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大國夢難以實現?

影觀天地


為什麼印度大國夢難以實現?用一句國際常用的評語來表達就是:印度人做夢,中國人做事。儘管印度有一個令人敬佩的總理穆迪,但面對千瘡百孔的印度,縱有萬丈雄心、毅志堅強的穆迪只能望洋興嘆。

印度的大國夢止於其根深蒂固的政治、經濟、社會玩疾的阻礙,正是這些看上去並不致命的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得印度積貧贏弱,在走向大國夢的路上步履蹣跚。

1、種姓制度。600年前雅利安人為統治印度發明了種姓制度,最底層的是1.6億人的賤民達利特人,它們不能跟正常人同桌吃飯,不能讓自己的影子落在路人身上,不能跟高種姓通婚,否則就會被"榮譽謀殺"。

2、宗教制度。印度是一個多教兼容的國家,80%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的宗教有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等。印度教民族主義雖然可以強化信眾的國家意識,但同樣也激發其他教派的分離意識並與中央政府摩擦不斷。

3、聯邦分治。歷史上長期的王國林立和地區政治勢力割據,不僅使印度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地區意識、種族意識和語言意識,而且也使印度的政治文化具有很大的多元性和分散性。地區種族主義和政治地區化讓印度看上去像一個由支離破碎聯邦組合的大拼盤。

4、財閥壟斷。印度是一個被西方財團和本土官僚權貴、地方勢力高度鎖定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腐敗常態化與權貴資本壟斷,導致印度經濟被幾大家族利益集團所瓜分。在印度10%的富人座擁國家財富的77%,51%的國家財富掌握在1%的人手中。

5、落後的農業。尼赫魯土地改革的失敗,釀成了印度歷史上最大的豆腐渣工程,造成農村水利、農機等農業基礎設施落後。印度有1.7億公傾可耕地,而且一年三熟,但每每季畝產只有250斤左右,儘管地多,印度的糧食產量只有中國的一半。

6、落後的工業。1990年印度的工業佔GDP的比重還曾經達到25.6%,到了2008年縮減到不足20%,之後印度製造業在全球產業轉移的推動下有所發展,但佔比在服務業的擠壓下僅佔GDP的15%,而服務業佔比則高達70%,這種扭曲的經濟結構給印度的經濟發展埋下了禍根。

7、落後的基礎設施。印度經常停電、交通道路基礎設施差、港口較少、貨運列車時速每小時30千米。缺少支持製造業的相關基礎設施,比如電力跟進,便利的交通,港口裝運等。

8、人口素質低。印度人口眾多,勞動力價格低廉而適齡勞動力人口占比大,但工人勞動效率很低,3-4個印度工人才等同1箇中國工人的效率。而且,印度工會非常強勢,工人經常罷工。

9、政府低效。印度的民主體制和官僚主義壁壘以及民眾的固執,使得政府機構人員辦事效率十分低下,大量的時間和資源浪費在各種協商和推諉扯皮上。

10、空氣汙染。印度大城市空氣汙染相當嚴重,霧霾直接影響了不少外商的投資,許多外資企業都要額外向派住員工發放補貼。

2014年,剛剛就任的印度總理莫迪就推出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戰略,試圖通過鼓勵外商直接投資、改善國內營商環境,以推動印度工業化,進而撬動印度巨大的市場和豐富廉價的人力資源。在莫迪的帶領下印度經濟快速發展,但到了今年由於受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和國內難以治癒的痼疾影響,印度經濟開始向下滑行,儘管如此,我們也應向這位身系國家,懷揣民眾的印度國父致以崇高的敬意。


烏蒙金融號


舉個例子


這是印度經濟時報前幾天的新聞,新聞說的是什麼內容呢?

印度目前執政黨叫印度人民黨,簡稱BJP。

當年莫迪總理為了在印度建高鐵,和日本人簽訂了一系列的高鐵協議,日本人掏腰包,利率極低,是非常划算的買賣。

BJP為了建高鐵,花了不少功夫。

大家也都知道,高鐵不可能只在一個省跑,而應該是全國運行的,可能穿過好幾個省。

印度也有省,只不過他們叫“邦”。

印度高鐵要穿過的一個邦叫“馬哈拉施特拉邦”。

當年這個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執政黨就是BJP,當然會相應莫迪的號召,積極投身高鐵。

問題是就在近期的選舉中,馬哈拉施特拉邦的BJP大選失敗,下臺了。

然後就換了一個政黨,換了一個政黨,立即把臉一抹,不認賬了。

高鐵,人家不建了。

急的印度中央政府抓耳撓腮。

日本那邊也是越來越不耐煩,當年中日兩國競爭印度高鐵,日本勝利,日本還高興了一陣子,他們也麼想到有這一天吧。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新聞,這種事情在印度歷史上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印度是一個分裂的國家,還沒有走向統一,過去我們來說理論,現在是不是對這個印象更深了?

