随他,后来刘备走后,田豫也跟着他一起离开了,但是没有得到刘备多大的重用,这让田豫是有些失望的,于是也选择了去投靠曹操。


他们在跟随刘备期间,都没有什么很大的作为,但是后来跟随了曹操之后,曹操觉得他们是非常有能力的,于是便让他们二人分别镇守了边疆的城池,即使没能跟着曹操一起打天下,但也可以看出曹操是非常信任他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