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曆知道是自己繼承皇位以後為何會痛哭不已?

宋安之


常人的哭,可能是喜、怒、哀、樂、驚等內心情緒的直觀反射。帝王之淚,就會蘊含更多的複雜因素。雍正的遺詔公佈後,乾隆伏地大慟良久,他的眼淚應該說是悲喜交加的。

激動、感動、喜悅與悲痛並存

雍正元年,雍正就已經秘密立儲君了。表面上看,是讓大清臣民猜謎語,其實大家心知肚明。當時的雍正,就是三個兒子:弘時、弘曆、弘晝。

弘時是長子,卻不受雍正待見,後來還被雍正過繼給胤禩了,所以他沒機會;

弘晝智商比弘曆差太遠,弘曆又是康熙親自培養的過的人,而且是雍正奪嫡的加分項。《李朝實錄》記載,康熙晚年病重時召見馬齊,對他說:胤禛最賢,我去世後立為嗣皇帝,弘曆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這說明,康熙選定弘曆為隔代太子的事情,在康熙去世的當年就傳到了東邊鄰國。國外都對此沸沸揚揚,國內朝堂自然廣為人知。

之所以不公開立儲,其實是雍正為了保護弘曆,防止他被擠兌,避免出現父子之間的不和諧。

雖說乾隆繼位是最公開的秘密,可誰也沒想到雍正走的如此突然。雍正平時身體不太好,但是也沒有很嚴重的大病,去世前也沒有明顯的徵兆。大家都覺得雍正能夠再當幾年皇帝,所以弘曆也做好中年接班的準備。

沒想到雍正五十八歲就見了先帝,讓弘曆二十五歲就登上皇位。當“幸福”突然來敲門,弘曆甚至還沒有回過神,就已經君臨天下了,他不得不激動,不得不高興。

回首中國歷史,皇位在傳承的時候,往往都是驚心動魄。遠的不說,就論當朝:

努爾哈赤去世後,代善與皇太極爭奪過;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與豪格又跳出來爭奪皇位,最後為了平衡讓六歲的順治上位;

順治去世後,八歲的康熙登上皇位,因年幼不能親政,造成皇權旁落;

康熙晚年有出現九子奪嫡,其殘酷性是弘曆親眼所見的。

清朝自立國以來,只有弘曆的繼位是最順利也最有合法性的。而且此時的弘曆正是年富力強之時,既有才華又有朝氣,正好大展拳腳。雍正用心良苦,將皇位安穩地傳承給弘曆,他沒有理由不感動。

雍正是弘曆的父親,對弘曆有養育之恩。父親去世,作為兒子的弘曆還是多少有幾分悲痛的。畢竟生於帝王家,至於弘曆到底有多痛,只有他自己知道。

哭給滿朝文武看

在雍正去世,皇位交接之時,弘曆不管內心多麼高興,也不能馬上表現出來。弘曆作為一個經歷宮廷文化薰陶又情商超高的人,必須集中全部經歷,投入到“孝子”的角色扮演中。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很講究禮法,帝王以孝治天下。一個人是否孝順,主要表現在父母去世時是否悲痛,這決定著自己的社會評價。

弘曆是帝王了,是天下人的榜樣,更應該努力扮演“孝子”,越是“傷心欲絕”,越是感天動地,就越能給天下臣民留下一個好印象。


秋媚讀史


弘曆的哭是發起內心的,但是由他來繼承皇位,在他和眾多朝臣看來,早就是眾人皆知的“秘密”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

登基後的雍正皇帝,隨即通過“秘密立儲”的方式,確立了弘曆的繼位人資格。儘管雍正“秘密立儲”的詔書直到雍正彌留之際才得以公之於眾,但是雍正想要將皇位傳給弘曆的想法早已經是眾人皆知的“秘密”了。

而這也是因為在雍正在位十三年的種種行為舉動中,已經顯露無疑了。

首先,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康熙皇帝週年祭的時候,弘曆就代雍正皇帝前去祭祀景陵,並在在雍正在位期間,多次代表雍正前往主持祭祀活動,這已經釋放了非常明顯的政治信號。

其次,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皇帝在第一次見到弘曆後便將弘曆帶回宮中親自培養,同時安排自己兩位妃子,即貴妃佟佳氏以及和妃瓜爾佳氏撫養弘曆。雍正即位後,馬上冊封佟佳氏為皇考皇貴妃,冊封瓜爾佳氏為皇考貴妃,受封的品階、受到的封賞以及雍正對於她們二位的尊崇程度遠超其他康熙妃子。

