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在南亞的生活經歷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

提起教育,一定會有討論不完的問題,對中國的教育向來也都存在褒貶不一的說法,但今天我要來談的是我從印度教育當中看到了什麼?我雖然去過印度,但只是去做了一個簡單的旅行,也只是去了印度的黃金三角旅遊地帶,但較好的是我在印度的鄰國尼泊爾生活了多年,尼泊爾的教育與印度的教育極為相似。其實反應印度教育問題的電影有很多,其中在中國最出名的要數《三傻大鬧寶萊塢》了。比起這部早已在中國已經流行很久的電影來說,《起跑線》算得上時一部新秀。


以自己在南亞的生活經歷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


《起跑線》是薩基特·喬杜裡執導的劇情片,由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主演,於2017年5月19日在印度上映,2018年4月4日在中國上映。其實概括起來,整部電影就是圍繞著主人公拉吉和他妻子米塔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皮婭進入德里最好的學校而展開。整部電影當中既充滿了搞笑,也充滿了親情、友情和愛情,更充滿了反應社會現實的問題。那麼我從其中到底看到了哪些方面呢?

(一)教育資源緊張,教育資源不公平;

在國外都存在Public Schoo 和Private School的說法,也就是所謂的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並且私立學校的教育質量要遠遠的高於公立學校。但私立學校收費較為昂貴,因為她要彙集最優秀的老師,提供最好的教學資源。而公立學校的學費收費較為便宜,其整個運作體系的經費也大部分是來自於政府的撥款。老師為了高薪都會往私立學校聚集,父母為了獲得好的教學質量都會盡力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去。

我們曾經的一個僱員就曾抱怨過自己的父親,因為她是女孩子,父親沒有把她送到私立學校,而是把他的哥哥送去了私立學校。他的哥哥在私立學校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大學畢業後順利的考入了公務員。我當時不明白為什麼她會有如此的抱怨,後面在和她的聊天中才知道,在公立學校學習的她,一直到大學畢業都沒接觸過電腦,老師上課也都是使用當地語言教學。而自己的哥哥在初中開始就接觸電腦,整個學校是使用英語教學的。


以自己在南亞的生活經歷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


在南亞國家,英語的整體普及率其實要遠遠高於我們中國。但是她是付出過代價的,那就是好的學校都以用英語教學為榮,鼓勵平時的課間交流也使用英語。所以我就見到很多英語說的很好的,但是她們在書寫自己的母語的時候卻經常出現錯誤,甚至用母語寫文章時也會出現語法錯誤。

(二)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跨出父母的階層,進入到更高的精英階層。

電影中的主人公拉吉很有錢,他在月光市有自己的店。這個月光市我到印度的時候我曾去過,是位於賈瑪清真寺和德里紅堡間的一段必進之路,因此這裡總是人來人往,很是熱鬧。在電影當中也出現了賈瑪清真寺的鏡頭。拉吉不愛講英語,他喜歡將印地語,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很善於經商,總是能把顧客逗樂,找到顧客的痛點然後進行銷售。整體上來說,他們一家還是比較富裕的。

但是拉吉的妻子米塔卻覺得拉吉的很多行為是不入流的,她喜歡講英語。比如有一個鏡頭是他們去看整個德里最好的五所學校時,米塔就曾用如何拼寫“游泳池”這個英語單詞來考驗自己的丈夫,在鏡頭當中拉吉一直沒有拼對,我覺得他並不是不會,而是覺得沒有那個必要。

當他們的女兒搬到富人區時,那裡的小孩子們疏遠了皮婭,原因是皮婭講印地語。當米塔去問原因是。那小男孩的母親說道,你們只不過是月光市的商人,而我們不一樣,我們將要進入印度的更高階層,所以孩子必須說英語。

在印度存在種姓制度,但在這電影中我們看到人們面臨跨越階層時不僅僅只是制度,甚至還包括語言。這也的確,在很多咖啡廳,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的是他們在用英語聊天。外出打扮穿著只要時髦一點的他們的聊天也一定是在使用英語。


以自己在南亞的生活經歷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


(三)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似乎已經成為了諸多父母的一個共識,胎教、興趣班都是為了孩子能不輸在起跑線上。

在電影當中,當拉吉和米塔選擇了要準備報考這個學校時,他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就是學區房,於是他們不得不搬家,對於米塔來說這似乎很容易接受。但是對於拉吉來說,讓他痛苦流淚,面對周圍鄰居的挽留,他即無奈又心酸。原本以為學區房就能解決女兒的上學問題,那簡直太天真了,整個入學名額當中需要扣減出25%的名額給貧困家庭。整個居住在整個範圍內的富人區要來爭奪剩下的75%名額,那隻能進行選拔。這點是不是跟我們國內的也很像。面對這種情況,拉吉夫婦不得不給女兒找培訓班,但是培訓老師告訴他們太晚了,只有一個月。來得早的早在胎兒時期就開始接受培訓。這點是不是跟我們國內也很像。