什麼工程都可以這麼搞一陣子,一個邦只要換了一個執政黨,立馬對之前執政政黨的合同和承諾不予承認,人家還是民主的,你能怎麼著?

搞了這種事以後,日本人還敢在印度投資嗎?別說日本了,中國敢嗎?你敢嗎?


李建秋的世界


印度的強國夢難以實現,而不是大國夢難以實現。以目前印度的體量,人口總量超過13億,GDP總量達到了2.73萬億美元。作為世界人口第二大國與經濟第七大國,印度已經算是世界大國。但還需要看到,印度製造業基礎薄弱,人口整體素質偏低,人均GDP還不到2000美元。印度想要成為強國,短期內根本不可能實現。

在2019年印度大選中,總理莫迪喊出了2024年印度成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的目標,GDP總量要達到50000億美元。印度2018年的GDP總量僅為2.73萬億美元,排在美中日德法英之後,位列世界第7大經濟體。印度GDP總量想要在2024年達到50000億美元,必須要保持8%的增長速度。結果,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在2019年遭遇了斷崖式下跌,在第三季度僅為4.5%。也就是說,莫迪經濟學在拉動印度經濟高速增長4年之後,已經後繼乏力,再也難以支撐印度經濟快速發展。從近期印度經濟斷崖式下跌也能得出,印度短期內難以成為強國的結論。

印度人口總量超過了13億,勞動力數量非常豐富,人均27.6歲的年齡,屬於巨大的人口紅利期。但印度社會種姓制度深入人心,低種姓印度人文化教育水平低下,根本難以支撐印度建立一個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婆羅門、剎帝利等高等種姓掌握著大部分社會資源,低等種姓很難享受同等的社會資源。這也就導致了,印度人口數量眾多,但勞動力素質有限的問題。不解決印度種姓制度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印度人整體素質難以提高,也很難成為一個強國。

此外,印度的工業化進程不完整,工業基礎薄弱。印度在工業化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就大力發展服務業,導致了印度大而不強。例如,印度的在國防、航天、航空等最重要的工業門類中,表現的都非常糟糕。以國防工業為為例,印度軍隊主要軍事裝備都採購自其他國家。例如,印度空軍主戰戰鬥機米格-35,陸軍主戰坦克T-90,都採購自俄羅斯。目前,印度是僅次於沙特的全世界第二大軍火進口國。以印度薄弱的工業基礎,即使GDP總量超過了50000億美元,也成為不了強國。要知道,工業才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最重要基礎。

歡迎大家留言,你認為印度能夠在2024年實現GDP總量50000億美元的目標嗎?


美國觀察室


印度現在已經是大國了。

無論從人口、經濟規模、軍費開支、國際影響力等各方面來說,印度都已經是大國了。

這不是誰承認不承認的問題,而是一個現實。

如果誰還認為印度不是大國,這顯然是對國際關係的認知有偏差。

木叔從三點來說:

1)先從經濟上來說吧——

2018年印度的GDP在全球排名第六位。2019年呢?雖然還沒過完,但基本已經有相關的預測了,那就是印度將在2019年GDP總量上超過英國,排名全球第五。

雖然印度經濟增長率放緩,但5%左右的增長速度還是西方國家的好幾倍。這也就是說印度經濟發展勢頭和自己比有下降,但和西方乃至全球不少國家比還是綽綽有餘的。

不然怎麼能在過去10年,印度GDP的全球排名從第十名,一路追到了2019年的第五名?

退一步講,即使一些預測有錯,印度GDP還是全球第六。

那麼全球經濟排名第五第六的話,還不算大國,那什麼是大國?

2)再從軍事上來講——

印度第一艘航母維克蘭特號在一週前的12月4日,已經進行了首次點火,這標誌著該航母的動力系統正式運轉。

雖然這艘航母命運多舛,幾次交付延期,又是下水出問題,甚至出現了內部設施管理不善、被小偷光顧的尷尬情況。但畢竟還是印度的國產航母,這在全球不少國家,也是很難比你的成就。

從這點來看,印度也具備了軍事大發展的潛質。

而且印度的軍費開支已經超過了俄羅斯,在全球排名第四。印度每年的軍購額,也在全球排名前五。

如果這兩個數字還不能說明印度是一個大國的話,那麼俄羅斯恐怕都不認可吧!