再次,雍正皇帝專門為其配備了張廷玉、朱軾、徐元夢等飽學鴻儒為老師,並安排宗室重臣允祿、允禧教授火器與弓馬技藝,可以說雍正對於乾隆的培養是全方位的。與此同時,雍正安排弘曆在很早的時候就接觸朝政,學習署理政務。

最後,就是雍正親自為弘曆指婚,安排他迎娶了察哈爾總督李榮保之女富察氏為妻,並且在富察氏為弘曆生下嫡長子後,為其賜名“永璉”,隱示承宗器之意。

除此之外,經歷了“九子奪嫡”的雍正,非常清楚兄弟鬩牆帶來的嚴重後果,於是為了能讓弘曆順利登上皇位,同時保證弘曆繼位初年的穩定,不惜將自己的兒子、也是弘曆的兄長弘時,過繼給當時已經被圈禁致死的胤禩,之後更是將其削宗奪爵、革除黃帶子,徹底驅逐出皇室,致使弘時鬱鬱而終。

而上述這些行為,無一例外的都在彰顯著雍正皇帝準備傳位於弘曆的想法與決定。

乾隆皇帝的哭,是在為雍正的去世而悲傷,同時也是一種感恩與感謝。

在張廷玉《年譜》中有這樣一段回憶:

“新皇帝乾隆聽到是自己繼承大位後,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勸解,新皇帝仍不起來。”

此時的弘曆對於雍正皇帝必然是無比的感激和感謝的。

這不僅僅是因為弘曆可以最終確定,雍正皇帝是將皇位傳給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自己從雍正皇帝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副真正的盛世景象。

一來,此時的國庫已經有了近6000萬兩的存銀,相較於雍正登基時不足800萬兩的空虛局面,已經得到了極大增大,可以說如此充盈的國庫讓乾隆皇帝是受益多年。

二來,雍正大力整飭吏治,整治貪腐,推行新政,發展民生,可以說在超堂內外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

三來,為了弘曆的登基與政權的順利過渡,雍正皇帝還為乾隆安排了胤祿、胤禮、鄂爾泰、張廷玉等人為輔政大臣,委以了“託孤”重任。

足可見,雍正皇帝為了政權的穩顧與皇權的順利交接,已經是用心良苦,對於此,即將登基的弘曆不可能不為之感恩和感動。

於此同時,弘曆也需要用痛苦來掩蓋自己的喜悅。

對於一直推崇以“忠孝”治天下的清朝,面對自己的父親即將離去,弘曆這樣本就是正常反應,況且弘曆也是出了名的孝子,不管是對於雍正,還是對於他的母親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乃至於撫養過他的兩位康熙妃子,都是極盡孝道的,真情實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此時的乾隆也需要通過痛苦來掩飾自己的喜悅,一方面,他需要彰顯自己的孝道,既是做給雍正看,也是做給朝臣看的;另一方面,也是要維護自己的形象,繼續樹立自己威信。

畢竟,弘曆登基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而此時弘曆還是要為以後做著相應的準備。


雍親王府


乾隆這輩子最崇拜的不是自己的父親雍正,而是自己的爺爺康熙。甚至繼位後多次回憶起康熙當年親自把他召入宮中撫養的點點滴滴,並向世人隱隱約約的透露出雍正之所以繼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康熙指定了自己這個隔代繼承人。

而且父親雍正時期的新政在乾隆時期並沒有很好的延續下去,大部分被廢除以拉攏人心,只剩下一小部分延續了下去。像雍正遺詔中欽點配享太廟的張廷玉,也因為犯錯為了敲打他,而罷去其配享太廟的優待,雖然乾隆最後仍遵父親的遺詔命其配享太廟,但已經是張廷玉死後的事情了。

可以看出乾隆這個人並不是多麼的崇拜和尊敬父親雍正的,或者說兩個人的執政理念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乾隆是看不慣父親雍正。只不過很多時候礙於封建時代的孝道,為了做給其他人看,所以才勉強維繫了父親雍正的面子。