其實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原因還是因為教育資源的緊張再加上父母的期盼以及社會競爭的壓力,所以最終導致了電影裡所出現的畫面,但這也就是當前社會的真實情況。

(四)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特別的,都擁有著獨一無二的特質。

電影當中的貧民區代表希亞姆,雖然他們生活很艱辛,但是他們的孩子生活的卻很幸福,在這裡他們沒有那些高檔的電子產品玩具,但卻有著孩子本該有的天性。他們將生變的生產工具當作樂器,開始組建自己的樂隊。包括米塔也一樣,當那個小男孩拒絕和自己的女兒玩後,還遭到了小男孩母親的輕慢。但是她說自己的女兒將來也一定會與眾不同。


以自己在南亞的生活經歷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


無論別人在怎麼貶低自己的子女,但是在父母的心目當中自己的子女都是非常出色的,他們有著其他人不具備的特質,擁有著其他人沒有的潛力。或許從這點上來說,天下父母都有次共性。

(五)少即是多,富人真不炫富。

當米塔和拉吉報了培訓班後,他們以前的打扮裝束在培訓老師眼裡卻與上層社會的成功人士穿著格格不入,為此希望他們能精心準備一番。但是米塔和拉吉卻是將各種名牌集於一身。這時來到學校後,培訓老師直接被驚呆,他便說了這句話“少即是多,富人真不炫富”。

對於這個道理我挺贊同的,在中國都有這麼一個說法:“你越是炫耀什麼,越說明你缺少什麼。”可見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中國對於這個道理都是挺贊同的,可謂三觀一致。

(六)印度的富人區與貧民區簡直就如同天堂與地獄。

電影的主人公拉吉一直都生活在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家裡有保姆,出門有寶馬。儘管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是住在一個社區的高低樓裡,但這裡環境還是好的。後來為了買到學區房,他們正式搬進了富人區,這裡豪車眾多,每一家都是獨立小別墅,有自己的後花園。但當他們女兒未能通過學校的招生考試時,他們不得不作假,假扮成窮人去爭那25%的名額。為此他們搬到了貧民區,米塔剛下人力車便踩到了大便上,他們住的房間也很狹小,裡面還有老鼠。衛生間也沒有自動沖水,整個環境特別糟糕。

我至今還記得當我從齋普爾坐火車到德里時,在鐵路兩旁就是貧民區,因為在貧民區很多人基本是以撿垃圾和廢棄垃圾再加工謀生,因此在這些貧民區的地方你會看到堆得很高的垃圾,房前屋後都是。那裡的小孩子也是看上去髒髒的。這與大都市裡你看到的完全是截然相反的方向。


以自己在南亞的生活經歷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


(七)貧窮這門課不是那麼容易教會的。

在貧民區的米塔和拉吉生活很不容易,米塔再去接水時很有禮貌的派對,卻被一個人給搶了,這時希亞姆的妻子才告訴她,在貧民區如果你想要那隻能自己去爭取,於是她從一個溫柔賢惠的妻子瞬間變成了潑婦,也有在這個時候她才能接滿了水。在配給站,因為工作人員的態度不好,米塔和其發生了爭吵,但是希亞姆的妻子卻說需要向那個政府人員道歉,米塔堅持自己的原則,最終那個工作人員直接關門不再分送物資。

這裡也表現出了底層貧窮人民生活的艱辛,你既要學會強勢對於同一個階層的人,又要學會敬畏對於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當然這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是不相符的,但是正如電影中的這句臺詞:“貧窮這門課不是那麼容易教會的。”

(八)不輸在起跑線上一定就會成功嗎?

通過欺騙手段,拉吉和米塔的女兒順利的進入了德里這所最好的學校,但是當拉吉發現了更多的真相後,他依然揭穿了這個學校的謊言。可是我們看到再找個時候沒有一人為拉吉鼓掌,儘管大家非常認可拉吉說的,但是他們不能這樣做。就如同那個校長說的:整個德里的政府官員子女、有影響力的媒體記者的子女以及那些在社會上有較高地位的成功人士的子女都在這個學校。

由此可見,你雖然看似是站在了起跑線上,但是與你一同在的還有很多,他們的資源或許比你更加出色。最終拉吉放棄了這個學校,選擇了自己資助過的公里學校,他相信自己的女兒在這樣一所學校也會學的很出色。


以自己在南亞的生活經歷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


整部影片既有很緊張的部分,也有輕鬆歡樂的部分,這也就如同主人公所面對的真實人生經歷一樣,也是我們每個人將會面對的人生經歷一樣。當然這部電影的目的是呼籲更多的人關注教育問題,也只有每個人都去關注才不會出現電影中結局的那種畫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