因為印度是俄羅斯最大的軍火買家,俄羅斯非常清楚印度人這些年軍事上有什麼發展和進步。

3)再從國際關係來講——

莫迪當政後,印度外交風生水起,不只是傳統的幾十年的盟友俄羅斯積極認可印度的大國地位,9月召開東方經濟論壇的時候,莫迪作為普京的主賓受邀;而且美國對印度也非常重視,如今美國南亞政策已經逐步從對巴基斯坦傾斜,慢慢走向平衡,甚至對印度更加傾斜的趨勢。

奧巴馬時代開始,美國就將亞太地區稱呼逐漸改為印太地區,顯然提升了印度的分量。而且還主導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的“菱形聯盟”,以彰顯印度在美國外交上的重要作用。

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依然把印度當作是他們的領軍人物,印度也依然是77國集團和不結盟國家認同的圭臬。

甚至蒙古總統在兩個月前都能訪問新德里,來和印度搞關係。

而G7這個全球富國俱樂部在9月份的峰會,也邀請了莫迪來和他們聚首。

從這個角度講,印度如果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能有這麼多人捧場?顯然印度已經是大國。

只是大國也要成長,也會遇到問題,再更壯大的過程中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不能因為印度遇到問題,就說他們不是大國,這是不對的。因為大國的地位不是誰說是不是,而是客觀顯示決定的。木叔以上說的三點就是國際關係的事實。


木春山談天下


這個問題非常尷尬,因為印度本身就不是一個大國,你讓他實現大國夢,就好像讓單身狗暢想自己的女朋友一樣,這不是調侃,是侮辱!

雖然很多人不遺餘力的將印度吹捧為大國甚至強國,印度更是認為自己有資格成為超級大國,但實力擺在那裡,不是印度喊幾句口號就能富國強兵的。

一般而言,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排名第七的國家,擁有298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印度怎麼也不能說“小”,而且加上超過13億的恐怖人口,說印度“小”似乎是典型的睜眼說瞎話。

但印度確實算不得真正的大國,就好像國土面積比印度大很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它們再富裕也不過是美國的小跟班,想要在國際社會獨立自主基本就是痴心妄想。

作為世界大國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能在國際社會暢所欲言,不受其他大國所左右。這一點印度似乎比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做得好,但印度從一開始就不是獨立自主的。

雖然頭頂文明古國的光環,但所謂的印度文明在數千年時間裡無數次地被顛覆和清洗,早已是千瘡百孔、面目全非,“印度”也從來是一個地理單元而不是國家概念。

是英國殖民者的到來,才逐漸將一盤散沙的南亞次大陸統一在一起,並在1947年放手時給了印度一個正經的名分,由此印度才成為一個“國家”。

而雖然印度和英國和平分手,但英國作為可惡的“前任”並沒有和印度各自安好,反而推出“印巴分治”方案讓印度痛不欲生。

印度自獨立以來與巴基斯坦進行的三次印巴戰爭,本質上都是想要逆轉被巴基斯坦東西夾擊的被動局面。

而肢解巴基斯坦推動孟加拉國獨立,對於印度的崛起而言還只是個開始。因為英國留下的陷阱太多,印度必須一一解決,才能真正邁向大國崛起之路。

但印度表示臣妾實在做不到,因為巴基斯坦可以打敗、不丹可以控制、尼泊爾可以染指、錫金可以吞併,但橫在頭頂的東方大國實在太過嚇人。它不僅給了印度一次刻骨銘心的吊打,其支持的巴基斯坦也牢牢控制著巴控克什米爾,將印度死死地封在了南亞次大陸。

可以說,層出不窮的歷史舊賬讓印度太過心累,英國給印度留下的難題比如克什米爾問題又讓印度欲罷不能。某種程度上說,如果印度無法走出南亞次大陸,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

雖然環印度洋幾乎沒有大國力量,但美國表示印度洋不能因為“印度”的名字就歸印度所有,世界霸主不僅要利益,更要臉面!