乾隆繼位時25歲,可以說是在預料之外的提前繼位。一是父親雍正死的太突然,八月二十日雍正身體也就是有些不舒服罷了,但一切依舊照常。到了二十二日,病情雖然加重了些,也還可以處理政務,結果到了晚上就陷入了彌留狀態,太醫進藥無效,拖到了二十三日子時,雍正就去世了。(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二是他的爺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活到了69歲,父親雍正駕崩時才58歲,按照乾隆的想法父親雍正不說在位六十一年,最起碼活到70歲左右還是沒問題的,都做好等到三四十歲的準備了。

加上與父親雍正執政理念的不同,皇室之間的親情淡薄,所以乾隆當時心裡應該很是高興驚喜,還有著些許的悲傷吧。

但畢竟是父親雍正駕崩了,自己當然要表現的痛苦。所以乾隆就懷著這種驚喜高興加上些許悲傷的矛盾心理痛哭不已,有著真情實意,更有著痛快淋漓。

而且乾隆不只是知道自己是新君以後痛哭不已,而是一直表現到父親入土為安為止。

在大殮之際,乾隆“痛哭失聲,擗踴無數”,也就是說無數次掙扎著,不讓人蓋上棺材。(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甚至一天都不吃飯,使周圍很多人都感動不已。

按清朝禮制,雍正死後皇輿回紫禁城時,新君在乾清門內迎接既可。可乾隆並沒有這樣做,自己親自全程護送著皇輿回到紫禁城。這種有違成例的做法,當時有大臣反對,乾隆以孝順為由堅持這樣做。

雍正皇輿回宮路上,乾隆依舊是痛哭流涕。在進入即將乾清門之際,他又傳諭,不以新君身份直接由乾清門進入,而是要由內右門入,以示對父親雍正的尊敬。

就這樣自雍正駕崩以後,新君乾隆是全程表現的悲傷痛苦,細節之處是完美至極,表現出新君是一個大孝子的完美形象。

乾隆之所以這樣做,一是出於父親駕崩以後的正常反應。二是想借此機會表現出自己孝子形象,符合封建社會的以孝治天下理念,用以更好的坐穩皇位,統御天下。更是說明了乾隆這個人還是很聰明的。



雨朱說高郵


雍正有十個兒子,皇位只有一個,弘曆只有十分之一的機會,他能讓弘曆接班,那是天大的恩賜,弘曆知道雍正把皇位傳給了他,無以回報,只能以大哭來表示自己的感恩戴德,表示自己知道感恩。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做人沒問題,才有資格做皇帝。



弘曆大哭實際是在接受大臣的檢驗,除了表達自己懂得感恩,還表達自己有孝心。古代以孝治天下,大臣們認為,皇帝沒有孝心是無法治理好天下的,弘曆的表現是在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實際上弘曆早知道自己是皇位繼承人,而且也知道雍正除了他沒人可選,對雍正讓他繼位他心裡也許沒什麼可感恩的。雍正十個兒子有五個早夭,三個沒成年,真正可以繼承皇位的只有弘時、弘曆、弘晝三人,弘時不討雍正喜歡被過繼給雍正的八弟當兒子,弘晝沒有繼承皇位的想法,雍正選接班人,除了弘曆也沒啥好選的。



雍正祭祖時切下一塊祭肉讓弘曆吃下,兩次安排弘曆代替自己祭祖,都是雍正在表達讓弘曆接班的意思。弘曆心裡早就有數,宣佈遺詔只是形式,似乎沒什麼好高興的。

不過弘曆還是有意外收穫仍然值得高興,弘曆覺得,康熙活了69歲,雍正身體不錯,活到康熙的年齡大概沒啥問題,沒想到雍正會死的得那麼快,56歲就給他讓位了,自己二十多歲就可以當皇帝,內心當然美滋滋的。



雍正死了,弘曆作為兒子表現得越悲傷越好,不管他的內心多麼澎湃,多麼高興萬分,都必須壓抑著不露絲毫痕跡。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有得觀史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真是個天才!

