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靈石縣的清晨,呼吸著清涼的空氣,在酒店門外等候大家到齊的時間裡,翻查了一下為什麼這裡叫靈石縣,是否與什麼石頭有關,果不其然,在靈石縣文化藝術中心右側,有一塊石頭,對其描述為“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據考察是古代降落的一塊隕石,這與相傳的隋朝開皇十年,文帝“巡幸開道,得瑞石,遂於谷口置縣,因名‘靈石’。”倒是頗為相符。大家集合後乘車出發,今天的目的地是王家大院,據說王家大院要比喬家大院還要大上很多。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號稱“華夏民居第一宅”,由所處的靈石縣靜升鎮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時300多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到了25萬平方米,據導遊說目前開放的展區才只有5萬多平方米,但是一路看下來已經是非常震撼了。

王家大院的建築格局,繼承了中國西周時期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既提供了對外社交時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氛圍的需求,庭院結構別緻,尊卑有序,內外男女有別,整體功能性非常強,可以想象明清時有多少達官貴人、少爺小姐、家丁僕人穿梭於宅邸街巷之間,又發生著多麼有意思的故事。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與喬家大院和曹家大院的平地起樓閣所不同的是,王家大院屬於依山而建,院落從低到高逐級分四層排列,左右對稱,中間一條主幹道,形成一個很規整的“王”字造型,同時也隱含著“龍”字造型,整體包含了88座相對獨立的小院落,各具特色,無一雷同。院內到處都可以看到非常精緻的磚雕、木雕、石雕,內容題材也非常繁多,可謂極盡奢華,而且每處雕刻都包含有相應的寓意,絕不是僅僅為了美觀。王家雖然是以賣豆腐起家,但由農到商,由商到官,經歷了多代的發展,因此在王家大院中可以看到許多與喬家大院截然不同的雕刻藝術,其寓意也是截然不同的,如王氏第十六代王中極,雖然有很好的環境可以讀書,但他無意科舉,棄儒從商,所開當鋪、店鋪、商號遍佈全國各地,他的宅院裝飾就是以名貴為主,顯示商界地位象徵,以木雕掛落“滿床笏”和石雕“四愛圖”最為明顯。而另一位同樣是第十六代的王寅德,候選州同,敕授儒林郎,誥封朝議大夫,他的宅院特點就是一關轄三門,三門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題各異,分別為加官、進祿、增福、添壽。像這樣根據各家世孫從事行業的不同、喜好的不同、為人的不同,而在王家大院這座大宅院中呈現各自特點的小宅院比比皆是,但整體上又非常和諧。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根據記載,王氏從十三世進入清朝,鼎盛於康熙、乾隆、嘉慶年間,當時還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塋和開設店鋪、作坊,甚至還開設學堂,設立義倉來賑災濟貧,修橋鋪路的善事也做得不少,但是到了十八世之後,也就是道光年間,就開始慢慢衰敗了,在《王氏源流碑記》中還記載了王氏後人不再以耕讀為本,也不持續發展祖上的商貿店鋪,而是滿足於一官半職,有的安於錦衣玉食吃老本,無度揮霍,最後大院內再也無人居住。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晉在咫尺 - 山西遊學記(六 王家大院)

從恆貞門出來,算是參觀完了王家大院,大,確實是大,這哪裡是家宅嘛,錯落有致的各家房舍,高高築起的城牆,儼然就是一座城池。但最終也未能永久興盛,萬事皆有成住壞空的道理。

從王家大院下來後,在出口不遠的小花園中,一對本地夫妻正吵得不可開交,女人聲情並茂滔滔不絕,旁邊的環衛工人和一位老婆婆邊聊天邊曬著太陽,柳樹條在微風中輕輕搖擺,日子與往常一樣,背後王氏宗祠門前的忠義牌坊一定也曬得暖洋洋了吧。

傍晚時分抵達呂梁市入駐,記得有部電視劇叫《呂梁英雄傳》,講的就是1942年這裡的抗日鬥爭和英雄故事,如今踏足呂梁,舉目車輛堵塞,笛聲四起,不知當年村民撤離時是否也是這般景象。

在房間洗了把臉,看時間還早,決定找個咖啡店喝杯咖啡,安靜的把小視頻做完,還好附近找到了上島咖啡,這個黃昏就留在呂梁的窗外,而我還停留在走過的畫面中。

晚餐一個水果披薩,伴隨我完成小視頻的喜悅,安然嚥下,天色早已全黑,說手機是最好的時間機器一點不假,一不小心就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