而比令人窒息的封鎖更要命的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的立國方式也讓印度徹底失去了洗牌革命和社會改革的可能。

因為領導印度獨立的甘地和尼赫魯本就屬於上流社會,因此他們不可能發動群眾力量,自然也就不可能在獨立時喚起廣大底層民眾的覺醒並進行最廣泛深刻的社會改革。所以結果就是,印度獨立了,但社會依然僵化,種姓制度依然是橫在印度各階層之間的巨大鴻溝。

而因為沒有慘烈的革命,印度高層從未形成過強有力的統治核心,而各黨派的魚龍混雜又使印度不得不採取多黨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印度由此成為西方國家盛讚的民主典範。

在靜夜史看來,如果將印度形容為大廈,那麼這座大廈不僅底座太小,而且根基不牢,想要和其他大國一樣快速構築摩天大樓,等待印度的必然是功虧一簣的慘烈事故。

“可惡”的是,面對這樣的尷尬局面,很多人竟然睜眼說瞎話,尤其是西方國家,自印度獨立以來,就從未停止過對印度的吹捧,這讓小有成就的印度情不自禁地飄了起來。

世界上也許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像印度這樣能夠同時成為勢不兩立的兩大陣營爭相拉攏的對象。因為東方大國存在,幾十年來,印度始終是美國和俄羅斯的香餑餑和座上賓,兩國的爭先吹捧也讓印度體會到了“上帝”的從容和自信。

但國際環境的優越從來不等於印度實力的雄厚,事實上正是因為印度的實力不值一提,遠未達到美俄等國忌憚和恐懼的程度,所以他們才敢於放心大膽地慷慨相助,將印度培養成遏制東方大國的急先鋒。

因為印度始終沒有建立完整而強大的工業體系,因此其關乎國家安全的國防力量始終堅持“萬國牌”路線,美俄等國對印度的爭相拉攏,本質上是喜歡印度這個冤大頭。

而沒有經歷過圍追堵截的國際環境,就如同鍊鋼沒有經歷最後的淬火工序一樣,其質量可想而知。

事實證明,長期在順風順水環境下成長的印度根本就沒有自力更生的動力和能力,西方國家對印度的拉攏慣壞了這個紈絝子弟,讓印度以為自己無所不能。

時至今日印度還沉浸在“東方大國行我也行”的幻夢中,並時刻以“龍象之爭”自抬身價,但服役即退役的光輝戰機、陸軍深惡痛絕的阿瓊坦克,以及泡在水裡曬太陽的國產航母,無不在告訴全世界:

關於大國崛起這個事兒,印度是真不行!

所以,印度的所謂大國夢,或許永遠都是個夢。印度也必將在“有聲有色大國”的道路上繼續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奇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由於印度中央統計局在11月27日發佈了本年度二季度經濟統計報告,顯示二季度印度GDP增速只有4.5%為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引發了印度國內輿論的熱議,這已經連續6個季度GDP增速出現下滑。莫迪政府所採取的企業減稅、銀行重組、央行降息等刺激措施並沒有取得效果。如果這個趨勢無法遏制下去,那麼印度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衰退。莫迪所謂“2020年經濟總量超過日本,2023年GDP超過10萬億美元”的宏偉目標恐難實現。

(泰姬陵)

經濟波動其實只是一個表象,而且很正常,畢竟任何一項政策的效力也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莫迪上一任期的五年時間,所有改革措施基本完成,成效顯著,問題頗多。比如廢鈔令,其目的是為了打擊腐敗,然而由於沒有準備好足夠的替代紙幣,導致非正規經濟遭受重創。而印度的非正規經濟承擔了81%多的就業人口,印度GDP的85% 都與其有關。可想而知廢鈔令所帶來的影響。印度作為一個人口超過13億,經濟總量達2.72萬億美元的新興經濟體,早已經由一個區域性大國轉變為世界性大國。然而印度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卻限制了印度的進一步發展。

(莫迪)

從宏觀層面來看印度發展主要有一下幾個制約因素:

首先,印度這個國家本身是十分複雜的一個聯邦,客觀來講,其甚至並不能稱之為是一個國家,壁壘森嚴。這樣就存在一個問題,從中央到地方,官僚機構眾多,而行政效率又太低。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任何一項改革政策的成本都會相對較高,而由於是民選政治制度,所以執政者和政黨所承擔的政治風險又非常大,執政往往躡手躡腳,拖慢了現代化的步伐。這其實也是為什麼莫迪會受到印度普通民眾追捧的主要原因。

(南亞次大陸)