雍正帝駕崩後,宣佈弘曆繼承皇位,題目問的有點問題,那時候的弘曆不能稱乾隆,乾隆屬於年號,不要記混了哦,國號是大清,年號是乾隆,廟號是清高宗。

最開始努爾哈赤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皇太極即位後,改國號為清,而國號是不能輕易更改的,像元明清都是國號,除非這個政權被推翻,下一任政權才會改國號。史上也有一些皇帝改過國號,比如王莽篡漢稱新朝,比如武則天篡唐稱周朝,實際上像皇太極這樣改自己國號的不多……

而年號最開始是為了紀年的一種稱號,在漢武帝之前沒有這個東西,在漢武帝即位後才首創年號,當時始創年號為建元。而年號這種東西,並不是特指一個皇帝,有時候一個皇帝定很多年號,比如女皇武則天,在位十五年,就用了十四個年號,在聖歷三年更是連著更換三個年號。但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年號就不怎麼更換了,除非皇帝駕崩,比如嘉靖年號,萬曆年號,康熙,雍正,乾隆等。

廟號呢,一般是皇帝死後才有,比如康熙帝,其實可以稱呼他為清聖祖,乾隆皇帝則可以稱呼為清高宗,雍正帝稱呼為清世宗。

雍正帝去世時間為1735年8月23日夜晚,按照當時的規矩,乾隆年號需要在1736年春節後啟用。當然,張廷玉的《年譜》屬於回憶錄,自然是乾隆帝即位之後,才寫的。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弘曆聽說自己繼承了皇位,不哭反笑,會有什麼後果?

這人設完全崩塌啊,誰能接受?

剛死了爹,自己就大笑,一是不符合規矩,二是不符合做人的道德,三是會寒了在場人的心。

雍正帝駕崩後,馬上把靈柩從圓明園運往紫禁城,安放到乾清宮裡,這時候,宮裡的所有人都要大哭,包括即將即位的弘曆。隨後大臣會給皇太后講,國不可一日無君,要馬上宣佈先皇遺詔,隨後由大臣從正大光明匾後面取出秘密傳位詔書,由大臣當眾宣佈遺詔,傳位給弘曆。這時候的弘曆更是需要大哭特哭,表現出皇阿瑪無比英勇,怎麼年紀輕輕地就去世了,去世後又把這個大個天下交給自己,自己能力肯定比不上皇阿瑪。一方面哭皇阿瑪駕崩,自己沒了爹,一方面哭自己接受皇位,實在是受之有愧。

這之後,弘曆要守靈,全國宣佈哀悼,一些娛樂活動全部暫停,整個出喪期間,弘曆都要帶頭痛哭,基本上皇帝去世出殯期間,宮裡的每個人都會哭啞了嗓子,尤以新即位皇位為重。

這時候的弘曆必須表現出特別悲傷的神情,特別難過,哭聲震天,讓大臣們均認可這個新皇帝,畢竟沒有“孝心”的皇帝一定不是個好皇帝。

實際上,雍正帝8月23日駕崩,而弘曆的登基大典是在9月3日舉行,整個出喪期間,都有人專門負責安排登基大典的事。也就是說弘曆一邊哭爹,一邊還要聽從大臣安排登基的事,甚至都要演練一下,以防出錯。

等到了9月3日登基大典那一天,先是禮部尚書請求新皇帝即位,隨後穿著孝服的弘曆在乾清宮對雍正帝棺柩行三跪九叩禮,然後到側殿更換成皇帝禮服,再到皇太后處行三跪九叩禮,這之後喪禮暫停,乾清宮的正門要垂簾。

隨後弘曆到保和殿降輿,先到中和殿升座,各級官員行禮。禮畢,禮部尚書再奏請弘曆即皇帝位。然後,翊衛人等隨弘曆御太和殿,弘曆升寶座即皇帝位。

這時候就可以再次宣佈傳位詔書了,並取來皇帝大印,頒佈即位詔書……

這些事情辦完之後,弘曆還沒完,還得回到雍正帝靈柩處,要跟老皇帝說幾句話,類似於表態,一定要繼承遺志,把國家治理好,再去拜見宗廟,宣佈繼承皇位。

整個過程非常繁瑣,趕上身體不太好的皇帝,這一套程序走下來,不累趴下,也得掉層皮。

這麼辛苦的即位程序,弘曆能不哭嗎?

不過即位後的弘曆就已經定好年號了,等過了春節,大年初一開始就是乾隆元年了,這時候才是正式的乾隆帝!


楊角風發作


簡單來說,真情與做作。

雍正帝的子嗣不多,總共才十子,序齒(列入族譜)的有六子,活到成年的更是隻有四個——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和六子弘瞻,其中弘瞻年幼,雍正帝去世時才三歲,跟皇位無緣,真正爭奪皇位的,是年齡相近的弘時、弘曆和弘晝。

弘時大弘曆七歲,弘曆大弘晝一歲,從歲數上,弘時就佔了很大優勢,畢竟多吃幾年飯,積攢下的政治資源也應比弟弟多才是,可弘時卻早早被踢出了皇位爭奪局。

經過康熙末期激烈的九子奪嫡後,康熙帝採取了“秘密立儲”的方式,確立胤禛為繼承人,也就是雍正帝,一向高舉“敬天法祖”大旗的雍正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秘密確立儲君。

儘管儲君是秘密確定的,可朝臣們心中也有猜測,就三選一的問題嘛,然而還不待朝臣們各自站隊來一場三子奪嫡,這個問題被雍正帝搞成了一選一的等額選舉。

早在雍正元年康熙帝週年祭的時候,雍正帝就派弘曆而不是弘時前去祭祀康熙帝的景陵,之後這樣的事多次上演,可見更為年長的弘時在雍正帝心目中的地位並不如弘曆。

到了雍正四年,雍正帝更是直接把弘時命為允禩之子,剔除其皇子身份,弘時的皇位繼承權可以說沒了。同時允禩是誰?那可是雍正帝奪嫡時的主要對手,次年就被雍正帝削除宗籍,改名為阿其那,弘時也被連帶著削除宗籍。

剩下兩個兒子,雍正帝對弘曆全方位培養,從老師到妻妾,全都一手包辦,文武兼修,同時還讓弘曆參與政務處理。

在此情況下,弘晝不知道是識相還是天性荒唐,倚仗威勢,肆意妄為,自然跟皇位絕緣。

如此一來,皇位註定是弘曆的,而這一切,都是雍正帝的選擇,所以弘曆的哭,應該是有足夠的傷心在內的,他為父親的離世而傷心。

不過作為一個政治家,弘曆的哭也有政治考量在內。

從人情考慮,父親去世你總不能笑吧?除了莊子這種超脫天地的奇人,只有不孝子才會這樣,而歷史上這麼做的皇帝無一例外,全都是暴君,弘曆可不想自己還沒登基就背上罵名。

出於孝名的追求,儘管弘曆對登基感到高興,但絕不能表現出來,要表現出悲傷、極度的悲傷,就算是大臣們勸,也得哭,越久越好,苦得越久,名聲越好!


平沙趣說歷史


愛新覺羅-弘曆是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君王,立朝歷代皇位交接都是爾虞我詐,明槍暗箭,甚至腥風血雨,手足相殘。唯獨乾隆繼承大位時,他父皇雍正為了不讓弘曆重蹈他的覆轍,為弘曆掃除了一切障礙。


等王公大臣打開雍正的遺詔前,整個大清帝國上下其實都心知肚明,四皇子弘曆是嗣皇帝的不二人選,宣讀遺詔只是過場而已。弘曆的繼位過程沒有一絲波瀾,顯得水到渠成,天經地義。

從很小的時候,弘曆對自己這個刻板的父親就缺乏親近感,他其實不管是小時候還是將來成年甚至老年,在心目中最尊敬,常常提及的是他爺爺康熙,倒是對雍正很少提起。

弘曆對康熙有著天生的親近感,而對於自己的父親卻感到有些隔閡。弘曆原本已經做好了中年甚至再晚一些時候繼位的準備,因為雍正看上去春秋正盛,萬萬沒想到父皇五十八歲就突然駕崩了。

這對於弘曆來講確實他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他的痛哭流涕是鑑於父皇的良苦用心,是自己將要面對王公大臣作為新君必要的表現,是突然發現自己用不著再做十幾年太子而壓抑的情緒釋放,還是現在回想起自己心裡和父皇有隔閡而愧疚。

總之弘曆的傷心欲絕是真實的,哪怕有一絲即將登基的興奮,這個高智商高情商的新君也有能力掩藏得滴水不漏,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孝子的行為方式中去。