其次,印度的工業化基礎相對薄弱。印度雖然工業部門十分齊全,但是大而不精,對於外國技術高度依賴。問題在於印度這些部門大部分還都是國營,這使得部門嚴重依賴財政供養,形成了體制惰性,缺乏競爭力,效率很低。一個光輝戰鬥機從80年代研製之初到正式的量產用了30年,而且性能也嚴重之後由此可見一斑。印度的製造產業現狀,雖然有技術和科技,但是很難形成產業化。提升製造業水平,也是莫迪一直以來佈局的重點。

(印度塔塔汽車流水線)

最後,印度的社會問題。印度社會問題比較強嚴重,束縛的國家的發展。印度總體而言是一個人口眾多,且地區差異較大,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的國家。印度貧困人口比重高達21%,人均收入只有1800美元每年,財政收入壓力較大,這使得印度用於發展公眾醫療和教育的嚴重不足。人口眾多,還存在兩個問題就是民族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宗教矛盾,這些問題造成國家內耗嚴重。加之傳統的種姓制度本身與個人的職業息息相關,這限制了人口的上下和橫向流動性,束縛了人的發展,而且加劇貧富分化。

(抗議的婦女團體)

印度確實是一個有潛力的國家,但是印度畢竟底子太薄,塊頭太大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想實現快速發展需要切實可行的政策才可以。世界上人口超過五千萬,人均收入超過三萬美元,且十分發達的國家就只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這麼七個國家。印度還有很多路要走。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


印度一直都想要成為世界性的大國,為了能夠成為世界大國,印度在國際上積極謀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軍事上大量採購美國和俄羅斯的武器,組建了一支世界排名靠前的軍隊。


雖然印度成為世界大國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印度想要成為世界大國並不是不自量力,至少現在的印度已經是南亞的地區性大國,距離成為世界大國也只有一步之遙。

從面積、人口、地理位置等條件來看,印度確實具備成為世界大國的一些條件。印度的國土面積接近300萬平方千米,排在世界的第7位,雖然印度的國土面積同中美俄三國相差巨大,但是印度的大部分領土都是適合人類居住和種植的平原。


印度的耕地面積僅次於美國,糧食產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這也是印度能夠養活十多億人口的重要原因。印度地處於亞洲的南部地區,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都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這都是印度能夠成為地區大國的重要條件。

印度的人口超過13億人,按照印度的人口增長速度,未來印度的人口很快就會超過我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而且印度的人口結構非常的年輕,青壯年勞動力佔了人口的絕大部分,未來發展的空間還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僅僅看人口、面積、地理位置,印度確實有一定的幾率發展成為世界大國。不過從軍事、經濟、工業結構的方面來看,印度想要成為世界大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

軍事方面印度經常被評價為世界第四軍事強國,從字面上的軍事實力來看,印度的海軍擁有航母和核動力潛艇,空軍擁有先進的四代戰鬥機,陸軍規模僅次於我國,排在世界第二位。


然而印度軍隊只是擁有大量的先進裝備,卻沒有生產先進裝備的能力,同時也缺乏使用先進裝備的能力。印度經常摔飛機,動不動就出現機毀人亡的嚴重事故,印度海軍航母和核潛艇也經常出現問題。印度自己造出來的飛機和航母都十分落後,根本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的需求,主戰武器都是從俄羅斯進口的裝備。

經濟方面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僅次於美、中、日、德、英、法,但是印度的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還不到我國的四分之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十分明顯。


印度的經濟結構也十分的不合理,印度缺乏完備的經濟基礎,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印度過於注重科技的發展,忽視了工業的發展,導致了印度的經濟發展畸形。即使印度從現在開始大力發展工業,沒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印度很難能夠建設成功完備的工業體系。

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夢想,一個國家也需要有夢想,很多人都嘲諷印度的大國夢。


其實印度的大國夢並不是無法實現,只是實現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至少印度近些年一直都在朝著大國的方向發展,假如未來印度一直這樣發展下去,也許真的能夠成為世界性的大國。畢竟每一個大國都是一步步發展過來的,美國在兩百年前的時候也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不是照樣成為了世界老大。


歷史總探長


什麼是大國,按照聯合國的制定的標準是:一,廣闊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二,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具有持續發展的條件。三,強大的軍事的力量和具有取得勝利的條件。四,長遠發展的底蘊和發達科技水平。五,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和二次發達的能力六,素質高超人群與眾多的人口。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們衡量一下印度,他現在和以後是否可以成為大國。要知道印度總理要在2020年成為超級大國的。(現在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