大殮時,弘曆痛苦不堪,幾次三番爬到棺材上不讓人蓋上棺蓋,一連幾天不思茶飯,不按常規在乾清門內迎接,執意親自護送棺槨回宮,一路哭聲不絕,進入乾清門前,弘曆堅持不走正門,從內右門過表示對老皇帝的尊重,所有細節弘曆都考慮到了,做足了功夫。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我哭,淚灑心中,悲與歡蒼天作弄”。弘曆此時也是一樣。弘曆知道,他將要繼承皇位了。此刻,他的心情是極為複雜的。他的哭聲,既是悲與歡在心中翻騰之聲,也是親情與權利互相碰撞之聲。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8月23日,雍正皇帝駕崩。民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雍正駕崩後,軍機重臣,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果親王允禮等人立即前往乾清宮,取出了正大光明匾後的傳位遺詔。這的確不是一份簡單的遺詔,這份遺詔飽含愛子之情,道出了雍正皇帝對愛子弘曆的關愛與期許,也訴說了一份沉甸甸的託付。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間。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上日,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上日也。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雍正遺詔》

而且,雍正不單單留給了弘曆一份遺詔,還留給了他四位輔政大臣: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更為重要的是,雍正留給了弘曆一份安定的基業,還有甚是充盈的國庫。


何為安定呢,國無內憂外患,百姓安居樂業即為安定。此時的大清,經過雍正十三年的勤奮治理。朝內無枝繁葉茂的權臣,朝外為之一新的新政正在施行,承上啟下,繼往開來,這就是弘曆的父皇雍正。雍正上臺後,先是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穩定邊疆。之後,胤禩,年羹堯,隆科多,這些樹大根深的權臣全被雍正一一剪除,就連不穩定因素皇三子弘時,也被雍正果斷處置了。之後,雍正任用能臣李衛、田文鏡等人,大力推行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納糧、耗羨歸公等新政。雍正革除積弊,大清的國庫也變得充盈了。此時大清的國庫,已有6000萬兩存銀。而康熙六十一年,國庫存銀卻只有800萬兩。


可以說,雍正將一片耳目一新的大好河山交給了弘曆。弘曆可以舒舒服服的做一位“富二代”了。偌大的基業,對於剛剛25歲的弘曆來說,這既是殊榮,也是莫大的壓力。

皇爺爺康熙走了,皇阿瑪雍正走了。獨留弘曆孤身一人,扛起這萬里江山。弘曆肯定也是百感交集,從此,他再也沒有父親了,他需要獨自面對驚濤駭浪,爾虞我詐,弘曆感到很孤獨,他唯有放聲痛哭,才能釋放自己的內心。

而且,弘曆是孝順之人,父親雍正雖然嚴苛,但對自己卻是照顧入微,就連遺詔都是處處為自己著想。弘曆痛失至親,又怎能不悲傷而泣呢。

再者,弘曆繼位登基後便是皇帝,是上天之子。“天子”乃萬民之父,老百姓失去至親放聲痛哭,持節守孝,天子更應如此,這樣才能配得上“天子”稱號,才能稱為統馭萬方的皇帝。所以,弘曆放聲痛哭,也是哭給滿朝文武,哭給天下百姓看的。上行下效,這也是大清該有的樣子。


最後,弘曆的哭,是一幕親情與權利的碰撞之音。當了二十五年皇子,弘曆也是如履薄冰,步步驚心的。因為,最是無情帝王家,萬一走錯一步,必然前功盡棄,也可能會像哥哥弘時一樣,無疾而終。人人都想當皇帝,弘曆又何嘗不想呢,可是,當上皇帝的代價必須是父親的撒手歸天,皇位和皇帝,是如此的冰冷孤獨,高處不勝寒,誰又能理解弘曆複雜的心情呢?無人理解,弘曆又怎能不放聲痛哭呢。

山川草木皆有情,點個關注行不行。


風雪夢不逝


愛新覺羅.弘曆就是乾隆皇帝,他上位並沒有經歷如同雍正繼位前的九子奪嫡大戰,而是直接被宣佈成為皇帝的。因此弘曆喜極而泣,轉而想到皇帝之位已得,而父皇剛死,如果面露喜色,恐被他人笑話,於是弘曆按捺住心中的喜悅,失聲痛哭,作出無限悲哀狀。群臣見皇帝痛哭不已,紛紛認為弘曆是至孝之人,雖已貴為天子卻悲失父皇!弘曆此舉得到了一致好評,大家都認為弘曆有孝道,會是一個好皇帝,跟著他有安全感。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錦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也就是說雍正皇帝一上臺就秘密立了弘曆為太子,但是秘而不宣,以免造成自己上位前同樣的兄弟相殘悲劇。弘曆小時候就深得康熙皇帝喜愛,得以被康熙皇帝親自教授治國之道,多次代表皇帝去祭祀祖廟;雍正深知弘曆是康熙選擇的帝國繼承人,雍正一上位就秘立弘曆為接班人。

弘曆深得帝王心術,雖知父皇一定會傳位自己,但是沒有落到實處之前他還是惶恐不安!1735年8月13日,雍正皇帝突然暴斃,內侍太監取出雍正遺詔,宣佈弘曆為大清帝國繼承人。弘曆心中大喜,卻深知皇帝之位不好坐,很多兄弟會認為是他謀殺了父親,因此他立馬失聲痛苦,呼天嗆地悲傷不能自己!兄弟及群臣們見弘曆如此傷心,一則打消了他們認為雍正暴死可能是弘曆下手的嫌疑,二則確認了弘曆是一個至孝之人,得皇帝之位非他主動謀取,而確實是雍正遺旨。弘曆痛苦一場化解了一場政治風波,帝亡心術確實臻於化境!


大秦鐵鷹劍士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雍正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忽然在寢宮裡昏迷,接著就奄奄一息。

其實在這之前,雍正皇帝還可以閱讀奏章,突然的昏迷讓御醫們措手不及,到了二十三日,雍正搶救無效,駕崩。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以來最勤奮的皇帝。對於酒色並不沉迷,唯一有可能的死因,就是雍正迷信仙丹,可能是服用過量的有毒物質中毒而死。

好在雍正早就立好了遺詔,寶親王弘曆板上釘釘的下一任皇帝。乾隆哭的不能自己,其中肯定悲傷也有,繼承皇位的欣喜也有。 雍正帝經歷過康熙晚年的兄弟奪嫡,最不希望的就是他自己的兒子們也為了皇位互相殘殺。

因此建立秘密立儲制度,但是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還是透露出了下一任皇帝會是弘曆,首先是因為弘曆是幾個兒子中最聰慧機敏,博學多才的。第二康熙生前親自教導過弘曆,這在皇子皇孫是唯一的例外。而且康熙帝臨終傳位時也明確告訴雍正要立弘曆為雍正的太子以後繼承雍正的皇位。



康熙晚年發生了很多事,雍正在當時基本都被賦閒在家,而雍正又為了裝死。在這一段時間裡,雍正跟乾隆相處的時間是非常長的! 乾隆自幼天資聰穎,五歲進學,過目成誦,甚得康熙喜愛,頗有康熙少年之風。康熙晚年,一直在爺爺身邊伴讀,可見對乾隆的愛護之情。雍正獲得帝位,不得不說也有小乾隆的原因。


康熙死後,雍正登基,得几子相繼夭折。只餘弘時,弘曆,弘晝三子。但是弘時,性格放縱,行事不謹,心懷帝位而才具不佳,失愛於雍正。後因勾結八爺胤禩,圖謀不軌,被雍正賜死。

而弘晝仗著雍正嬌慣,傲慢任性,肆意妄為,是清朝有名的荒唐王爺。最愛自己給自己辦喪事,吃祭品。也有人說,這是韜光養晦,以免介入奪嫡之爭。 從雍正五年開始,這時候弘曆差不多17歲左右,雍正就把弘曆帶在身邊,封為寶親王,雍正親手教他,比如,雍正在這個時候實行的是新政,他每樣都講解給弘曆聽。 雍正只在位13年,在公元1735年,58歲的他突然死亡,前後不到兩天時間。也就是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生病,但“仍照常辦事”。到八月二十三日子時就英年早逝。


而此時,乾隆25歲。作為一個皇儲,雍正皇帝又不愛酒色,春秋鼎盛,其實乾隆已經有把儲君做到四五十歲的準備了。 儘管早有預感自己會當皇帝,而等老臣從“正大光明”牌匾後拿出遺詔,念出自己繼位後,這才真正確定自己是當皇帝。

本來預想自己會三十多歲,甚至四十多歲當皇帝,卻沒想到自己會這麼早就當皇帝了。 所以,雍正死的時候,由於是暴亡,乾隆心裡沒有準備。再加上父親對他多年的疼愛,觸景傷懷,悲傷肯定是有的。但是又突然當上了皇帝,欣喜也還是有的,種種情緒交織,於是大哭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