印度,印度共和國,內閣聯邦制國家,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7位。2018年GDP為2.716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7名。印度目前軍隊總兵力大約有132萬人,(世界第二)2018年軍費507億美元。美國在2018年公佈的世界最新軍事力量排名,印度為列第四。這個排名顯然是高估了,一個武器尤其是高精尖武器無法自給的國家居然軍事力量排名世界第四實在是搞笑的很。

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名詞,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話猶言在耳,但絕非無的放矢

。印度在二戰之前一千多年都是國際強國的殖民地,自十八世紀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以東印度公司形式存在,直到二戰結束後才徹底取得獨立,印度幾乎全盤接受了印度的政治制度國家架構。經過七十多年發展,印度的綜合國力已經十分強大了,超過他的宗主國英國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印度現在已經是大國,但印度絕對不會成為超級大國。

就國家制度而言,印度是還沒有富裕就民主了。這是最致命的

。印度幾乎佔據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地緣結構獨立完整,但其內部本身四分五裂,現在的印度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字,語言,一百多個種族難以形成統一的力量。地方勢力龐大各自為政,而且派系林立,而中央政府權力缺失,沒有權威性講話沒人聽,實際上對於大國來說,國家GDP增速快慢問題不是大問題,只要持續發展就行。科技發達才是最關鍵的。印度並不具備。而印度的種姓制度的束縛了印度更高更好的發展。

印度具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和條件,人口數量多,國家精英教育十分發達,牛人輩出,地理位置優越,周圍無強國威脅。但無論精英階層和普通民眾都沒有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印度具有有潛力和有崛起條件,但不一定能成功。在族群矛盾,宗教矛盾,地方割據矛盾無法解決的時候,印度的發展就是一個構想和規劃。僅僅依靠經濟的發達是無法成為超級大國。而軍事和國防力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強大重要標識,而對國際軍事狀況有最簡單瞭解的人。對印度的軍工水平大概也是無語的。

從國際層面來看,印度的國際人緣不錯,與歐美各國和俄羅斯都是關係很好,美國和俄羅斯對印度沒有任何防範心理,幾乎是有求必應毫不藏私。各個方面都對印度進行幫助,之所以如此,誰都知道原因在哪裡,不過是出於戰略制約考慮,但印度一旦要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美俄必然要聯手打壓。現在印度想稱霸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美國都不允許。別說稱霸世界了。總之,印度要想成為大國(超級大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清水空流


大國的門檻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是如果將大國定義為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國家,印度顯然是要差一些,但是印度稱得上是一個地區性大國,在整個南亞地區沒有國家可以對其構成挑戰,總體實力而言巴鐵也差之不少。

從現在來看,印度不能稱之為世界性大國,原因之一就是,在現有的世界秩序中,印度沒有多少地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印度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其二,印度自身實力不足,無法參與解決地區的熱點問題。現在世界上有兩大熱點問題,一個是朝核問題、一個是伊核問題。致力於解決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是:中、俄、美、朝鮮、韓國、日本六國。可能有人說朝鮮離印度太遠,所以印度不好參與,這有一定道理。那麼伊朗距離印度就近上許多,而致力於解決伊核問題的六方對話會也沒有印度,六方分別是:中、美、俄、英、法和德國。

同時參與朝核、伊核問題解決的國家,只有中、美、俄,而這三個國家也就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如果歐洲可以更團結,日本實現國家正常化,那麼這兩個國家(國家集團)也將是世界級強國。

如果印度想成為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大國,印度不僅要解決好經濟發展問題,還要解決好軍事工業問題(製造業),一個世界性大國肯定不能是超過70%的武器裝備都依賴於進口的國家。高端武器裝備全部依賴於外國供應,你說你能實現獨立自主,這個可能嗎?國防能力自主是國家獨立自主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印度還要努力在現有的世界秩序中謀求更重要的位子,能夠深刻影響現有的國家秩序。總之印度想要成為世界性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於其最終能否成為世界性大國,還有諸多變數。


三尺命看國際


一是經濟上實行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國家不佔主導地位,基礎設施落後。

二是政治上實行的西方民主,多黨執政,互相拆臺,樹不起國家權威,政策規劃難以嚴格執行。

三是聯邦制,多種性,不平等,內耗嚴重。

四是文化不統一,沒有占主導地位的民族文化,難以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向心力凝聚力,

五是教育落後,文盲率居高不下。

六是缺乏獨立的工業體系。國家軍事裝備受制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